雲遊敦煌“動”起來壁畫背後有故事

雲遊敦煌“動”起來壁畫背後有故事

原標題:雲遊敦煌“動”起來壁畫背後有故事

云游敦煌“动”起来壁画背后有故事

近日,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影業、騰訊動漫聯合出品“敦煌動畫劇”,在微信和QQ小程序“雲遊敦煌”上同步首映。用戶不僅可以觀看和分享該系列動畫劇,還可以親身參與動畫劇的配音和互動。

這是“雲遊敦煌”小程序上線一個月以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又一次“蛻變”:從讓用戶“雲遊”到讓“壁畫”說話、活動,這期間設計者和敦煌人都經歷了什麼?

院長變“說書人”用戶自選人物配音

《九色鹿》對於70後、80後的人們來說並不陌生,那是經典的國產動畫片,講述了九色神鹿救了弄蛇人,結果弄蛇人反而向國王告密,最後九色鹿以神力脫困,並懲罰了弄蛇人。

在“雲遊敦煌”小程序裡,九色鹿再次從壁畫中走來,由敦煌研究院院長親自為我們講述《神鹿與告密者》的故事。

與傳統的動畫片不一樣的是,此次推出的“敦煌動畫劇”並沒有選擇重新繪製壁畫故事形象,而是在數字化修復和“還原”壁畫的基礎上,將故事中的角色和人物進行了動態化的製作,同時還增加了與用戶的互動,讓用戶可以為劇中人配音。

根據提示,用戶可以自行選擇一位劇中人,按下錄音鍵,對著程序上給出的臺詞,便可以錄製了。錄完以後用戶可根據回放選擇“完成”或者“重新錄製”。

據悉,與《神鹿與告密者》同期推出的還有《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和《五百強盜的罪與罰》。

從“雲展覽”到“活壁畫”動畫劇始於頭腦風暴

為何要讓莫高窟的壁畫“活”起來?因為敦煌想抓住青年人的心。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在2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提到,敦煌非常看重青年群體,希望用青年人熟悉的方式、感興趣的形式去傳遞敦煌文化。

趙聲良認為這次疫情對博物館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於敦煌來說,應該廣泛運用人工智能、虛擬漫遊等新技術,藉助5G和雲計算帶來的高速率的傳輸,構建線上線下相融通的傳播體系,輸出更多精品數字傳播內容,多渠道傳播敦煌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

趙聲良說這話時,“雲遊敦煌”剛推出,當時還是以“雲展覽”功能為主。但讓敦煌“活起來”的計劃已經開始醞釀了。

騰訊動畫劇項目組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雲遊敦煌”第一版引發了文化圈和行業的討論,也讓騰訊團隊看到吸引大量用戶來小程序瞭解敦煌文化的可能。經過多次頭腦風暴,騰訊給敦煌研究院提了一個建議,是否可以將靜態的壁畫和聲音、影像相結合?於是他們選擇了壁畫故事動畫劇的形式,也就有了這五部動畫片的誕生。

“九色鹿”、“反彈琵琶”所有的動畫片都有來歷

今年3月初,頭腦風暴出動畫片的主意後,騰訊的工作團隊一直跟敦煌研究院進行探討。此期間,敦煌研究院老師的專業和嚴謹給騰訊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騰訊相關人員介紹,製作動畫片花時間的地方主要是挑選動畫,莫高窟現存洞窟有735個,許多洞窟裡都有經典的壁畫。項目組首先考慮用哪些故事會更吸引人。由於“九色鹿”是老百姓已經非常熟悉的故事,選用它是無疑的。但跟“九色鹿”同類型的“五百強盜成佛”也非常經典——它來自莫高窟北魏第285窟,是最早的連環畫式的因緣故事畫。於是,在確定了“九色鹿”以後,這個故事也入選了。

挑選定了“九色鹿”“五百強盜成佛”,項目組認為大家都喜歡看很美好的東西,特別美的“飛天”一定要有,還有“反彈琵琶”。於是,定了一個飛天主題的壁畫。

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抗疫事蹟讓他們記在心裡。項目組就問敦煌壁畫裡有沒有醫生的故事,研究院老師推薦了“流水醫生”的故事。於是有了《仁醫救魚》,藉此歌頌醫者仁心。

最後是“善事太子”,同樣來自特別出名的296窟。這個洞窟裡本身有30多個畫面,“善事太子”是最難做的,它繪製於洞窟四披,畫面內容和故事情節都非常豐富。“當我們進入這個洞窟看到了這麼一幅壁畫, 30多個畫面,卻不知道故事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這種壁畫,就算到了現場,如果沒有人告訴你從哪裡看,大家是看不懂的。我們選它,就是讓沒去現場的觀眾明白這個壁畫講什麼,儘管它非常有挑戰性。”項目組的成員說。

五個故事裡,只有“反彈琵琶”是沒有故事情節的。秉持不能“瞎編”的原則,項目組將重點放在了樂器上,“做一個合奏,不同的樂器彈奏不同的聲音加上琵琶,最後再合奏一曲。沒想到,最後呈現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文化觀察

社交攜手文創 讓敦煌IP走近大眾

此次的動畫劇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可以讓用戶自行配音。實際上,這是一個技術難點。技術組始終沒有放棄的原因在於:儘管只播放動畫片也能達到深入淺出談文化的目的,但如果能在社交矩陣裡流轉起來,就可以讓敦煌文化傳播得更廣,發揮互聯網科技和社交平臺的巨大優勢,讓傳統文化與普通公眾產生創造性的連接。

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抑或傳播渠道上,“社交”是這個文創產品的一大特色。除了給動畫片配音,包括像“雲遊敦煌”中的“今日畫語”板塊,也強調了這一特性。而大眾除了在微信、QQ上可以看到敦煌動畫劇,在騰訊微視、騰訊看點、騰訊視頻等多個內容平臺也能觀賞動畫劇,將其社交性、互動性發揮到了最大。

當然,無論什麼樣的技術手段、無論平臺如何“社交”,都必須圍繞著藝術內容本身。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看來,內容為主、形式為輔,“敦煌文化綿延千年,如何更好地走近大眾,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命題。首先保證內容的完整性和嚴肅性,通過對新型技術和擁有新型技術合作方的學習和了解,一方面對沒有成熟展示技術的內容進行定製性研發,另一方面對市場上已經成型的技術進行學習收為己用進行匹配。在工作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創新模式,希望能做到兩者相輔相成,主次分明。在實際的項目中通過用戶的體驗度作為項目成功與否的評判標準,不斷修正兩者的關係。”而騰訊方面則表示,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新文創的經典範例,將“數字文保”推入到了一個新階段。

(記者王磊 統籌滿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人民網文化,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