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朝建立既是政治鬥爭的產物,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經階段。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後,雖然在對外擴張方面,用蒙古鐵騎證明了自己的“武功”。但對內在治理國家層面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尤其是在大蒙古國蒙哥汗去世之後,國家內部矛盾尤其是統治階級的矛盾越演愈烈。並最終爆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你死我活的“汗位之爭”。

公元1260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及其支持力量,在“一將功成萬古枯”的大背景下即汗位建元“中統”。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這段歷史為元朝誕生埋下了十分重要的伏筆。公元1271年忽必烈依據“大哉乾元”,改“中統”為“大元”。至此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畫下了濃重的一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元朝建立之後大力改革政治、軍事和經濟。

在這種上通下達的政治氛圍中,元朝的文化、藝術發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尤其是以“元曲”為代表的藝術形式,受到了統治階層以及黎民百姓的大力追捧。筆者認為元朝其實可以被稱為繼宋朝之後,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期。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產生與元朝藝術繁榮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一種與“南戲”相互輝映的藝術形式。它作為“元曲”中的一個分支,一經出現就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價值。

元雜劇作為元朝民間文化藝術最高成就,不僅可以體現出元朝時期的文化藝術特色,同時它所呈現出的藝術表現,也與當時元朝勞苦大眾緊密相連。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1.文化斷層與藝術發展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以“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始終都沒有忘記他們的“遊牧”本性。

由於當時的蒙古人並未形成,比較統一的文化和藝術體系,或者說大多數蒙古人都沒有接受,以漢族“儒學”思想為基礎的人類文明。

所以無論是大蒙古國還是元朝,雖然在政治上形成了統一的國家,但是其經濟、文化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在這種前提下就出現了,不重視文化、輕視文人的思想。這其實就是元朝時期,沒有出類拔萃的詩、詞、文章以及大文豪的主要原因。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以民間藝術形式為表現的,“元曲”和“元雜劇”應運而生。這種形式的戲曲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通過民間藝人、老百姓口口相傳,逐漸得到發展和演變,並最終成為了元朝時期文化藝術方面的最高成就。

2.宋元雜劇合體

元雜劇並不是元朝的原生戲曲形式,它於宋朝時出現並得到一定發展。南宋時期的“雜劇”,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滑稽搞笑”,並且這種類型的“雜劇”,也多出現於“勾欄瓦肆”,被老百姓當做遣和娛樂的方式。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雜劇經過不斷髮展在元代時併成了一種“戲曲”形式。從“滑稽搞笑”再到“戲曲”的蛻變,可以說這是雜劇歷史上的一次華麗轉身。

元雜劇誕生之後主要活躍於大都一帶,在元大德年間逐步進入繁盛時期。

其實,元雜劇出現除了與宋雜劇有關係之外,還與當時元大都的繁華景象有關係。筆者認為城市經濟發展,對元雜劇的出現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生活在大都以及周邊地區的老百姓,在茶餘飯後去觀賞“元雜劇”,在當時也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3.元雜劇的藝術表現

盛行於元朝時期的元雜劇,在宋雜劇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演化,最終形成了具有元朝特色的“戲曲”形式。這既是文化藝術傳承的魅力,同時也是元朝統治時期,民間藝術蓬勃發展的具體表現。

元雜劇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用北曲演唱傳統戲曲。雖然在元朝的時候就,“戲曲”也並未受到統治階級得重視,但由於當時社會正處於“文化飢渴”狀態,所以人們為了排解內心的苦悶,以及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才會對元雜劇表現出瞭如飢似渴的需求。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的發展是元朝文化藝術繁榮的基礎

筆者認為元雜劇出現,既與當時的政治特色、統治思想有關係,同時也與人們的娛樂思想有關聯。元雜劇是一種集文學創作、音樂配合,及角色設定、故事渲染為一體的戲曲形式。

所以不僅符合當時的審美要求,也與老百姓的思想意識一拍即合。

元雜劇在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角色設定方面主要包括“旦、末、淨、雜”四大類。

配樂主要用琵琶等絃樂,風格上主要以豪放為主。當然不同題材和主題思想的元雜劇,配樂風格、舞臺佈置以及人物化妝方面也都不一樣。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從這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出,要想完成一出元雜劇,就需要多個單位、工種、人物一齊配合。按照現代的戲曲形式來看,元雜劇已經具備了相當完善的“戲曲結構”,這也為其在元大德年間達到藝術巔峰做好了鋪墊。

筆者認為元雜劇的“戲魂”,其實就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之後的產物。

在當時社會元雜劇之所以會備受民間推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雜劇的主要內容,多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關漢卿《竇娥冤》、鄭光祖《倩女離魂》,都是當時比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上乘之作。這兩部作品都寫出了,古代普通民眾的悲哀,同時,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統治的控訴。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走人民心,並且成為一種民間藝術被不斷傳承。

元雜劇之所以在元朝達到藝術巔峰,其實也與戲曲作家地積極創作分不開。

據《析津志》記載:“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

這既是對元雜劇作者的褒獎和肯定,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元雜劇在元朝的地位。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思想內涵與元朝文化藝術繁榮

公元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中後期,被很多史學家喻為“漢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因為這個時間段正是元朝統治中國時期。由於當時的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度,所以對已經歸順的南宋漢人,及其文化都進行了大肆迫害。

筆者認為,政治迫害會對政治、軍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同時也會對文化以及藝術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元雜劇在元朝之所以會興盛起來,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雜劇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內涵,與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不謀而合。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之所以會在這個時期進入鼎盛時代,除了與元朝不重視文化與科舉有關係之外,其實還與當時提倡歌舞戲曲的風氣有關係。元朝雖然建立了大一統國家,但是其政治和經濟發展並不被後世看好。

元朝在文化和藝術方面所做的貢獻,主要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在主流文化和文學方面,也並未出現過類似唐、宋時期的高光時刻。在文化藝術層面唯獨可以讓人稱讚的地方,恐怕也就只有元雜劇這一項藝術成就。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筆者認為雖然“元曲”和“元雜劇”,是宋朝時期雜劇藝術的昇華,但是這也不能抹去,元朝時期對已經形成體系的漢文化的大肆破壞。

雖然元朝時期實行了“兼容並收”的文化統治,但以“蒙古至上主義”為核心統治思想,對文化和藝術發展來說就是一場災難。

元朝時由於大力推崇藏傳佛教,儒學以及儒家思想傳承人,在這個時期不僅受到了冷落,而且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時,最先被迫害的也是儒學和儒家學者。宋朝時期建立起來的傳統社會秩序蕩然無存。

但以中下層庶民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得到迅速發展。以“戲劇”和“藝能”,為基礎的文化藝術穩步發展。這其實也是元朝時期,元雜劇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筆者認為元雜劇的形成和發展,其實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元雜劇的思想內涵,來了解元朝文化繁榮背後的要義

元雜劇作為一個時代的產物,不僅符合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同時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娛樂需求。雖然元雜劇在元朝的時候達到巔峰狀態,但隨著元朝退出歷史舞臺,它的影響力和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淡化。

雖然後人在提到元曲時都會先想到元雜劇,但這也只能說明元雜劇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

元雜劇在最繁榮之時,曾湧現出很多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品。在元朝的的各類文學作品中,只有元雜劇的群眾基礎最廣泛。

因為元雜劇的出現與發展,本身就由“接地氣”的藝術特色。雖然元雜劇在文化、藝術曾面,也擁有比較高的地位。但這種可以代表元朝文化藝術繁榮的藝術形式,最終代表的階層還是老百姓。

結 語

元朝從1271年建立到1368年覆滅,在歷史長河中僅留存了短短98年的歷史、但這個“短命”王朝統治時期,所創造的以“元曲”和“元雜劇”為代表的,元朝藝術文化及其精神,從元朝建立之初一直流傳至清末。

筆者認為元雜劇的誕生與發展,直至最後達到高峰狀態,既與時代背景和統治思想有關係有關係,同時也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有關聯。

社會秩序和文化體系受到嚴重破壞之後,人們的思想需要找到一個可以釋放的突破口,這些其實都是元雜劇產生的基礎。也是元朝文化藝術方面繁榮的關鍵要因。

元雜劇中所表現出的思想內涵,以及精湛的藝術精神,雖然與唐宋時期的詩歌文化無法相提並論,但卻可以體現出元朝社會思想,以及元朝治下老百姓的思想意識,這也不得不說是一種帶有思想的文化藝術形式。

筆者認為元雜劇具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樸素主義精神,因為元雜劇中的故事情節,基本上都是以當時元朝社會現實,以及真實百姓生活為依託。它所反映出的所謂的“故事”,其實都真真正正存在於元朝現實生活中。

元朝時期的“文化斷層”雖然是文化領域的一場悲劇。但是在“文化斷層”的大環境下,卻為元雜劇的藝術高峰提供了必然條件。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元雜劇以藝術的的高度去反應黎民百姓的故事,單從這個層面來看就非常值得後人傳承。

【參考文獻】

周靜《元代北曲雜劇與儒學傳播研究》

康相坤 《從元代文人地位高低之爭看雜劇作家的務實精神》

劉蘇敏《從元雜劇中的文人形象看元朝的文人心態》

陳小珏《從元代的雜劇和南戲看末的腳色流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