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你好,欢迎来到 ,今天分享的是《自卑与超越》,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人都曾自卑过,我也曾很自卑,今天我跟你分享的这本书,就曾说:人的自卑感是与生俱来的,而寻求优越感也是人的天性,所以书里提供了很多帮助我们提高优越感的小方法。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我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很自卑的人,或者你自己是不是一个自卑的人。

但书里说,每个人都曾经自卑过,但这并不是你人生的终点。人生可以通过自我改变,改掉自卑的习惯,从而走向自信。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1|关于作者

“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作者阿德勒是个非常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学家,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建造了个体心理学。他当年的很多思考到今天都受用。了解他的经历,首先要从书里的一个故事说起:有一位小伙子,从小就体弱多病,得了肺炎,差点死了,还得过佝偻病,个子很矮,运动能力也差。

已经很惨了,比这个更惨的是,年纪轻轻出了两次车祸,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整个人都很爱自卑,不敢跟人接触,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结果呢,这个孩子没放弃,他通过后天努力学习,从班上的倒数成了尖子生,老师很喜欢他。因为身体不好,他就想当医生,最后考上了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实现了理想。

这个故事还没完,因为他很优秀,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弗洛伊德当时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谁想见他太难了,结果这小男孩跟着他学习了整整9年,后来成了一代心理学大师,最终创立了个新的心理学流派。

他就是《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所以他的这套体系,就是在他自己身上长出来的。阿德勒创立的这套理论,就是书里介绍的“个体心理学”。后来,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2|关于图书关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个体心理学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叫“人生对你有什么意义”。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

那为什么会翻译成“自卑与超越”呢?这是因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有本书《自卑向左,自信向右》也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所有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并且人人都想超越这种自卑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翻译成“自卑与超越”。

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你提高自信心的书。人的自卑感与生俱来的,而寻求优越感也人的天性,所以书里提供了很多帮助你提高优越感的小方法。

在今天的分享里,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么几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怎么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3超越自我的能力

“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思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

一旦一个人有了自我超越,他就不自卑了。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在阿德勒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定想超越自我。这话现在看起来也并不全对,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佛系少年。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中,都挺满意的。

但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但你发现你没有办法达到你想要的那种状态、生活,你就很容易自卑。比如你追女孩子,你就是追不上,老被拒绝,你肯定就会自卑。阿德勒说,千万不要觉得自卑感是个别人有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人因为有了自卑感,才能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所以在他的个体心理学里,自卑感是一个核心概念。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不一样。

哪个孩子害怕狮子?

举个例子,有三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同时看到了狮子,狮子牙齿、爪子这么锋利,他们仨小孩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第一个孩子就躲到妈妈背后,说“妈妈我要回家",爸爸去哪儿了。

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都吓白了,妈妈就问他,孩子你怎么脸这么白?孩子说,废话,我是白人。你怕吗?我不怕?真的吗?“我真的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更有意思,瞪着眼睛,跟狮子对视,然后“呸”,吐了口口水。

问你,这三个孩子哪个孩子害怕狮子?

答案是这仨孩子都怕,都心虚,但表现方式不一样。有人说第三个孩子怎么也怕,这是另一个概念,叫恐惧导致攻击。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有些人看起来很自负,实际上是因为内心很自卑。

他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没办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强行让自己自我相信“我比别人厉害”,就展现出一种自负的状态,所以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自卑感不是不好,它是人对自身状态的种不满,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一种不好的心态,而是一个中性词。

自卑很正常,你对自己不满,所以你想做点什么。特别好,但最可怕的,就是你什么也不做,你光自卑,这个就挺无奈了。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也有人叫自恋感。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优越感也不是坏词语,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

书里说: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性格,体现你的人生态度。

所以自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4不要进入自卑情结的误区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跑错方向,自卑感还在。

阿德勒在这里特别提醒你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自我超越当然好,但是千万不能跑脱轨了,不跑错方向,进入自卑情结的误区。

什么叫自卑情结呢?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就是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不敢面对困难,那就只能把这个问题摆到一边,暂时逃避,但问题还在啊,然后回过头来,从乱七八糟的小事中寻找优越感,比如今天吃了两个汉堡,明天喝了六瓶酒,今天写了首歌……没用,自卑还在,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但这样也能获得一点优越感,只是自卑还在。所以当人遇到问题时,应该勇敢面对,而不是走向误区。

阿德勒在书里记录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这位病人是个16岁的问题少女,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东西,12岁开始就夜不归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阿德勒跟她聊天,发现这个少女从小就没得到什么关爱,2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妈妈根本不爱她,也不关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后这个女孩自己承认了,说“其实我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这些就是想让我妈看看,让她知道她管不住我”。所以她其实是在利用这些行为,报复自己的母亲。

阿德勒说,这其实就是一种自卑情结。因为她在跟自己的母亲作对,但是又的确没有自己的母亲强大,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东西,夜不归宿,来弥补自卑感,获得优越感。但其实他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让自己好好学习,以后早日独立离开她母亲追求优越感的时候跑错方向,自卑感还在。

所以书里,什么自闭行为、犯罪、懶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弥补自卑感、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之中跑错了方向。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5怎么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读,一切都部会不一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

只要你稍微听说过一点弗洛伊德的理论,那你肯定知道,弗洛伊德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他说一个人的人格,在你五六岁的时候就基本形成了。如果你成年后有什么行为上的问题,比方说胆小害羞,那就要往回思考,追溯你的童年经历,看看是不是小时候被什么事情或者是陌生人吓到了被人欺负啊,校园暴力啊。总之,就是往以前看认为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人的性格和行为,所以弗洛伊德的结论是很让人绝望的:他说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是很难的,小时候都注定了。

个体心理学的理解完全不一样,阿德勒也非常强调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但他跟弗洛伊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阿德勒认为,人的经历有影响,但不能决定人的行为,因为人可以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创造性解读和理解。

同样的事儿,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比如你今天摔了一跤,有些人就会觉得,我今天真背,肯定一天都没什么好运气。另一些人说,我出门就这么背,接下来肯定都是好运气所以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读,一切都会不一样。

所以阿德勒说,小时候环境因素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自己的经历,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经常告诫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说是遗传或者经历在决定孩子的能力,不是的,真正束缚一个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这句话我们再总结一下:你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去解读自己的经历,改变自己的思想,通过个人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要想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目标

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心里的那个目标。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

但校准目标之后,你就朝着那条路走,自卑感会慢慢降低。所以阿德勒说,一直以来,我们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举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阿德勒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他其实并不想治疗这个头疼。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些无理要求。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不是病,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你老是治疗他的行为,没用,要从目标下手。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通过创造性地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改变思想,摆脱过去的经历对我们行为的影响,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性。

把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上之后,再通过树立目标,让自己的行为为目标服务,就能激发起自己的改变行为,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6:怎么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人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人生中可能面临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问题。这个话题比较宽泛,但在书里还是浓墨重笔了。我个人觉得这一部分有点跑题,没有说太多自卑的事情,说了很多超越。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理解都不一样,在阿德勒眼中,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中可能面临的所有困难,都可以归纳成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职业问题。因为我们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要互相交换对方的工作成果才能活下去;

第二个问题,是人际交往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活在社会之中,必须跟周围的其他人交往,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必须要面对的;

第三个问题,是婚姻问题。因为人类有男有女,所以我们一生都绕不开婚姻和爱情这些事情。如果人类要想生存下去,那男人跟女人就必须妥善结合。

《自卑与超越》这样做才能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不在自卑

书从这里开始,就开始浓墨重笔聊分工合作了。你看这三个本质都是合作,职业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合作分工,人际关系问题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间相互打交道,婚姻问题需要我们跟伴侣合作。所以职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婚姻问题,在阿德勒看来,归根结底,都属于合作问题。

所以阿德勒的定论特别有趣,一个人的意义,只能在跟别人的交往、合作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把你自己跟别人分割开来,那你的人生意义就等于零。所以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对别人和整个社会做贡献。

现在看起来有点极端,但还是有一些道理,单独的个体很容易产生自卑和不超越,和别人合作,群体生活,才是让一个人更好的方向。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合作问题。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给整个人类社会做贡献。所以要实现人生的意义,就要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跟他人建立合作。

不要过度关注自己,而是时时刻刻想着合作方的利。合作让人能走到今天,互助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你曾经有自卑过吗?欢迎在视频下方留言评论,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