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圍城》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錢鍾書先生通過作品給我們講述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當然,由於每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所處環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作品裡所鍾書先生所講述的道理理解、感悟也不同。

其實也還好,讀書感悟本來就是一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書名《圍城》,大多數人都會思考一個問題:圍城,城裡到底圍著的是什麼呢?可能很多人看過作品後,都會對書中那句經典語錄印象深刻,會覺得圍城裡圍的東西是婚姻。

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或者,看過由陳道明等主演的電視劇版的《圍城》朋友們,可能對電視劇一開頭借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那句總領性的獨白——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印象更加深刻,也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後,覺得圍城裡圍的是世間的“願望”。因為楊絳先生這句話,解讀的實在太精闢。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不過,個人認為,圍城裡圍著的到底是什麼,更準確的是:希望。理由見下:

一、“願望”與“希望”的區別。

先說明一下哈。毋庸置疑,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作為錢鍾書先生最重要的人,對鍾書先生《圍城》所要表達的東西的解讀,可以說是除了錢鍾書先生之外最有權威的人,甚至作為鍾書先生最親近的“旁觀者”,楊絳先生的解讀甚至比錢鍾書先生本人更準確。楊絳先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巨擘,是我最喜歡、最崇敬的女作家。個人“強行”以為圍城裡圍的是更準確的是“希望”,而不是楊絳先生說的“願望”,僅僅是想表達一下個人見解,求同存異哈。

查了一下詞典,對“願望”和“希望”兩個詞的解釋是這樣的。

願望:希望將來能達到某種目的的想法。

希望:心裡想著實現某種情況。

比較兩個詞,願望比希望少了一些主觀能動性,是一個相對確定的目標。而希望是期待、過程的想法。

為什麼說希望比願望更準確一些呢?就在於,人生的不確定性,人生的過程性。圍城是一堵牆,牆裡牆外的世界,是兩種願望。可是人生沒有這樣的分割線,人生在牆裡牆外的心態的變化也是一個過程。

當然,願望,由於其含義那種狀態感,沒了過程感,也更能將城裡城外的兩種狀態的差別分割出來,也是很完美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哈,大家求同存異。總之,圍城裡到底圍的是什麼,願望和希望,都是十分準確且深刻的答案了。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二、從作品裡看,為什麼說圍城裡圍的是希望?

作品中,方鴻漸等所有人的經歷,都是一個過程,都是希望達成或破碎的一個過程。

第一,毋庸置疑,婚姻在無數年輕人的眼裡,是一種美好的希望,也是一種願望。但是正如原著裡說的一樣,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正如《圍城》裡的方鴻漸和孫柔嘉。他們未相遇前,兩個都各自對未來的愛情、婚姻充滿無限希望。主角方鴻漸,從輪船上開始,與鮑小姐的就無不透露著對婚姻生活的嚮往,與唐曉芙、蘇文紈兩表姐妹的曖昧,只是由於性格原因走不到婚姻那一步罷了。而孫柔嘉,原著雖然沒有多少是描寫孫柔嘉的婚前心理活動,但是從他們第一次相遇時,孫柔嘉的“暗中觀察”和“私自偷聽”,以及那封“不存在”寄給她爸爸的“造謠信”,都能說明孫小姐的期望。但是,實際當他倆走進婚姻的圍城時,我們看到的是相互指責、埋怨等等負面情緒和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曾經對婚姻這座圍城裡的希望,漸漸逝去了。正如小說的結局,方鴻漸辭了工作,想遠離婚姻,到重慶去找趙辛楣。或許,可以用方鴻漸和趙辛楣在上海赴寧波船上說的話,更形象生動:

方鴻漸:狗為著追求水裡肉骨頭的影子,喪失了到嘴的肉骨頭!跟愛人如願以償結了婚,恐怕那時候肉骨頭下肚,倒要對水悵惜這不可再見的影子了。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第二,方鴻漸的求學之路,求職之路,無論對他本身,還是他的原生家庭,甚至他那個“亞岳父”,都是一種希望。對於他自己,未留洋前,未工作前,也曾充滿希望,可是真正進入那座”圍城“後,就發現“也就那樣”,也很“痛苦”。而對於像他的父親、“亞岳父”等那些無學歷的的人看來,是多麼希望家裡出一個留洋博士,多麼希望方鴻漸按部就班的從事一份“留洋博士該從事的工作”,可是作為這些希望的主角方鴻漸,他“早已參透一切”,只是對這些“希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才勉勉強強搞個”假博士“,工作混日子。

這些“從天而降”的希望,遠觀時光彩奪目,近觀時熠熠生輝,可是實際面對那一天時才發現“也就那樣”。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第三,對於方鴻漸、孫柔嘉、趙辛楣、李梅亭、顧爾謙而言,他們的那場“求職之旅”,甚至對於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他們的“圍城”裡圍的又何嘗不是希望呢?可是,當真正努力進入那座“圍城”時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兒。比如,方鴻漸赴三閭大學前所期望的教授,到了之後卻被高松年那封“不存在的信”降為副教授;高松年呢,在方鴻漸未到前,期望的博士學位也沒了。李梅亭未赴任前,期望的文學系系主任,也被汪處厚“截和”了。

這些發展前期充滿希望的事情,待完全進入圍城時,甚至剛剛站在城門口張望時,希望已然搖搖欲墜或者破碎。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三、如何看待人生希望的圍城呢?

人生在世,我們到底為什麼而活呢?高度概括起來,個人認為是希望。人生,是一個為希望不懈奮鬥的過程;是一個從希望產生到希望破碎,再產生再破碎無限循環直至生命終點的過程。

通過《圍城》這部經典作品,我想,我們對人生認識最大的收穫,應該是人生的希望是一座圍城的,城裡城外各有洞天。希望產生時無需注入過多期望,希望破碎時也無需過多憂傷,因為人生的願望、希望都是如此。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當然,年輕之際、為希望奮鬥之年,還是要對希望充滿無限期待的,因為只有足夠期待才能有足夠的動力,去實現我們希望。儘管希望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可是還是要努力實現希望,因為圍城內和外始終是兩個世界,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把圍城內的希望看得太完美罷了。

也許,正如魯迅所說: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有時希望是力量,破碎時的卻是魔鬼,或許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態度才是最好的抉擇,何必有那麼一座圍城呢?只要不斷前進就夠了。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