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自律

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並且會在處理這些難題的時候感到壓力和痛苦,你一定想過如何才能躲避這些痛苦,讓自己過的輕鬆一些。

但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越是躲避痛苦就越會延續痛苦,只有努力地解決,才是減少痛苦的唯一途徑。

想解決問題,就需要我們有主動去解決的意識,用作者派克的話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有足夠的自律。

想要自律,就要做到這四個原則,即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推遲滿足感,告訴我們生活不能貪圖暫時的安逸,先甜後苦的生活方式,會讓我們在越接近後面的“苦”時,內心越痛苦。

但是如果反過來,把快樂的事情推遲到最後去做,把困難的事情先集中處理好,等到最後享受的快樂才是更安心的,更自如的。

書中有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就有嚴重的拖延習慣,她會先去做自己喜歡和容易完成的工作,迴避那些棘手的事情,最後她就會變得異常焦慮和痛苦。

後來她在派克的幫助下試著先完成痛苦的工作,再去做輕鬆的工作,她的工作狀態和心態就逐漸的好起來。

承擔責任指出我們在面對責任時都有逃避心理和行為,但我們逃避責任後,那些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就像如鯁在喉的魚刺。

最後逃避責任的人,容易患上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神經官能症的人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在自責中痛苦;人格失調症的人,會推脫自己的責任,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讓周圍的親人朋友承受痛苦。

不論神經官能症還是人格失調症患者,最根本的一點都是他們沒有承擔責任,所以他們才會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逃避是惡結果的開始,勇敢的接受現實,才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忠於事實原則是說一個人對事實真相的認識與內心痛苦的關係,當我們足夠了解事實時,我們處理問題就會得心應手;當我們對事實瞭解甚少時,面對問題就會不知所措。

有些時候只有敢於面對事實,接受事實才能更坦蕩的生活,遠離良心的折磨和痛苦的威脅。

保持平衡是自律的最後一條原則,派克告訴我們想要心智成熟,我們自身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就要保持一種平衡,並且在這種平衡中學會適當的放棄。

這種放棄,就如我們都有生氣的權利,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在這個包羅萬象的世界裡謀得一席之地,就不但要有能力生氣,還要有能力剋制自己的脾氣,不讓自己被負面情緒牽制。

只有我們懂得適當的放棄自己過高的要求和期望,我們才能更容易接近幸福和快樂。

那麼當我們能很好的做到自律這四個原則,是不是我們就可以遠離痛苦了,成為心智成熟的人了呢?

當然不是,心智的成熟除了我們自身對自己的自律,還包括我們對自己和他人所付出的愛。

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愛並不陌生,對親人,對愛人,對朋友我們都付出過愛也收穫過愛,但是我們卻很少有人能足夠地認識和了解愛。

作者說自律是讓我們心靈成熟的重要手段,“愛”是讓我們自律的原動力。

只有把狹義的愛擴展到讓人心智成熟的真正的愛,認識愛,正確地運用愛,才能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過的更好。

首先,我們來重新認識愛。

真正的愛都有它清晰的自我界限,有些人在童年時期被父母冷落,長大之後就容易產生對他人強烈的依賴,這樣的情況我們並不陌生,比如戀愛中的男女,往往會有一方十分依賴另一方的現象。

這種依賴打著愛情的幌子, 其實只不過是依賴方通過對另一方的控制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這樣關係下的兩個人,最後都很難在對方那裡得到愛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還有一種愛也不是真正的愛,但是它卻舉著為了愛犧牲自己的大旗,讓所有人都看見它的無私和無畏。比如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應該感激我們為你所做的一切”,表面上是說他們對孩子的犧牲,其實是在強調自己的付出,然後逃避其對孩子該承擔的責任;還有些父母對孩子是真正的犧牲,一切以孩子為最終目的,永遠不肯放開自己扶著孩子的手。

這樣的愛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愛,愛的最終目的應該是幫助自己的和他人成長,而過多的自我犧牲和逃避責任的愛,只會帶來負擔和痛苦,阻礙心智的成長。

其次,要學會如何正確的運用愛。

在愛中得到成長,相當於是一種愛的能量轉換成讓人成長的能量,正確地運用愛,就要求我們在愛的過程中保持適當的力度,有明確的方向和對象,並且能夠在愛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成長。

只有當我們認識了真正的愛,並且遇到風險時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承擔這些後果時,我們才算是真的學會了運用愛去更好的生活和成長。

愛是導致一個人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時愛也是一個人戰勝困難和痛苦的力量的來源。這也是派克讓我們學習愛的最終目標。

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成長與信仰

宗教信仰,不僅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病因,但同時它也是一種解救心理疾病的藥。

那麼最後信仰給我們帶來的是好結果,還是壞結果,這並不取決於我們信仰什麼,而是取決與我們對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自身的成長高度。

隨著我們自身自律的加強,對愛的瞭解之後,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成了我們心智成熟的另一要素。

正確的信仰不應該是單單的宗教信仰或者某種精神追求。

派克說,對待信仰的問題,我們不應該一切都排斥和摒棄,也不應該固守成規,未知的世界還有更多更廣袤的事物和觀點值得探索。

真正成熟心智下的信仰應該是理智的,是對外採取冷靜懷疑的態度,可以成熟到擺脫對上帝的信仰,也能同時成熟到信仰上帝,一切是非觀點,一切事物梯度都可以清晰的有自己的評判。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我們的心中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其實我們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於信仰的範疇。

所以只有我們對信仰的態度,保有不盡信不盲目,不被教條觀念束縛,有懷疑,也有屬於自己理性的判斷時,我們才獲得了成熟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元素。

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恩典

在我們生活中時常會遇到有些事情的發生並不能用科學解釋,而且十分神奇的幫助我們解決了困擾的難題,感覺就像是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存在於我們的身邊,這種神奇的力量就可以被理解為生命給予我們的恩典。

派克說,我們之所以能具備愛的能力和成長的意願,不僅取決於童年時期父母愛的滋養,也取決於我們一生中對恩典的接納。

所以,我們接納的恩典越多,就越容易收穫幸福。

生命賞賜我們恩典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因為它很難被我們的意識和主觀思維識別和發現,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很難察覺。

比如,夢不連續又不確定,沒有科學的依據,所以夢經常是被我們忽略的,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解答的問題卻在夢中找到了解決的方法,這就是潛意識用夢的形式給我們啟示,幫助我們剖析自己的一種恩典,也可以叫做恩典的潛意識奇蹟。

派克還告訴我們恩典並不單單是上天的賞賜,也是需要我們去後天習得的一種本領。

所以恩典雖然可以保證我們不至於在路上摔跤,但是路最終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走。

這又讓我們回到了自律和愛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本身無法戰勝自己的懶惰和內心邪惡的力量,做不到自律,不能好好的愛和被愛,我們就很難贏得生命的恩典。

只有我們做到了自律勇敢的面對問題和痛苦,正確的用愛去滋養自己和別人,我們才有更多的機會去贏得生命賞賜的恩典,才能讓我們在好運的幫助下實現更加成熟的新生,並且通過獲得恩典幫助我們的心靈在艱難的成長之路上前行。

自律,是愛自己最好的方式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深陷困擾,痛苦就像是一根根紮在我們心上的針。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其實真正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對問題的認知,在於我們本身對事件的看法,只有我們改變了自己對事件的看法,接受事件發生的客觀事實,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情緒,進而消除痛苦。

這就是考驗我們的心智是否達到了一個足夠成熟的高度。

就像派克在書中說的那樣,心智成熟之前我們要先懂得接受痛苦和解決問題,接受痛苦就是正視自己,不因高估自己而飄渺,也不因低估自己而躲避。

只有我們認識和接納了真實的自己,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完善自己,成熟自己的心智。

其實可以說我們心智成熟的過程,就是我們認識真實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去成就更好的自己的一個過程。

而每一個你,我,都可以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