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1

“《麦田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作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格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02

不好意思,故事的梗概就是从网上复制过来的,我认为这些词条语言概括的很凝炼,这一方面我没什么好说的。然而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这些。如果只是凭借读上几行的故事梗概便要读懂一本书,你也是想瞎了心了。

虽然这本书很早就发表了,可是我并没有很早就去读它,甚至我都不知道有这本书,我的青少年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网络。所谓的传媒就是报纸、电视机和收音机而已。当我听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是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我们宿舍区有一个大喇叭,固定在一个高高的电线杆子上,经常会在饭前饭后播放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从小城市来的我,总算是触摸到了跟这个时代一起振动的脉搏。你像Byound乐队、动力火车、张惠妹、甚至是美国的席琳·迪翁,我都是在那个年代接触到的。忽然有一天,我听到大喇叭里播放了一首轻摇滚,那旋律优美而又自在,慵懒而又倔犟,旋律之间洋溢着暖洋洋的感觉。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麦田守望者"乐队的《在路上》。

麦田守望者?啊,什么意思?是在麦田里守着、看着吗?是稻草人?我就是这样暗自揣测的。

我居住的宿舍区周围是一片民居,往西就是大片大片的麦田,麦田之间有一条小路,走到头就是曾经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了。一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曾经见过的,在小路两边那一片一片的麦田,暖风拂过,金黄的麦浪此起彼伏,在金黄的麦浪之中有一个白色的小屋,兀自矗立在那里,好像一座孤岛。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情景还深深埋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虽然我也很喜欢音乐,却不是一个歌迷,也是后来才了解"麦田守望者乐队"的第一张专辑《麦田守望者》就是那一年发行的——1998年,他们乐队的名称也是取自于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青春无痕,它曾陪伴我成长。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3

我们的主人公霍尔顿,已经十六岁了,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一名律师,现在在一家大公司做法律顾问,哥哥是一名作家,现在在好莱坞做编剧,妹妹也在上学,她很聪明,学习很好。原本还有一个弟弟,但是已经夭折了,他弟弟也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这样说起来,全家人只要他最笨,当然也不能说笨,其实是不想学。

这一天,霍尔顿很倒霉,作为领队去纽约参加击剑比赛,不慎把击剑落在地铁上了。刚从纽约回来,又被通知他被潘西中学开除了,圣诞节后就不用来学校了。为什么呢?因为统共五门功课,他有四门不及格,只有英文及格了。按照校规,他就这样被开除了。这样的事情他并不感到多么难过,他其实已经习惯了。他已经先后被三所中学开除过了,这是第四次,没什么大不了的。虱子多了不咬,债多了不愁,说的应该就是他了。对于这个信誉卓著的潘西中学,他一点也不感冒,甚至还非常的厌恶。他讨厌这里虚伪的老师和同学,看见他们就恶心。

说到美国的学校跟我们国家截然不同,他们更多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历史悠久,十分重视名誉,师资力量很强,教学很严格,当然学费也很贵,不是普通家庭上的起的。那些穷人怎么上学的呢,也有公立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校纪很松弛,学生基本上都是混日子。霍尔顿家庭条件不错,上这种私立寄宿学校是有经济基础的。作家塞林格开头通过霍尔顿的嘴巴,还时不时得爆出粗口,很快就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抽烟、喝酒、不爱学习的"坏学生"。

连学校的橄榄球赛他都去看,而是去了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的家。这个老师给他留过条子,希望能够见他一次。斯宾塞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作为一个老师讲,他还是想给这个不可救药的学生一些忠告,希望能够帮上他。他竭力用一种霍尔顿能够接受的词汇跟他谈人生的意义,甚至还拿出了霍尔顿的历史考卷,告诉他为什么没有让他及格。

这样的谈话让霍尔顿非常难受,他并不是不尊重自己的历史老师,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而是,他完全对历史没有兴趣,更不愿意听谁说教。他一边听着斯宾塞的话,一边脑子早就飞到了纽约中央公园去了。他还一直在疑惑到了冬天,公园里小湖结冰了,那些湖里的鸭子都去了哪里。这才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事情。斯宾塞终于发现他的话,眼前这个孩子并没有听进去。作为一名教师,他能做的只有给他一些忠告,其他的,他也无能为力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但若是这六个字全部拿去,老师也就不能称其为老师了。霍尔顿这种学生之所以最让老师头疼,是因为,你知道你说的话他完全听不进去,坐在教室里完全是行尸走肉。只有当他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拿出一部分精神来应对一下。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也是有这种学生的。他们厌倦学习,拒绝别人对他的说教,在学校里就是混日子,不管老师还是学校都拿他没辙。能怎么办呢,真的开除吗?孩子还未成年,你开除了他,你让他去哪里,家长也不会同意的。再说大多数学校,都是更重视学习成绩的,所谓"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是好的。不过也未必,学习差的同学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他的闪光点不适合在学校绽放罢了。成年了,进入社会以后,也有很多学习不好的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学习优则全优吗?也未必。也有很多学习很好的孩子进入社会后很不适应,迟迟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工作以后,考验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只会学习是完全行不通的。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也在点点滴滴的做着改变。只重视学习是完全不够的,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是个很大的课题。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4

出了斯宾塞的家,霍尔顿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先是跟一个隔壁的复读高中生阿克莱,进行了一堆无聊的谈话。作家塞林格给这个阿克莱设计了两种习惯,这让你很快就能将一个磨磨唧唧又邋邋遢遢的高中生想象出来:

"不管什么事,他总要让你说两遍。"

"每次看完,他总是不放回原处。"

虽然这两个习惯很让人讨厌,但是又很鲜明,我记住你了:阿克莱。就像现在的人脸识别一样,为什么只是人脸识别,而不是胳膊、大腿,或是脚巴丫子的识别,就是因为那些部件太难识别了。只有人脸是最容易区分的。塑造一个人物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不与他人相同,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就会塑造出让人难忘的形象。显然,塞林格做到了。

后来,同寝室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回来了,他准备出去约会,要借霍尔顿一件上衣穿,霍尔顿虽然不愿意,但还是借了。斯特拉德莱塔一边忙着梳洗打扮,一边求霍尔顿帮他写篇作文(霍尔顿的英文还是不错的)。霍尔顿不太愿意,答复的也是模棱两可。但是,当他知道这位室友要约会的竟然是他的老邻居琴·迦拉格时,霍尔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

这一天是星期六,霍尔顿和两个同学去镇上吃了一回牛排,又玩耍了一回就回学校了。实在无聊的很,又帮斯特拉德莱塔写了一篇作文,英文是他的强项,尽管其它四门没有及格。斯特拉德莱塔回来后,看到这篇作文非常愤怒,责怪霍尔顿写跑题了。这一通埋怨搞得霍尔顿火冒三丈,夺过作文就自己撕掉了。可能是斯特拉德莱塔觉得自己的反应有些过分了,就开始跟霍尔顿闹着玩。霍尔顿问他和琴的约会怎么样,最后干了什么。可斯特拉德莱塔卖起了关子,怎么也不肯说。也不知霍尔顿上了什么邪火,狠狠的打了斯特拉德莱塔一拳。如此。二人便扭打起来,霍尔顿脸上挨了几拳,毫无悬念的输掉了这场较量。他平生打过两次架,都输掉了,这是第三次。

至于为什么会动手,或许是霍尔顿认为琴是自己的初恋的女友吧,如今却跟自己的室友去约会,他是相当的不爽。冲动嘛,真的很少年啊!受到打击的霍尔顿已经不想等到明天了,当天晚上就收拾了行李,贱卖了自己的打字机,离开了学校宿舍。

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自己曾经的少年时光,也恍惚有那么几回冲动的瞬间。有一回是跟父亲闹别扭,一生气就想自己跑回老家去,徒步几百里怎么可能;还有一次动了手,是那个瘦小的同学对我的挑衅,搞得我非常狼狈。我一拳出去,轰击在他干瘪的胸膛上,就让他记了我大半年,或许他现在还记得也未可知。那时,我们还没有长大,不是吗?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时爆炸的情绪波动,不知道如何圆滑得处理当时发生的人际危机,所以就爆掉了。然后,没有然后了。我们不是生来就懂,但,总会懂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5

现在他还不能回家,家人还不知道他已经被开除的消息。听说校长要在星期一给自己的父母写信说这件事,管他呢,至少现在他还不想让父母知道。如果要说的话,也是在星期三过圣诞节的时候。霍尔顿当天晚上就坐了火车到了纽约,找到一家简陋的旅馆住下了。他还不想马上睡觉,他想找个女人,这让他想起一个脱衣舞娘,当时就给她拨去了电话。可那女人跟他在电话里聊了半天,怎么也不肯出来约会,总是借口时间太晚了。寂寞的霍尔顿只有自己出去找乐子,楼下有个舞厅,他在舞厅里有三个姑娘自己呆着,他想要杯酒,可侍者却因为他看着未满二十一岁,根本就不卖给他。他又去搭讪那三个姑娘,想跟她们跳舞。她们并没有拒绝,可是对他的年龄却很在意。少年的稚嫩是很难掩饰的,这跟个头其实没什么关系。霍尔顿拼命想让自己跟个成年人似的,可是总会得到对方的质疑。舞厅很快就要关门了,那三个姑娘没有找到她们感兴趣的明星在场,很快就走掉了,甚至连酒钱都没付。霍尔顿很郁闷,她们如果不想付账,至少应该客气一下。

一个装*少年,也想学大人泡妞,可惜完全不得其法。但是,霍尔顿的少年比我的少年可要勇敢多了,那个年龄我还在闷头学习,即便是课间十分钟都不愿放过,当然也有同学开始交女朋友。想想还真是遗憾啊,如果我再早熟几年,或许以后找对象就不会这么费劲了。为什么没有人追我?其实我很好追的。

就在霍尔顿花天酒地的时候,其实脑子里一直也没闲着,塞林格给霍尔顿安排了大段大段的回忆。那些回忆,就像溢满水的洗手池一样,往四面八方流动着,或是滴滴答答,又或是淅淅沥沥。他又想起了琴,想起跟她打高尔夫、下象棋、看电影的情景,以及趁她伤心的时候狂吻她的往事。如今,却成了别人的女朋友,一想到他们在一起的镜头,他就会恶心的难受。出了舞厅,他还不想睡,他又打车去了一家夜总会,他哥哥之前带他来过这里。

霍尔顿只要一坐出租车,他就会问出租司机,关于中央公园浅水湖里面的鸭子哪里去了,没有人告诉他答案,那些司机看他就像看个神经病一样。谁会关心那些鸭子去哪里呢,只有他霍尔顿。

这间夜总会人很多,很热闹,甚至都等不到桌子,他好不容易坐下,跟侍者要了酒,这回倒是没有人问他有几岁。就在自己听着钢琴曲,独自饮酒的时候,碰到了哥哥的前女友带了男朋友也来这里玩。他们很无聊的聊了两句,他就借口离开了。

人都有这种时候,特别想找人聊天、喝酒,孤独、寂寞很可怕,会让人觉得苦闷无助。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没有方向,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就是想麻醉自己,在无聊的废话中度过自己最无聊的时光。

在回旅馆房间的电梯上,他还碰到一个拉皮条的,向霍尔顿兜售生意。霍尔顿也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他其实有点闷。可当那姑娘真的到了他房间后,他不知道为什么,又忽然不想做了。又怕人家不乐意,还是给了钱打发走了。他又上床祷告,可是他又不信教。还是睡不着,于是他又开始抽烟解闷。这时,那个拉皮条的又带了那姑娘来找他,问他要剩下的钱,明显是来敲竹杠的。霍尔顿觉得自己很冤枉,都没有做还给了钱,竟然还嫌少。他不想给,结果就被揍了一顿。这回总算是睡着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6

醒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给他的女朋友萨丽打电话,想约她下午看电影,萨丽很痛快的就答应了。有了昨天晚上的事情,霍尔顿感觉这间旅馆很扯,即便他想象着如何拿着枪去找那个混蛋疯狂复仇,可还是不想再继续住下去了。他收拾了行李,离开了旅馆去了车站,将自己的行李寄存在存物处了。在吃早饭的时候,他还碰到两位修女正坐在自己旁边,没想到根本不信教的霍尔顿忽然善心大发,向两位修女捐了十元钱。在攀谈中,霍尔顿了解到他们是来纽约教书的。他很想为她们付账单,还是被她们婉拒了。

从霍尔顿的种种举动上看,他很孤独,很烦闷,很想找人说说话。也没人能正经的跟他说上几句他感兴趣的话,即便很正经的话也未必是他想听的。他想学成年人,想寻欢作乐,可怎么也学不像,他想赶紧长大,可别人总拿他当孩子。他用谎言来包装自己的形象,就像在来纽约的火车上,跟那个同学的母亲聊天,嘴里就没一句实话。用抽烟、喝酒来宣布自己虚假的成熟,又用一些刺激的话题来掩饰自己的无知。迷茫、沮丧时常充斥着他的思维,他努力想做到洒脱,却处处受到羁绊。说白了,按我的理解,其实是他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呆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情。所以,他做什么都是错的。

吃过早饭,霍尔顿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儿童沿着马路牙子走路,一边走一边唱歌:

"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

听到这句歌词,霍尔顿心情很舒畅,他不像先前那么沮丧了。到了百老汇,他在一家唱片店买了一张比较流行的唱片,他想送给妹妹一个礼物。出了唱片店,霍尔顿又去买了两张电影票。之后,他又去了公园,以为会在这里碰到妹妹,顺便把唱片给她,因为她总是在这里玩,可是没有碰到。他跟一位正准备溜冰的小女孩打听,也没打听出个所以然。当他帮那个小女孩固紧溜冰鞋时,那小女孩很懂礼貌的向他道谢。这让霍尔顿心情很好,因为他不过是帮了一个小忙,就得到一个正常且正确的回馈。他意识到自己的努力还是有价值的,并不是一无是处,霍尔顿很开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其实在少年时期,何曾没有这种心情,总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和努力能够得到肯定,哪怕是一句语言、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如果能够得到正确的回馈,在我们的心里就会种下一个正确的因子。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哪个方向是错误的方向。反之,如果我们得到的反馈是不正确的,我们又会形成一个畸形的价值观,这对我们的人生又会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呢?在霍尔顿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从头到脚全是畸形的价值观,他在努力复制周围的人群,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能够跟他们打成一片。可是当他在扮演这些角色时,他心中是非常不情愿,非常别扭的。几个回合下来,他不但厌烦别人,更厌烦了自己。迷茫,继续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可我们又能从一些极微小的事情上看到他身上的"善",这种善常被人忽略,却又弥足珍贵。

那霍尔顿的"善"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再花点时间往前捋一捋。

一个是他应约去历史老师家,本来他被开除都准备离开学校了,见不见历史老师其实都无所谓了。虽然,他的历史成绩没有及格,但他也很礼貌的在试卷背面写了几句话,就是为了宽慰老师,不值得为自己生气。老师在他临走之前想见他一面,他也应约了,这是对老师的尊重。这样的人格品质难道不够珍贵吗?有多少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可霍尔顿却没有,他其实是伪装了"烂"的好孩子。学习不好是能力问题,不是人品问题,这个一定要区分开。对我的判断是不是很惊讶?

还有,对待他的室友,他的善也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他总是跟他的室友们爆粗口,可是,那是一个整体环境造成的,他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说话的,不单单是他。他如果说话太文明太礼貌,会被当成异类,会被排挤耻笑的。所以他的"坏"是环境使然,是他想复制周围的人群才造成的局面,又能怪谁,又是谁的错。这些先放一边,看他是怎么对待同学的。隔壁的那个高中生阿克莱是一个很讨厌的学生,霍尔顿一直在忍耐他,甚至在他跟霍尔顿借铰指刀时,他是不愿意的,因为放得很高,不好拿。可最后还是给他拿了,结果还被砸了一下,没有怨言。还有,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求他借上衣,他不愿意也是借了。让他帮着写作文,他同样不愿意,最后还是帮着写了。

然而,他的"善"又得到什么回报了呢,他去见老师了,可老师还是老一套的道理说教,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真正帮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他的"善"被传统的说教埋没了,老师辜负了霍尔顿对他的尊敬和信任。虽然见了面,然并没有什么卵用。

看看那高中生阿克莱对他的"善"又是如何反馈的呢,而是将自己的指甲直接剪到地板上,在霍尔顿屡屡提醒下,仍旧我行我素,只有在霍尔顿大声呵斥的时候才会收敛。还有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更加过分,费劲巴力的给你写了作文,你还嫌写的不好,说风凉话,嫌别人写的不好你干嘛不自己写,没时间写活该,是不是装*,换我我也揍他,什么东西!

从这情节能看出来,没有人能善待霍尔顿的"善",所以他非常沮丧,在学校他是一分钟都呆不下去了。当然还有,就是在去纽约的火车上不是碰到他同班同学欧纳斯特的母亲吗,虽然他嘴里都是谎话连篇,但是霍尔顿没有在他同学的母亲面前说他一句坏话,正相反,甚至还夸赞他是学校里最有人缘的学生,甚至大家都愿意选他当班长,赞扬他谦虚得要命。这样的夸赞,让哪个家长听了不会高兴,这难道不是一种对长辈的"善"吗?尽管他认为欧纳斯特是潘西中学最最混账的一个学生,但是他没有在他家长面前诋毁他,而是只说好话。即便是撒谎,我也认为这是一种大"善"。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7

他还是见到了女朋友萨丽,尽管对她的作风有些厌恶,但还是想有个人能陪自己说说话,打发这几天无聊的时光。他们一起看了电影,这个部电影对霍尔顿来说算不上精彩,可是萨丽很喜欢,因为里面有两个她很喜欢的演员。幕间休息的时候,萨丽还碰到一个熟人,是个名牌大学的学生,萨丽倒是跟他聊得热火朝天,搞得霍尔顿很烦。

看完电影,萨丽又提议去溜冰,其实她的溜冰技术非常糟。她之所以选择这项娱乐活动,主要还是想让霍尔顿看看她穿短裙的样子,展示自己的身材。霍尔顿当然也欣赏她的漂亮,但是更心疼她即将受伤的脚脖子。最后还是提议去喝点东西,这简直是救了萨丽。他们就这样坐着喝饮料,霍尔顿这时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将很多很多垃圾的情绪通过语言倾泄出来。总算是能有个人坐在他对面,专心听他说话了。可就是因为这些情绪都太垃圾、太异想天开了,萨丽有点接不住。最后烦躁的霍尔顿说了气话,直接将萨丽气哭。尽管霍尔顿一再道歉,局面也无法挽回了。看萨丽独自走后,霍尔顿对自己的混账情绪也是厌烦透顶,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明明巴不得能有个人能陪自己聊天解闷,却还将人家气跑了。

在他孤独的时候,他又想起了琴,他总是想起她,他认为只有她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他也只有跟琴呆在一起的时候才会感到开心。所以,他还是鼓起勇气给琴打了个电话,可遗憾的电话没有人接。于是,他又给一位之前的校友打了电话,虽然霍尔顿并不喜欢他,可是他认为这人智商比较高,应该能够聊得来。约好了晚上见面的时间地点,霍尔顿见时间还早,又去了无线电城看电影。

那是一个战后的爱情故事,作者塞林格很耐心的将整个电影情节都描述下来,是的,塞林格很耐心,他甚至也将主人公霍尔顿泛滥一样的垃圾话也不厌其烦的描述下来。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我在考虑,也许是心情吧。霍尔顿的心情像垃圾一样,所以他看什么都是垃圾。连身边看电影被感动得哭天抹泪的老太太,他都感觉很搞笑。霍尔顿又想起了战争,他哥哥当过兵,参加过进攻欧洲大陆,却没打过仗,甚至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开枪。他哥哥对于军队的痛恨比战争还要多,却又让霍尔顿看《永别了,武器》这类的小说,而霍尔顿却更喜欢《伟大的盖茨比》这种书,他喜欢原子弹那家伙:

"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他妈的干脆坐在原子弹顶上。我愿意第一个报名,我可以对天发誓,我愿意这样做。"

好勇敢的少年啊,我竟然能从他美好的憧憬之中挣扎出一分感动。谁的少年时光又没有痴心妄想过呢,我以前被人欺负的时候,甚至想过自己如果是个超人该多么牛叉。貌似英勇的壮举仿佛可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虚弱和胆怯,霍尔顿其实不贪婪,他没有认为自己如果是总统也可以号令千军万马,他只要求坐在原子弹顶上,随着这个超级武器一起毁灭,他将这种行为理解为自己的荣耀,能够让自己热血沸腾的荣耀。多么卑微的要求啊!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8

之前约好了的,在一家酒吧里霍尔顿和路斯见面了。路斯比霍尔顿大三岁,现在正在上大学。他们曾经在一所中学里读过书,所以很了解他。路斯对性很有研究,而且对同性恋也很有心得。这可能是霍尔顿找他来聊天的原因吧,他想找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性这方面,霍尔顿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白痴。这种知识学校里没有课程,也许能在路斯身上学点东西。所以,他们一见面,霍尔顿就迫不及待跟他探讨性的问题,半是戏谑半是请教。可是路斯却当霍尔顿还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不想跟他在这种场合讨论这种问题。然而,除了这个话题,霍尔顿兜里实在拿不出什么干货,看路斯相当不耐烦的样子,霍尔顿只能退而求其次,问他现在的女朋友,路斯只好勉强告诉他已经换了一个来自中国的女雕刻家。没想到霍尔顿又兜兜转转谈到了性,搞得路斯很腻歪。霍尔顿以为路斯也是一个虚伪的人,以前私下里他最热衷于谈论这些话题,尤其是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现在轮到别人问他了,他却跟你翻脸。之后,再没聊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路斯就借口有约会先撤了。

有句话不是说吗,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初中生,三岁的差距能有多少共同话题可以聊。即便貌似能找到一个话题,也会是一种单方面的输出,这种谈话注定了根本无法持久。霍尔顿或许还想找个高人能够给自己指点一下迷津,可对方未必愿意为你操心费神。这个让霍尔顿很失望。

在酒吧里,霍尔顿喝醉了,忽然想到给萨丽打了个电话,萨丽一听就知道霍尔顿喝醉了,嘱咐他快回家睡觉。他很难受,又在洗手间冲了一下头。碰到一个谈钢琴的小子,又冲人家说了一些醉话,那人看他是个孩子,也劝他早点回家,因为这时已经是凌晨了。

霍尔顿带着自己的唱片,醉醺醺的出了酒吧。他不知道去哪里,就先去了中央公园,他想去看看那些鸭子怎么样了。可意外发生了,准备送给妹妹的唱片摔碎了,他舍不得扔,又全收起来了。他花很长时间才找到那个浅水湖,半水半冰,结果一只鸭子也没发现。霍尔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冻得浑身发抖,他怀疑自己得了肺炎,很快就要死去了。想起他死去的弟弟葬进公墓的样子,他有些害怕。他手里的钱也不多了,他想在临死前最好能再见妹妹菲苾一面也就安心了。

这个想法让他决定冒险回家一次。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09

当霍尔顿悄悄回到家中后,才发现父母都出门了,菲苾只有十岁,对于哥哥的突然降临非常高兴,喋喋不休的向霍尔顿讲述了很多很多关于他的事情,霍尔顿几乎没有插嘴的缝隙。

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霍尔顿他们家都是这种垃圾话成堆的风格,他这样,他妹妹也这样。由此可以想象得出他们的父母是什么风格了。

霍尔顿将摔成碎片的唱片交给菲苾,菲苾没有责怪他,反而很高兴能够收集到碎唱片。他们兄妹两个聊着聊着,妹妹忽然想到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问他,为什么不等到星期三再回家,是不是被开除了?果然是个冰雪聪明的妹妹,霍尔顿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开除这件事,霍尔顿倒没感觉到什么,反而是妹妹表现出来的反应,比她自己被开除还要难过。甚至将枕头蒙在自己的头上,不跟哥哥说话。不管哥哥如何解释,她口中总是不断重复着:

"爸爸会要你的命!"

霍尔顿终于也体会到年龄的差距带来的沟通上障碍。不过,他是疼爱妹妹的,即便妹妹不理解。他仍旧不厌其烦的告诉她为什么他不愿意在那个学校学习的原因,渐渐的,妹妹貌似理解了他。也问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到底有没有你喜欢的东西?这倒把霍尔顿难住了,他开始回忆曾经喜欢过的东西。说了一些人名,甚至都不熟悉,连他自己都搞不清那些人到底好在哪里。他甚至提到了死去的弟弟也是他喜欢的,又或者喜欢跟妹妹坐着聊天。他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连他自己都搞糊涂了。为了抚慰不安的妹妹,霍尔顿甚至给她唱了从大街上听来的歌,就是那句"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可是聪明的妹妹马上纠正了他,说那是一首诗,应该是"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霍尔顿听了,不由得憧憬起来: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霍尔顿担心父母会提前回来,抓紧时间给他之前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打了一个电话,想去他那里借宿,安多里尼很痛快的答应了。打完电话,霍尔顿又和妹妹玩了一会儿,看她跳了几支舞。这时候,霍尔顿的父母回家了,吓得他躲进了壁橱。他母亲进来妹妹的房间,说了几句话,又嘱咐了几句就回去休息了。霍尔顿趁机出了壁橱,又跟妹妹借了点钱,就很快的溜出了家门。临走前,还将他新买的猎人帽送给妹妹。

这个情节就是本书书名的出处了,前面也探讨过霍尔顿的人品了,其实他再闹妖也遮掩不住他"善"的底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世界之所以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人,全是因为环境使然。霍尔顿什么都可以不在乎,可唯有一点,就是孩子一样的纯真,是他为之向往的境界,那是没有杂质的心灵,是他愿意誓死捍卫的东西。这个世俗、虚伪、混乱的世界让他感到厌烦,他既想融进这个世界却融不进去,又想坚守自己心中那片纯洁的净土却又是异想天开,矛盾而复杂,相当的纠结。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10

他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安多里尼了,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偏科的原因了。安多里尼夫妇很热情的接待了他,这让霍尔顿感到温暖。安多里尼先是跟他聊了一些学习上的事情,霍尔顿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在英文这个科目上,他说得很细致。安多里尼也从学习的角度给他分析了一番。可是霍尔顿来这里不是来开小灶的,他只想睡觉,他已经很困了。可是安多里尼的精神头却很旺盛,他在霍尔顿喝了点咖啡,又吃了点东西之后,又继续跟他聊。这回谈论的范围主要是侧重心理层面的,安多里尼也是看出霍尔顿在心理上是需要帮助的。还给他看了几句话: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这是一个精神分析家写的,霍尔顿不想浪费了老师的好心,就收起来了。安多里尼不愧是一名老师,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可是霍尔顿已经受不了了,已经开始打哈欠了。于是安东里尼不再聊了,给他收拾了床铺,让他睡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霍尔顿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忽然感觉有人在黑暗中抚摸他的脑袋。他睁开眼睛一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安多里尼。这个动作可让霍尔顿吓坏了,他关于同性恋的故事听过不少,他十分怀疑自己的老师就是这种货色。他虽然经常听说这类的故事,可轮到自己身上,却是让他毛骨悚然,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他借口车站还有行李需要取,就着急忙慌的离开了安多里尼的家。

说到同性恋,笔者学识浅薄,了解不多,也是从好友的口中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一类的故事。我以为,这是性价值取向的不同,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提倡。据说在某些国家,同性恋者已经合法,甚至可以结婚。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部分同性恋者对异性相当排斥,而对同性感兴趣,甚至对自己的同性恋标签引以为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爱咋地咋地吧。不过连自己崇拜的老师竟然貌似也有这种倾向,这让霍尔顿心生绝望,他到底还能相信谁?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11

当霍尔顿走出老师家的时候,天已经蒙蒙亮了,然而一夜没有睡好的霍尔顿还是选择在车站候车室的长椅上再睡一下,幸好没有人来驱赶他。直到车站里涌进来无数的人来乘车时,他才不得不结束自己的好觉。他找到一家便宜的餐馆,随便吃了一点东西。又沿着马路漫无目的走着。今天是星期一了,临近圣诞节,路上很有过节的气象。没走多长时间,他就开始全身出汗,里面的内衣都湿透了。他又开始胡思乱想,打算远走高飞,到西部去,做一个加油员也可以。不用跟谁有太多的废话。挣了钱可以在树林旁边建个小屋,再娶个姑娘,就这么过日子。

可是在走之前,他需要再跟妹妹菲苾告别一下,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他就给妹妹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哥哥准备去西部了,约定了中午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他想把借她的钱还给她。写完这张纸条,他就去了妹妹的学校。这时,妹妹应该正在上课,他将这张纸条转给了一位老太太,希望她能给转一下。这时候,霍尔顿在妹妹学校的墙壁上发现有人写了一句脏话,他非常生气,认为在学校里怎么能写这种脏话呢,如果是妹妹或是其他同学看见了会怎么想,会学坏的。即便是霍尔顿经常说话带脏字,可是他并不希望小孩子们也受到污染,气愤之下就给涂抹掉了。可是脏话不止这一处,还有用刀刻的,他就无能为力了。

这里又表现出霍尔顿"善"的一面,他自己破罐子破摔了,可不想自己的妹妹也受到影响。

霍尔顿在纸条中约好了在博物馆见面,正在等待的功夫,看见两个男孩来博物馆。霍尔顿用他极为匮乏的历史知识,给他们讲解了木乃伊的神秘。讲完之后,那两个逃学出来玩耍的小男孩就走掉了,霍尔顿因为感觉到自己帮助了别人,心情很好。可就在这个功夫,他还是发现了在博物馆的外墙上也有一句脏话,霍尔顿为这个无处不在的脏话感到十分无奈。

就在霍尔顿自己胡思乱想的时候,他的妹妹菲苾应约来找他了,头上戴了他送她的猎人帽,手里还提了一个大手提箱。可当他得知妹妹准备跟他一起离家出走,去西部的时候,霍尔顿简直要气疯了。他约她出来是准备告别的,没想到他这个傻妹妹竟然也想跟着去。他拿出了当哥哥的威严,警告她不能去。可是妹妹却死活要去,气得霍尔顿夺过了她的手提箱,存到了博物馆的衣帽间,让她放学以后再来取。

霍尔顿想送菲苾回学校,可是菲苾却不走,好说歹说也不济事。霍尔顿答应跟她散步,他妹妹才肯跟他走。后面,哥哥又带着妹妹进了动物园,陪着她看海狮、看北极熊。在一处旋转木马前,他们停住了脚步。霍尔顿鼓励菲苾去骑木马,这时的菲苾才终于不生气了。菲苾骑了一圈又一圈,霍尔顿就坐在一边看着。即便是下起了大雨,浑身都被浇透了,他也没有避开,看着妹妹一圈一圈的转个不停,霍尔顿的心里快乐极了。

后来,霍尔顿大病一场,没有死,当然西部也没有去成。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再“坏”也没有遮掩住他“善”的底色

12

能看到霍尔顿开心的笑出来,作为笔者也很高兴,生活并不是充满绝望的,耐心点,慢慢的找,你终究会找出让你感动、让你开心的事情来,不要灰心。让我们再听一遍那首“麦田守望者”乐队的《在路上》吧:

“也许我要的太多,都不想你难过;也许应该简单活着,快乐痛苦不说。我们没有理想,流浪没有方向;只是梦中的麦田,守着一片金黄。想的美,美梦也无常;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在路上,和我唱这一首歌。如果我有方向,那就是远方;钢铁是怎样炼成,流浪不靠坚强。如果我有枪,早就上了膛;如果能得到玫瑰,我只留下芳香。总是梦中麦田,守着每一片金黄;丧失我的理想,用生命把它埋葬。”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