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文章/十三

满心欢喜迎接来的2020,她却让大多数的我们害怕、焦虑、迷茫了。在这段虽焦虑但安静的日子里,我重新走进了阅读,脱身于周遭环境,寻得一方能使心安定的麦田。

被“困”家中的这些天,我重新翻出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翻开这本曾在高中时代读过的书,脑海中也不由的出现了十六七岁的自己。

书不厚,两百来页。这次重看,不再是只看到了那段慌乱躁动的青春故事, 也看到了更多故事之外的精彩之处。今天就为大家做多角度解读,希望读者看完后,也能拿出此书翻翻。

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塞格林于1951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迄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本书一经出版便给作者带来了始料未及的影响力——塞格林凭借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跻身于世界经典文学名家的行列。

作者笔下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出身于美国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16岁少年,老师与家长都强迫他读书,期望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但他却看不惯周围的一切,在被学校开除之后,为了避免父母问责时的尴尬,决定独自在纽约闯荡几天。

这期间,他住小旅馆、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糊里糊涂召了妓女,又与自己虚荣庸俗的漂亮女友搂搂抱抱。而始终围绕在内心的却是绝望的空虚与幻灭感,他企图逃出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但又没有找到出路,最后病倒在精神病院……

由于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述内容,一度让这部作品毁誉参半,1995年,美国所有学校开始查禁这部小说。但它仍旧风靡一时,涌动起一股波及全美的“塞格林热”。

时至今日,这部文学作品不仅再版多次,畅销全球,而且以不可置疑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经典文学之林。今天,我将从人物塑造、写作手法、人生思考这三个角度层层递进,深入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 人物塑造:通过对霍尔顿精神世界等描写,诠释了一个青少年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 表现手法:用本色化的叙述语言准确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活动状况;
  • 现实主义风格:巧妙将“生活流”与“意识流”穿插起来,打破传统小说一味的现实主义风格;
  • 人生思考:疫情和青春一样,都将匆匆而逝,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01、人物塑造:通过对霍尔顿精神世界等描写,诠释了一个青少年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麦田里的守望者》,曾被年轻人誉为他们的"圣经"。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霍尔顿,小说通过对他精神世界以及其他方面的描写,交代了一个青少年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对待事情看法态度的转变过程。

①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反英雄形象

故事里,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一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荒唐经历。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洒……这些看似堕落不良少年的恶习恶行,主人公几乎在这一天两夜中全部做了个遍。

然而,如果我们以为这个少年颓废下贱,浑浑噩噩,醉生梦死,无理想无人格无追求,那就大大错了,因为文章并不是纯粹白描式的冷静叙述这个少年的游荡过程,而是始终贯穿着这个少年在游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这些思考与情感既有少年针对自身行为与情感状态的剖析与质疑,还包括这个少年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于此剖析、置疑、看法中渗透的理想的苦闷与生命成长的困惑。作者借此形象所表达的思考也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深刻得多。

②霍尔顿的形象揭示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苦闷

长大则意味着对平凡、残缺的宽容与妥协,于是,青春的内在要求与春青的成长趋势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矛盾反过来强化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苦涩。

少年霍尔顿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仇恨与厌倦,他几乎看不惯他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也是厌烦不已。他总是在评论,而且是极其尖刻,毫不宽容的评论。由此可见,这个形象淋漓尽致的写尽了青春的残酷与成长的悖谬,这种残酷与悖谬的生命状态与成长过程是每一个生命都会有也应该有的,并不因社会、制度、人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少年霍尔顿这一形象具有人类学意义,是全人类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最佳理解与探索,是对人类在某一特定生命时期的生存状态的揭示与思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③霍尔顿形象的复杂性在于其言行的自相矛盾

霍尔顿对他的同学的愚蠢且自以为是大加挖苦,而他自己的自述口气却更加自以为是;他不满成人世界的堕落无耻,他自己却又贪恋美色而且住旅馆,逛夜总会。

为什么会如此自相矛盾呢?如此复杂的言行所构成的形象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人文理想?

我想,霍尔顿的自相矛盾揭示了人类自身不可克服的困境:

人总是易于成为他所憎恶的对象。

青春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过于奢侈与脆弱,总是易于为坚硬的世俗所侵蚀。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根来就没有完美,青春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高悬于人的心空作为一种价值指引,导人向上。

同时,这个自相矛盾的形象还意在表达这样一种人文理想:

宽容而不妥协,理性而不世故,自信而多自我反省,唯其如此,人或许才能在无法克服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活得更自由更充实更人性。

显然,这种自相矛盾也是富于人类性的审美品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02 表现手法:用本色化的叙述语言准确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活动状况

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本色化的叙述指的是,作品中叙述者采用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没有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贯穿的故事线索,没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本色化叙述话语。

①霍尔顿的语言,容易引发同龄人的共鸣

想要领略塞格林在小说中所体现的艺术魅力,就不得不谈谈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这部作品之所以毁誉参半,在于叙述方式的鄙俗化,引起了美国主流价值权威的抵触。

尽管霍尔顿开口脏话、谎话满篇,但是这些依旧不能阻止广大青少年对这部作品的吸引力,它受到了热烈欢迎,甚至一度出现了模仿霍尔顿的青少年,他们学它戴红色鸭舌帽,学者霍尔顿的语言动作。

这些极端的现象表明,霍尔顿的言语确实有悖于美国主流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但却和同龄人之间有着不可言喻的精神共鸣。在艰难的成长之路上,霍尔顿站在成人世界的门栏上,不断向成人世界窥探,充满渴望和恐慌。

②自相矛盾话语,构建出准确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霍尔顿的叙述中,他周围的人,除了琴和非比,都是“假模假式”的并且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恶心下流的人。比如,他说离开爱尔敦.希尔斯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的周围全都是伪君子,就是那么回事。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到处都是他妈的伪君子。”并且说学校里的校长哈斯先生说他生平见到的最假仁假义的杂种。

在他看来,当母亲的人全都有点神经病。维格酒吧里的男女都是假模假式的女子,掌柜更是下流的很,是个势利鬼。根据霍尔顿的叙述,可以看出,霍尔顿是不正常世界唯一一个正常的人。这个时候,就值得反思,霍尔顿所说的,除了他周围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人,可靠吗?他自己是不是诚实可信呢?

通过文本,可以看出霍尔顿其实就是一个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

叙述者的话语被认为我们对他作为人物的理解,而人物的行动则相关于他的话语的理解,因此,将人物的话语和行动联系起来,才能构成准确的人物形象。

③霍尔顿夸张的语言,是想证明自己的强大

霍尔顿之所以满嘴粗俗言语,滥用俚语,任意窜改正统语言,与他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二战结束之后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变好,富裕之后的美国人有了物质享受后,逐渐忘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好的道德要求、善良、真诚、友好、互助互爱等。

人们开始变得精神空虚,对生活越来越不满,信仰也逐渐消失,所以,人们变得堕落和颓废,就用酗酒、吸毒等极端方式来反抗。

霍尔顿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用一种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他的语言是粗俗的,反传统的。另外,霍尔顿的个性是要强的,但不满意现状;但他又是消极的,他找不到方法改变他喜欢的人和物,他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便想逃避。他迷惘、痛苦、悲观、没有自信,却又想变现得强大。

《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03、现实主义风格:巧妙将“生活流”与“意识流”穿插起来,打破传统小说一味的现实主义风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被称为美国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在于其中的成长主题对于传统的继承。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别与年龄都在传统范围之内;从故事情节看,这部作品包含了成长的契机与顿悟,旅行途中遇到的正反双方面的引导力量;从主题看,它体现了典型的成长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经历与感悟,并且有着决定性的“切肤之痛”的事件发生。这部作品之所以备受争议主要在于故事文本对传统主题的革新。

①在叙述主题上,反映了美国二战后普遍的社会焦虑

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学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向的发展而变得空前繁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文学流派并存,成长小说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实际上,霍尔顿算不算“垮掉的一代”,霍尔顿只是抽烟,在性观念上还比较保守,也没有堕落到吸毒享乐。他仅仅介于“迷惘一代”与“垮掉的一代”之间的“怀疑的一代”。这与后来的美国80年代的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比起来,霍尔顿算是比较有人文精神的角色了。

美国人天性中的冒险精神和个人主义,决定了他们崇尚自由,喜爱创造,充满野心讲究实际的特征,不以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霍尔顿的言行举止并非他生性奇怪,除了以此为防备心理外,幼稚的心智引导它用这些表面化的东西来标榜自己的独特,证明自己是第一无二的自我。

这部作品表现的成长主题不是如何遇见困难解决困难,而是成长中无数令人沮丧的无处安放的困顿,甚至出现“反成长趋势”。这些困顿不仅仅体现出霍尔顿深处青春的敏感,也体现出了美国二战之后普遍的社会焦虑。

②在叙事结构上,不再拘泥于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化结构

故事一开始,主人公便以倒叙的方式将他的生活娓娓道来,在回忆过去三天两夜在纽约的浪荡经历,主要依照时间的走向将他出走的轨迹路线铺成开来,在讲述时,又插入对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的各种回忆与评价。

霍尔顿的成长轨迹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中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这个轨迹来进行。

霍尔顿从一开始便处于迷惘状态,在之后流浪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这种迷惘不断失去天真,到了精神最低谷的临界点,却又表现出顿悟和豁然开朗的态度,可见,霍尔顿的心灵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柳暗花明的、符合真实人生的成长历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的多次幻想,清晰展现了霍尔顿心理世界的晦涩、恐惧、孤独和隔离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③在叙事结局安排上,没有呈现传统大团圆式的开放式结局

传统成长小说中的结局,主人公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获得了不可置疑的对人生、社会、自我的透彻认识、并成为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模式,故事往往以家人团聚、喜结连理等幸福结局收尾。《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的结局则呈现出了不同的结局方式。

故事末位并没有清楚的指出霍尔顿的去向与思考动态,霍尔顿仍旧处于精神病院中,整个结局在一种似有若无的希望和绝望中完笔。

这样的结局,一度让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让人绝望和沮丧的小说。而实际上,小说中虽然没有直白的描写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安排,但已经体现出他将去面对未来的命运。在作者看来,霍尔顿已经有了跟之前不一样的意识。霍尔顿的生命历程不会就此一塌糊涂的走向直线性的死亡终点,而是循环式的的,与意欲摆脱的社会取得了部分和解。

04、疫情和青春一样,都将匆匆而逝,尽管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因为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经典是会随着读者的成长而成长的。高中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迷茫躁动的少年。

现在再看,多了些理性与分析,看到了少年的坚守与克制,看到了作者塞林格的别有用心的深刻寓意。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他以其独特细腻的手法,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执着地追求真实、寻找自我的年青人在生死回归之路上,艰难地追求着他所向往的真实世界。

这部小说之所以风靡一时,如同疫情一般一触即发,其原因也在于塞格林故事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经历体现出了当下社会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模式,即身处青春期,面对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精神上的迷惘与挣扎。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可爱的年青人在爱的感召下,逐步走上理性、成熟之路,以爱来宽容这个社会,来接受这个世界。

隔离在家的这些天,重新翻开这本不难读的经典,我在平静中重新体会到了青春的躁动与不安、热血与美好,强烈推荐不管是正值青春,还是青春已逝的你,去翻开这本书,去走进这段慌乱岁月。

置身其中,你定能悠闲世外。看完书之后,相信你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感慨:

疫情和青春一样,美好的与不美好的都将匆匆而逝;尽管焦虑茫然仍要谨守本心,因为纷繁慌乱终归平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