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有这样一本小说,充满了污言秽语和离经叛道的思想,却成为经典,被家长和学校列为“必读书目”,这本书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小说出版于1951年,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凭借这部作品一举成名。小说通过天马行空的叙事手法剖析了青少年彷徨、孤寂、痛苦的内心世界,无数读者在小说里面找到共鸣,找回迷失于世俗的赤子之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小说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霍尔顿,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父母和老师都希望他能在学校学有所成,然而处于叛逆期的霍尔顿仇视周遭的一切,他厌恶他的老师,他的同学,他的朋友……因为多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开除了霍尔顿,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在跟舍友打了一架之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学校。他没有选择立刻回家,而是带着零花钱开始了流浪,他企图用物欲和金钱排解心中的苦闷,然而精神上无法调和的矛盾使他崩溃,最后被父母送往精神医院。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这本小说使得霍尔顿成为诸多年轻人吹捧的偶像,虽然只写了三天的故事,但是我们却足以从中窥探到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十六岁的青春,分分秒秒,步步为营,霍尔顿承受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痛苦和无助,千千万万个读者之所以为止着迷,是因为霍尔顿的经历他们似曾相识,霍尔顿的心情他们感同身受。

1.在异化中逐渐沉沦

《麦田里的守望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已经结束,战争带来的荣耀、辉煌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平淡和苦闷。霍尔顿作为年轻人,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革,他厌倦一成不变的生活,满口骂着脏话、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把世俗的标准抛到脑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起来。

在小说里出现了很多人物,不爱干净的阿克莱随意、自高自大的斯特拉德莱塔、敲诈勒索的毛里斯……他们的共同点是毫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足以证明麻痹与自利俨然成为众生相。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霍尔顿无法接受这种麻木的社会关系,更无法融入这个已经异化的社会,极度的失望令他焦虑,他拒绝同流而污,而是选择做些特立独行的事情,比如穿前卫的衣服,反戴鸭舌帽,被学校开除,独自流浪……

霍尔顿过早地察觉到社会的变化,这令他感到不安,然而作为微小的个体,他什么也做不了,这使他与社会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他解决矛盾的方式就是自毁。

霍尔顿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在自己营造的世界中,用咒骂来对抗伪善的世界,用不屑来讽刺虚伪的人类,用沉沦来表达心中的愤懑。

2.在迷茫中奋起反抗

霍尔顿作为问题学生,连续被四所学校开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却被万千读者捧上神坛,成为迷人的“新英雄”,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年轻人都在霍尔顿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青春、张扬、叛逆,这让他们倍感亲切。另外,霍尔顿虽然脾气暴躁、满口“他妈的”、“这个婊子”,但其实这正是他与世界对抗的方式。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事无巨细地描写了三天里霍尔顿的一言一行,读起来行云流水,而我们也透过霍尔顿的言行举止,看到他内心的单纯和善良。从这种意义上讲,他虽然选择了堕落,但他也一直在奋起反抗。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霍尔顿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这这个他不喜欢的假模假式的世界:校长只知道给有钱人哈腰,却对平民嗤之以鼻,他用最难听的话咒骂着校长;妹妹学校的墙壁上刻着不堪入目的字眼,他拼命的要把他们擦掉,不让这些肮脏的语言污染小孩子的世界;他招来妓女,什么也没做却照付了钱;他去酒吧买醉,在冷风中狂奔,在自我折磨中追寻着生命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来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同样是一个抑郁青年,主人公叶藏面对世俗的异化时,选择了妥协,他学会了用谎言去迎合世界,用欺骗去抵御恐惧。在反复遭遇打击和背叛之后,叶藏最终跌入命运的深渊,草草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种悲剧离不开他的软弱和怯懦。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虽然霍尔顿对于沉闷的生活谈不上热爱,但他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赤诚和热血,虽然没有多热爱生活,可他也从未放弃过生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英雄主义。

3.在失望中坚持守望

霍尔顿身上反映了今天很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丧文化。年轻人现在很喜欢用的一个表情包就是“葛优躺”,这种文化具体表现为年轻人对生活的的悲观、沮丧及集体焦虑。但其实丧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们通过自嘲的方式对自身标签的一种反抗,他们颓而不废。

霍尔顿知道自己满口脏话,撒谎成性,可玩世不恭的他却一直在做自我剖析,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定位。这样一个世人眼中的“不正常的”人,他的梦想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追捧的背后有这三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它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知道现实世界的混乱和肮脏不堪,他不想让白纸一样的孩子们被污染,不小心跌入“世俗的悬崖“,所以他的梦想就是守在悬崖边,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在麦田里做游戏,小心呵护着他们的纯真与美好。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跟随霍尔顿在纽约街头走了一遭,虽然在这三天里,他一直在做没有目的的反抗,但是这是属于他及千万年轻人的青春与成长,虽然跌跌撞撞,但是始终不忘心之所向。希望读者能和霍尔顿一样,早日找到可以守望的一方天地。既守望麦田,也守望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