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張居正曾說:吾非相,乃攝也。張居正一生的心血都毀在了這六個字上。張居正死後被抄家,正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是人臣。


嘉靖、隆慶後,張居正上臺主持萬曆新政,改革從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明王朝的頹勢。但是張居正死後被抄家,除了一條鞭法外,其他的都被廢除,為何會這樣?今天何以知世想跟大家聊聊自己的觀點。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張居正的改革基礎

做一件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心力,心就是想做這件事,力就是有能力做這件事。

張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死於萬曆十年,實際上張居正的大部分政治生涯是在嘉靖、隆慶二朝。

嘉靖早期,世宗皇帝還是一個比較勤勉的皇帝,但是後期也是長期不理朝政,只顧求仙問道,正直的大臣被下獄,諂媚的官員卻能夠得到升遷,張居正看著是心急如焚,作為一個正直的人怎麼不能勸諫皇帝呢?所以張居正果斷的上了一篇《陳六事疏》:

自古聖帝明王,未有不親近文學侍從之臣,而能獨治者也.今陛下所與居者,獨宦官宮妾耳。夫宦官宮妾,蠱復有懷當時之憂,為宗社之慮者乎?

張居正還算是比較委婉,借古諷今,海瑞就直言不諱了

二王不相見,人以為薄於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於君臣.樂西苑而不返,人以為薄於夫婦.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

說嘉靖有違夫婦、君臣、父子之道,五常當中你三個都不行,你罔為君父啊,怪不得嘉靖氣的要把海瑞下獄。不過這也能夠看得出來,嘉靖皇帝的所作所為已經引起很多人不滿了。

繼位的隆慶皇帝又和他爹差不多,而且還比嘉靖更好女色,日為娛樂遊幸無時,嬪御相隨,後車充升, 所謂女寵漸盛者,未盡無也。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皇帝不幹正事整日在後宮尋歡作樂,下面官吏貪腐橫行,又有俺答這等外患,國家已經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張居正愁啊,居廟堂之高卻不能憂其民,此非人臣之道,但是張居正也沒辦法,只能把自己崇高的理想抱負埋藏在心中,伺機等待,終於等到了萬曆皇帝繼位。

皇帝年幼,自高拱被驅逐,張居正終於在李太后和馮保的支持下當上了內閣首輔但是首輔不是丞相,更不是皇帝,六部也不歸內閣領導,也就是說張居正是沒有直屬手下的,為了改革就只能在六部當中安排自己的人才行。

張居正改革的核心,一是上二是下。對上而言就是一定要有馮保和李太后的支持,內閣加上內廷的權力才相當於丞相,而李太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則等於皇帝,萬曆新政必須要有這些人的支持。

對下而言,六部的官員必須要支持改革,否則陽奉陰違,到了下面就不一定成什麼樣了。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想在青黃不接的時候貸款給農民,讓他們不用借高利貸,但是到了下面卻變成了農民被強制借款,大大增加了農民負擔。所以張居正為了避免下面搞形式主義,把改革弄得面目全非,就必須能夠監察這些官員,考成法是張居正變法最重要的一環。

張居正提出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必須要把那些不做事,互相推諉,不支持改革的人給踢出去,規定六部和督察院要做的事情必須要記下來,每月一清,再由六科給事中提交給內閣。通過這種方式,內閣成了實權部門,以內閣控制六科,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朝廷控制地方。自明朝廢丞相,張居正又通過這種方式間接的控制了六部。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然後再用考成法打掉那些不支持自己,不支持改革的人,安排自己的親信上位,對於萬曆新政來說,如果第一層地基是太后和內廷的支持,那麼第二層地基便是這考成法。

比如梁夢龍、曾任戶部、兵部侍郎,後為兵部尚書,他是張居正的學生,李幼滋大理寺少卿,戶部侍郎,是張居正的同鄉和親家,王篆,曾任兩京都御史,也是張居正的同鄉和親家,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可以說在朝堂上形成了一個以張居正為首的改革派。

萬曆新政的阻力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張居正不是瓦特,他沒有改良蒸汽機,他也不是卡爾·本茨,發明了內燃機,天下錢糧總數沒有增加,百姓富裕了,太倉庫充實了,自然有的人錢就少了。他是一個政治家,他改變的是蛋糕分配方式,而不是蛋糕大小。

張居正丈量天下田畝,多出幾百萬頃納糧的土地,本來這些地主的土地都是不納糧的,現在要繳稅他能不恨張居正?

裁剪多餘的官員,減少宗室的祿米,即使是萬曆皇帝想要幹什麼花費錢糧的事情都必須經過張居正的允許,這難道不會引起別人的不滿嗎?

這是對新政不滿的,也有對張居正這個人不滿的,比如在奪情事件中,即使原來是張居正親信的張翰、龐尚鵬等人也是反對奪情的。

也有對張居正、馮保以及李太后形成的鐵三角不滿的,認為應該歸還大權於萬曆皇帝。

有人是反對張居正這個人,有人是反對新政、有人是不滿張居正這個人、有人是反對馮保、李太后形成的鐵三角,無論是反對這裡面的哪一個,其核心都離不開張居正。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張居正奪情,萬曆大婚,形勢發生改變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明史·張居正傳》

萬曆五年張居正奪情、萬曆六年神宗皇帝大婚,形式已經改變,但是張居正卻沒有發現這種變化,或者說沒有重視這種變化。

張居正的爹死了,按理說張居正需要守制27個月的,但是他肯定不願意守制的,而且他認為或許能夠從這件事情中謀奪好處。

張居正再三上書要回家守孝,一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名譽,二是為了把那些反對自己的人都揪出來,所以那篇《乞恩守制疏.》張居正寫的頗費功夫。

是臣以二十七月報臣父.以終身事皇上,昔人所謂“報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者也。如此則君臣父子之倫雖不得以並盡,而亦不至於相妨。

其中還用了《陳情表》當中的一句話,希望萬曆皇帝體諒自己的孝心,但是若看其他部分就感覺有些不對頭了。

臣聞受非常之恩者,宜有非常之報。夫非常者固非常理之所能拘也

這不就是暗示萬曆皇帝不要被常理所拘束嘛,所以張居正寫一篇《乞恩守制疏.》是挺廢功夫的,既要面子又要裡子。

大家看張居正幾次上書,莫非真的想走?所以那些不是堅定支持張居正的人就跳出來了,要讓皇帝體諒張居正的良苦用心云云,想要趁機趕走張居正。

雖然張居正在之前通過各種方式培養自己的黨羽,把那些反對自己的人踢出朝堂,但是也有很多是沒有公開和張居正作對的。通過奪情,張居正又揪出來大批不是堅定站在自己身邊的人。張居正的權勢達到了巔峰。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守孝

但是這也給張居正留下了不小的禍患,張居正的門客宋堯愈便是勸張居正奪情的人物之一,也是真的站在張居正的角度著想,他說:

“誠以此時飄然魏闕,服除之後,主上不忘老臣,安車屢命而後從容就途,以洗漢唐之陋,以復含鼓之風,豈非上臣之盛軌與!即不幸身去而謗訕蜂起,先皇之命在耳,兩宮之口足徵,主上之鑑如日,老臣之跡可按也,亦何藉要津利器以防民之口哉? 故當去而去,即受禍,禍微;欲去,不得去,即禍不及身,其禍重。”

奪情給天下人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張居正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此時退下來,便是全身而退,若堅持,恐怕會有禍患。這個禍患便是先皇之命耳,張居正是顧命大臣,先皇委託他的任務是守好這片天下,交給萬曆皇帝。

直到張居正去世,他都沒有完成權力的穩定交接。天下富足也好,貧窮也罷,在皇帝看來都是次要的,張居正作為臣子,最重要的事情沒有辦好。自萬曆大婚,皇帝已經是成人,張居正就應該把大權放歸於皇帝,但是體驗過權力的滋味之後誰又甘心放手呢?

在張居正主政的十年裡,他一味的以皇帝年幼為理由,延緩交權,而且一再給萬曆皇帝施壓。如在劉臺案中,劉臺攻擊張居正善作威福,張居正雖上書乞歸,但在奏摺當中卻是向萬曆皇帝施壓:

“臣受先帝重託,既矢以死報矣。今皇上聖學尚未大成,諸凡嘉禮尚未克舉,朝廷庶事尚未盡康,海內黎元尚未鹹若,是臣之所以圖報先帝者,未罄其萬一也,臣豈敢言。

如此這般,待到萬曆成年又豈會不記恨呢?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與萬曆新政的失敗有著怎樣的關係?

結語:

張居正感天下之禍,所以決心變法自強,然而內閣首輔並無統領六部之權,若想要改革實行下去,一要有上面的支持,二要下面的人聽話。上層基礎就是李太后、馮保、張居正結成的鐵三角,下層就是通過考成法以及政治打擊安插支持改革的人。

但是這種情況就必然會引得別人的不滿,比如說萬曆皇帝,天下共主結果卻沒什麼權力。所以當張居正死了,李太后開始放權了,上層基礎就不存在了,沒有人統籌改革派,下層基礎也不存在了。萬曆討厭張居正,同時也需要在張居正死後清洗張居正留下的權力,封住反對派的口。他通過張四維打壓張居正死後留下的勢力,然後再用張四維丁憂一事把張四維趕出去,以達到朝堂上的平衡。

那麼萬曆皇帝為什麼沒有繼續支持改革呢?這畢竟是老朱家的天下啊?為什麼商鞅遭車裂之刑,變法內容也並沒有廢除?

人雖然會對未來擔心,但是仍然還會得過且過。你告訴他們不變法過幾十年大明朝就要完蛋了,誰信你?即使相信,就會去做嗎?

在菸草盒子上寫著吸菸有害健康,該抽菸的人還是會抽菸,但如果你的醫生告訴你,你已經得了肺癌,那麼你就不敢了。

這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急目前之所急,在變法當中能夠直接得到好處的是普通老百姓,但是他們說話不管用。商鞅變法就有所不同,變法中廢除舊世卿世祿制,那些舊貴族是非常痛恨商鞅的,但是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那些得到軍功的人就會自覺維護變法,而且他們說話管用。所以秦孝公死了,商鞅也死了,反對派也很多,但是改革卻能夠延續下去。

萬曆新政都維繫在張居正一人身上,張居正死了,新政也就完了。

吾非相,乃攝也。張居正認為自己相當於丞相了,卻忘了大明朝哪有丞相?張居正有兩層身份,第一就是內閣首輔,首輔無權,若想改革就必然要總攬大權。第二個身份是顧命大臣,若想做好顧命大臣,就要把權力交還於皇帝,張居正選了第一條路。



筆者言:其實一直很敬佩張居正,雖然他的缺點也不少,但是能夠以首輔之職做到這種程度,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

參考資料:《顧命政治視野下張居正的行政軌跡》《張居正改革群體研究》《明史》等

梁啟超《李鴻章傳》:這個不是我亂編的,確實是這本書給了我寫一篇文章的靈感

圖: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