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如何“發跡”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最早的實踐,香港迴歸被看作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催人奮進的大事件。在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下,香港是作為和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全球金融中心。而香港又是如何發家一步步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呢?

香港具備發展世界級金融中心的最佳區位條件和制度條件,而且在此基礎上,還具備發展金融業的基本條件,具備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但是一切與最初的發展又無法分割。

最初要追溯到鴉片戰爭以前,由於清朝是採用白銀作為貨幣結算,而茶葉、絲綢、瓷器等中國的產品在西方普遍流行,所以中國同西方的貿易越來越頻繁,隨之而來的是白銀從西方源源不斷地流向中國,而當時中國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對於西方來說是很嚴重的貿易逆差。當西班牙人在澳門最初開始售賣鴉片,發現賣的不錯時,英國人後來居上,於是貿易逆差逐漸縮小,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採取禁菸政策,將怡和洋行趕出了在廣州的夷館,而怡和洋行的合夥人將此事告訴了英國議員,慫恿展開鴉片戰爭,由此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非常類似於中美貿易戰,美國企圖通過強買強賣來縮小貿易逆差)

香港是如何“發跡”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

怡和洋行

鴉片戰爭之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割讓領土並賠款,而第一筆賠款600百萬銀元就是英國指定的怡和洋行和寶順洋行處理的,這兩家洋行通過提取1%的手續費開始了在香港的發家。

此後的1845年,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東藩匯理銀行的中國分行在香港開業,緊接著有利銀行、渣打銀行、法蘭西銀行等紛紛入華,基本都在廣州、上海和香港設立了分行。但是由於廣州的租金太貴加之港口太淺,不適合大型船舶停靠,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廣州的政局太動盪,所以外貿中心一度轉移到上海和香港。而到了1856年以後,1/4的進口和1/3的出口都要經過香港週轉。

香港是如何“發跡”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

緊接著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對棉花的需求下降,導致在華投資棉花的外商大量破產,相隔不久太平軍的剿滅,導致躲避兵災而前往上海的有錢人紛紛回鄉,以至於投資房地產的也紛紛破產。1866年世界最大的貼現行格尼公司破產,進一步加劇破產潮。香港十一家銀行只存活下來五家,銀行業重新洗牌。

1912年民國成立以後,廣東銀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東亞銀行、永安銀行等華資銀行開始在香港成立,至此香港銀行業格局基本成型,知道新中國成立之前香港銀行的主要業務基本都是為轉口貿易服務。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美國要求其盟國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管制,以及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抗美援朝,聯合國通過了對中國禁運的決議。香港不得不開始進行工業化道路。

二戰後,美國著手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於是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日本,早期的日本製造山寨現象尤為嚴重,而隨著日本勞動力成本逐漸上來,於是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讓給了亞洲四小龍。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有大約二十萬大陸居民成功逃港,為香港帶來了大量廉價的勞動力。香港的銀行開始服務於本地製造業。

到了60年代,銀行業之間開始發生擠兌,到了1966年以後制定了嚴格的銀行條例,銀行業開始優勝劣汰。

香港是如何“發跡”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

內地改革開放之後,香港開始把製造業轉移到華南地區,轉口貿易也開始恢復;同時內地的建設拉動了融資,吸引了不少國際大銀行開始來香港設置分行,全球前100的銀行,有75%都在香港開設了分行。

首先是

全球區位優勢香港與倫敦、紐約三分全球,在時區上相互銜接,紐約下班,香港開始上班,香港下班,紐約開始上班,三座金融中心可以使全球金融保持24小時運作;

其次是亞洲的區位優勢。香港位於東亞中心,從香港到東亞大多數城市的飛行時間都不超過4小時。

還有全國的區位優勢背靠經濟迅猛發展的大陸,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香港和內地是兩個不同的金融體系,有利於建立互補、互助和互動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