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縱我執掌天下,依舊不能讓靈魂安枕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所以被傳為千古美談,是因為它以一種溫和又巧妙的手段達到了權力制衡和政局穩定的目的,避免了歷朝歷代在建立之初屢屢上演鳥盡弓藏的悲劇,君臣之間皆大歡喜,符合國人傳統道德的審美標準。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縱我執掌天下,依舊不能讓靈魂安枕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然而,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杯酒釋兵權”這回事,史學界歷來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正方觀點認為確有其事,依據是丁謂的《丁晉公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及司馬光的《涑水紀聞》都明確記載了此事。

你可以不信北宋五鬼之一的大奸臣丁謂,甚至可以不信德高望重的名相王曾,難道連學識淵博的史學大家司馬光也不信了嗎?那與《史記》並稱“史學雙壁”的《資治通鑑》也非信史了?

反方觀點認為子虛烏有,因為上述三人的記載,相互比較出入很大,司馬光記載的就一定靠譜?你還別說,就他最能胡扯,時間過去快半個世紀了,他卻把事件描述的繪聲繪色,當事人的一言一行,他了如指掌,恍如親身經歷一般,這怎麼可能?

況且,此事關乎國家社稷,又可以彰顯太祖的仁德和智慧,這麼大的事情,為何在《太祖實錄》和《宋史·太祖本紀》這兩本官方信史中隻字未提?

我個人認為,假設“杯酒釋兵權”的真實性毋庸置疑,也絕不會像司馬光描述的那樣乾淨利落一次性搞定,大家在酒桌上其樂融融,一團和氣的解決了問題,實現了君臣雙贏的結果,這既有悖於人之常情,又有悖於權力的通性

事實上,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趙匡胤就已經開始逐步削減中央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不妨先看看大宋建國之初中央禁軍第一屆領導班子。

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

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

殿前都指揮司王審琦

殿前都虞候趙光義

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司韓令坤

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司石守信

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

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張光翰

侍衛步軍都指揮司趙彥徽

對於這九個掌握中央禁軍最高指揮權的將領,趙匡胤採取了各個擊破,分而化之的方式,一點一點蠶食他們的權力。

具體分四步走,第一步,把張光翰和趙彥徽分別派到地方做了節度使,明升暗降,與此同時,提拔了兩個資歷名望都不夠火候,且易於控制的中級將領填補二人的職務空白。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縱我執掌天下,依舊不能讓靈魂安枕

第二步,趙匡胤故伎重施,把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分別外放做了地方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這一職務,由石守信接替韓令坤擔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司。

第三步,“杯酒釋兵權”。剩下五人,除了趙光義這個隱皇儲,其餘的四人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便是“杯酒釋兵權”的對象,經過前面兩次重大的人事調整,趙匡胤認為捅破窗戶紙的時機已成熟,石守信等人也很識時務,君臣之間心照不宣,所以“杯酒釋兵權”水到渠成。

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洶湧。“杯酒釋兵權”是一次醞釀已久的攤牌,是趙匡胤整個權力佈局當中的最強音,為此他做了大量的前期鋪墊和後續跟進。

第四步,懷柔安撫。許以“杯酒釋兵權”的四位主角富貴安逸,並與之聯姻。趙匡胤把妹妹許配給了高懷德,把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又讓三弟趙光美娶了張令鐸的女兒,和這四人成了一家親。

其後,趙匡胤又廢除了侍衛軍都馬步軍指揮司的職務,中央禁軍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侍衛步軍都指揮司(統稱三衙)和樞密院統領。三衙掌握領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二者互相節制,從而大大加強了皇權的控制。

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趙匡胤把那麼多戰功赫赫的老將外放到地方做了節度使,就不怕他們擁兵造反嗎?

的確,藩鎮割據是唐朝滅亡和五代政局動盪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到了宋初,藩鎮勢力已經江河日下,根本無力與中央禁軍抗衡。而中央禁軍反而成了皇權的最大威脅,這就是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首先拿中央禁軍開刀的根本原因。

還有為了以防萬一,趙匡胤把全國軍隊一分為二,一半駐守京城,一半分派到各地戍邊,這樣中央軍在兵力對比上永遠佔優於任一地方部隊,有效的遏制了任一地方可能發生的變亂。而如果京城出了什麼亂子,那各地駐軍聯合起來也有進京勤王的實力,中央軍和地方部隊互相掣肘,都得乖乖聽皇帝的話。

除此之外,趙匡胤在軍中的威望很高,根基很深,很多將領都是跟著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包括石守信和王審琦,都是太祖義結社十兄弟的成員,否則陳橋兵變不會如此輕而易舉的成功。

趙匡胤與五代那些皇帝相比,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建立的北宋中央政府擁有一鷹入林,百鳥壓音的軍事實力,這也是他敢於和那幫老兵油子叫板,敢於“杯酒釋兵權”的最大底氣。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縱我執掌天下,依舊不能讓靈魂安枕

至此,“杯酒釋兵權”只完成了一半,趙匡胤不僅要釋中央禁軍的兵權,還要釋各地藩鎮的兵權,他要擴大“杯酒釋兵權”的戰果。雖然目前藩鎮的勢力大不如前,但唐末和五代的前車之鑑使趙匡胤芒刺在背,眼下無論是內外分兵政策還是兵將分離政策,都是被動防守,並不能確保藩鎮勢力不會死灰復燃,所以必須要主動出擊。

這裡必須提到一個人,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不得不說,他是“杯酒釋兵權”的關鍵先生,也是趙匡胤鞏固中央集權大力削減藩鎮勢力的總設計師。

那怎麼個主動出擊法呢?趙普向趙匡胤總結了12字箴言,即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相對應的就是削減了藩鎮的行政、財政、軍政大權,使他們徹底喪失了向中央政府討價還價的實力。下面我們逐一簡析。

首先行政,即削奪其權。就是把節度使駐地以外的地方劃歸中央管轄,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命,直接聽命於中央,不再受節度使的節制。為防止地方官員與節度使互通款曲,中央規定地方官員每三年一換,並且在地方設置通判職務,用於節制知州等地方官,等於收繳了節度使的人事任免權。

其次財政,即制其錢穀。中央規定,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少量用於地方日常經費開支外,其餘通通上繳中央國庫,節度使不得以任何理由截流佔用,等於斷了節度使的財路。

最後軍政,即收其精兵。中央下令,把節度使所轄軍隊的精銳士兵,收編中央所有。這招夠狠的,中央禁軍全部是驍勇善戰的精銳,而藩鎮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拿什麼與中央抗衡?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縱我執掌天下,依舊不能讓靈魂安枕

這樣一來,藩鎮名存實亡,到了北宋中葉徹底消亡了。我覺得應該站在廣義的角度看待“杯酒釋兵權”,它不單單收繳了中央禁軍的權力,還削減了藩鎮節度使的兵權,它是一個權力博弈和角逐的時間段,亦或是該時間段下最具代表性的縮影,而非單純的在某個時間點上發生的歷史事件。

趙匡胤通過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收效頗豐,扭轉了五代城頭不斷變幻大王旗的局面,奠定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國策,也形成了相對寬鬆開明的社會環境。

當然,從長遠來看,趙匡胤的一系列操作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內政很穩定,諸如外戚干政、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皇子奪嫡、宗室內亂、女主臨朝等在其他朝代屢見不鮮的禍亂,終宋一朝基本沒有,甚至連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沒有。

壞處也顯而易見,由於過度的重文抑武,終宋一朝在抵禦外敵上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遼國金國蒙古,哪一個不是宋朝的苦主?期間甚至爆發了亙古未有的“靖康之恥”。但是,“杯酒釋兵權”已經是趙匡胤在審時度勢之下作出的最優方案,我們不能苛求他把身後的因素也考慮進去,畢竟,他不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