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還是萬物生長:短中長期看疫情後中國經濟走向

摧枯拉朽還是萬物生長:短中長期看疫情後中國經濟走向

疫情未消散,企業忙復工

疫情拐點何時到來?未來是摧枯拉朽的打擊,還是萬物生長的復甦,春日遲遲的等待中,一切就像來去無蹤的病毒,沒有教科書,找不到答案。


某位珠寶首飾設計界能扛鼎的女老闆圈上感嘆:這波操作不看水平看運氣。作為巴黎時裝週的常客,她本不應該苦窮。


小老闆如此,大老闆又怎麼樣?曹德旺表示,企業賬面資金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月,福耀工廠的預算中資金就是控制在三個月以內,週轉天數一般為100至120天。挨不過三個月是自己的事情,企業必須自救。針尖的口,斗大的風,問題總比想象嚴重。大碼頭扛仨月,小碼頭如何保證不淹?


談到經濟影響,個人觀點是,短期看“大”、中期看“新”、長期看“深”。


第一,短期看“大”:冬天不會很快過去


疫情之下,當下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市場無限期降溫,需求端人為熄火,供給端點火延遲,現金流緊張進而影響到人心穩定。好在仰仗金融學社會主義,央媽必然會快速放水,商業銀行也會下調利率到地板價,各地政府減租減稅,大派紅利,隨後新一輪基建助攻。國企必然率先恢復元氣,大企業開工後日子會好過,中小企業受衝擊在所難免。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從倒下到康復,好日子是熬出來的。問題是,需要熬多久?


參照03年非典爆發的走向,這次疫情大體呈三個階段發展:疫情爆發期(11月-2月底)→疫情消退期(3月初-5月底)→疫情過後全面恢復期(6月初-12月底)。


也就是說,這次疫情帶來的市場大降溫,至少在年內不會有重大改觀(半年直接影響,半年間接影響)中小企業階段性的應急預案和自救規劃,也可以按照這一估計展開。


參考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朱武祥對995家中小企業做了一份調查報告,數據顯示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這還是在市場風和日麗的正常狀態。今天的中國經濟本身就處於“L”型下滑狀態,內生的風險還沒消除,再疊加這個巨大的而且是未知的疫情外生衝擊,這個風險可想而知。


每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都要有一年的生命危重期心理預期


挺過這一年靠努力,也靠運氣。相信運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摒棄驕傲自滿的自我認知。曾國藩就說過,不信命,但要信運。信運的前提,要認識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謙虛謹慎,永遠保持敬業勤奮的狀態。奮鬥就是九死一生,不奮鬥就是十死無生,各個行業都是如此。


第二,中期看“新”:新行業爆發式崛起


短期內受影響較大的第三產業比如消費(旅遊、酒店、餐飲)大概率會在災後反彈。我們的菜籃子穩定,農業農村沒有後顧之憂。工業上,只要各地規模以上工業能開工,進出口不會有大波動,至少在非典期間數據也是如此。妄想疫情打擊中國供應鏈,轉移工作機會去他國。這是一個惡意但難以實現的理想。隨著武漢保衛戰的勝利,隨著疫情的結束,類似擔憂自然化為烏有。中國超大的工業門類和超強制造能力,能挺過數年的貿易戰關稅戰打擊,也一定能挺過為期一年的疫情週期。


何況疫情和任何社會經濟變革一樣,在帶來動盪混亂的同時,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新技術、新機遇。中國經濟從2012年開始步入新常態,雖然沒有遭遇重大危機,至少已經歷了五波行情。每波都是有人哭有人笑。


1、反腐敗

禮品行業、藝術品市場分化。高端送禮遇冷;迎合中產的生活美學風行


2、環保風暴

化工行業、紡織業、傳統制造業重挫;相應的環保產業、清潔能源大躍進


3、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

傳統消費和場景加速淘汰;新零售、新商業供不應求


4、中美貿易

華為、中興受壓;催生了國產替代市場的發展


5、創新創業

湧現出大量獨角獸,也帶來了繁榮之後的爆雷危機


必然有行業在疫情後崛起,資本市場也早有反映。還是可以再講兩句。


1、生物醫藥、醫療健康行業迎重磅利好。大家對疫情的恐懼加重了對醫療健康的關注度。生物醫藥獨角獸會更多,資本市場和投資人會拿出百倍於過去的誠意來歡迎藥企研發創新。

2、在線教育行業因為疫情帶來大量用戶使用習慣的遷移。在線教育很有可能是在這一波里面受益最大的行業。


3、遊戲和內容社交等所謂宅經濟也相對利好。


4、物流行業,疫情中物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剛需環節,無論是海外物資運輸清關還是全國範圍物資馳援調配,乃至同城配送,都需要很多物流企業的支持。


5、政府諮詢、培訓類行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各地方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不同,從召開新聞發佈會這樣的基本的輿情公關方式都可一窺全貌。好的當然要提升鞏固,丟臉的也要補課。想當年,華為在提升國際化道路上也拜過高人。


6、法律服務行業,本次抗疫中途,湖北和武漢書記“雙換”。新上任的領導均有法學教育和法律工作背景。覆盤戰疫過程,依法治疫影響深遠。


7、新聞傳媒也可能是一個爆冷的行業,戰“疫”全程,媒體人固然是無“疫”不與,衝鋒在前。反思疫情發生,新聞媒體可以做更多。紙媒輿論監督的重要屬性深入人心,網絡媒體和新媒體爆炸式的傳播性同樣令人印象深刻。這些能不能影響投資人和資本市場,還要拭目以待。


第三、長期看“深”:疫情後的中國可能會加碼強刺激政策,加深房地產泡沫


疫情籠罩之下,當滿大街的中國人戴起口罩,串門拜年的舊俗不再,喧譁無處,春天變得寂靜,也讓我們和日本的街景有了幾分神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相似的又何止是山水。2020年,我們趕上了日本1981年的經濟水平,中國人均GDP成功邁入了萬元美金門檻。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經濟總是拿來和日本比較,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成了中國經濟揮之不去的夢魘。如今我們終於步入了日本人當年的跑道,類似比較有了更現實的意義。


八十年代末,日本經濟泡沫爆掉,瘋狂的高增長結束了,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衰退,企業裁員,大量的人失業,失業又使得很多人還不起房貸,房子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拍賣,房價進一步下跌,大量銀行倒閉。經濟衰退低迷,已經延續二十年,直到安培施以大手術,才恢復元氣,所以也就有了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說法”。


中國會跌入陷阱?在我看來,疫情的衝擊還沒有那麼大的破壞力。但是在四周經濟崩盤論的叫囂下,再疊加了中小企業的信心危機,灌輸水式強刺激會不會出臺?強刺激外加基建項目瘋狂上馬,會不會讓已經消沉的房地產死灰復燃?相比與03年非典時期,國內的城市化已經有了很大提升,空間不大。進出口也長期處於微增階段。八十年代的日本對我們的參考價值越來越大。


房產泡沫,是日本失落的外因。銀行債務高企,才是日本失落的內因。人心貪多求快,則是一切的根本原因。近三年來,中國經濟從去槓桿到降槓桿再到穩槓桿,銀行債務先降後升,雖有應因貿易局面的考慮,也是中國經濟複雜生態的需要。中國的事不好辦,我們要有充分的估計和理解。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幾句盛世警言,相信沒有添亂之嫌。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