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沈從文


閱讀沈從文

沈從文逝於1988年5月10日。瑞典漢學家馬悅然曾透露,如果沈從文那年不去世,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當歸屬於他。

沈從文的家鄉在湘西鳳凰。鳳凰古城得以名聞天下,沈從文與其表侄黃永玉功不可沒。一個用文字書寫,一個用繪畫描繪,表現湘西的美麗與神秘,吸引著世人嚮往的目光。

在一段時期內,沈從文的文學價值曾被刻意漠視。我接觸沈從文的作品比較遲,他的代表作《邊城》,也是前幾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得以捧讀。《邊城》中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翠翠,成為讀者心中美的精靈與化身。因為該書,湘西花垣縣茶峒鎮(作品背景地)在2005年也更名為邊城鎮,併成為湘西四大名鎮之一。

閱讀沈從文

2007年底,我到鳳凰出差,忙裡偷閒,在古城逛了一圈。並應同學之約,在沱江邊的吊腳樓裡小聚,雖明月清風卻終致豪飲大醉。遺憾的是沒有去沈從文故居。前年,讀高一的女兒讀了《邊城》,似乎讀出了文章淡淡的無以言說的味道。2018年春節前,一家人回老家,我對女兒說,帶你去沈從文故居看看吧?女兒欣然應允。於是得以重遊鳳凰,瞻仰了沈從文先生的故居,並在故居購得《湘行散記》。

閱讀沈從文

《湘行散記》的主體部分是《湘行書簡》。1934年初,因母親病危,新婚不久的沈從文隻身匆匆返回湘西。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這些信就成了《湘行書簡》。在信札中,沈從文向張兆和講述沿途的山水人文風光,並傾訴內心孤寂相思之苦。2018年春節,我讀完了《湘行散記》,文中所述從常德桃源到湘西瀘溪一段水路的風光令人神往,讓我有了溯河而上,尋覓沈從文足跡的衝動。

隨後,我陸續讀了一些沈從文的作品,被其高超的故事講述能力、淡雅雋永的文字和濃郁的悲天憫人情懷所感染。於是,為了真正讀懂沈從文的文字,我買了《沈從文九講》來讀。這是根據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課堂講義編成的一本書。

2019年春節前,我買了《沈從文的前半生》和《沈從文的後半生》兩本書。整個春節,我都在閱讀這兩本書。不急不徐,咀嚼,回味,饒有興味,感慨唏噓。這是我看得最有興致的傳記,它讓我完整了解了沈從文的一生,也更加深了對他的一份敬重。

沈從文接受正規教育並不多,15歲時小學未畢業即開始闖蕩社會。但他勤奮好學,他從自然和人生這部大書汲取了無盡的營養。值得一提的是,在部隊給湘西王陳渠珍擔任文書的經歷,對沈從文的成長彌足珍貴。陳渠珍雖是行伍出身,卻喜歡讀書,不僅有大量藏書,還收藏有歷代名畫、古瓷、碑帖、銅器等。沈從文每天的工作,便是為陳渠珍查閱、抄錄書中的材料,並且為那些書籍歸類編號,為舊畫、古董作登記。這一工作使沈從文得以閱讀大量書籍,也啟蒙了他對古文物鑑賞的興趣,為他晚年進入歷史博物館做雜文物研究埋下了伏筆。

他善良、純粹。他一直強調"文學應與商場、官場分離,同教育、學術聯結"。他雖近於執拗地不參與任何黨派,但他卻對民族、國家、人民的困苦和前途予以深深的憂思。因為其文學的純粹性,以及對自然的鐘情敬畏,對人性的通透理解和讚美,所以,歷經社會鉅變和時代淘洗,他的作品依然綻放光彩。

解放後,沈從文潛心文物研究,其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在我看來,沈從文從文學創作轉為文物研究,一是興趣使然,也對當時不受重視、滯後的文物研究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二也可視為對政治的主動疏離和逃避,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他的思想似乎難以自動轉軌。

沈從文晚年接受訪談說:“知識同權力相比,我願意得到智慧,放下權力。”解放後,他可調整到人民大學中文系任教,但他自己還是選擇了歷史博物館。1958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周揚點名讓他接替老舍任北京市文聯主席,但被沈從文拒絕了。去者與未去者,在那場文化浩劫中都未能倖免。歷史總留下無盡的想象和慨嘆。

沈從文一生動盪,經歷很豐富,但並不複雜。因為他以一個"鄉巴佬"(多次自稱)堅守著一些最素樸的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認識,守住人性的真善美。儘管這一個性讓他命運多舛,但我想他不曾後悔過。他的身上有著湘人特別是湘西人的犟和蠻。

閱讀他的傳記,彷彿是看一場民國、現代文化名人的T臺秀,眾星璀璨。眾多與沈從文曾比肩而行的文化名人,在一段時期裡比他風光,但隱約覺得,他們最終都消隱在沈從文更長久的光芒裡。

沈從文是一位不容忽視的現代作家,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學者,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浩瀚大書。如若對沈從文一生評價,張充和所撰的評語極其貼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句話鐫刻在沈從文墓碑背面,也潛存於敬重他的每一位讀者的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