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沈从文


阅读沈从文

沈从文逝于1988年5月10日。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透露,如果沈从文那年不去世,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当归属于他。

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凤凰。凤凰古城得以名闻天下,沈从文与其表侄黄永玉功不可没。一个用文字书写,一个用绘画描绘,表现湘西的美丽与神秘,吸引着世人向往的目光。

在一段时期内,沈从文的文学价值曾被刻意漠视。我接触沈从文的作品比较迟,他的代表作《边城》,也是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以捧读。《边城》中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成为读者心中美的精灵与化身。因为该书,湘西花垣县茶峒镇(作品背景地)在2005年也更名为边城镇,并成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

阅读沈从文

2007年底,我到凤凰出差,忙里偷闲,在古城逛了一圈。并应同学之约,在沱江边的吊脚楼里小聚,虽明月清风却终致豪饮大醉。遗憾的是没有去沈从文故居。前年,读高一的女儿读了《边城》,似乎读出了文章淡淡的无以言说的味道。2018年春节前,一家人回老家,我对女儿说,带你去沈从文故居看看吧?女儿欣然应允。于是得以重游凤凰,瞻仰了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并在故居购得《湘行散记》。

阅读沈从文

《湘行散记》的主体部分是《湘行书简》。1934年初,因母亲病危,新婚不久的沈从文只身匆匆返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些信就成了《湘行书简》。在信札中,沈从文向张兆和讲述沿途的山水人文风光,并倾诉内心孤寂相思之苦。2018年春节,我读完了《湘行散记》,文中所述从常德桃源到湘西泸溪一段水路的风光令人神往,让我有了溯河而上,寻觅沈从文足迹的冲动。

随后,我陆续读了一些沈从文的作品,被其高超的故事讲述能力、淡雅隽永的文字和浓郁的悲天悯人情怀所感染。于是,为了真正读懂沈从文的文字,我买了《沈从文九讲》来读。这是根据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课堂讲义编成的一本书。

2019年春节前,我买了《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两本书。整个春节,我都在阅读这两本书。不急不徐,咀嚼,回味,饶有兴味,感慨唏嘘。这是我看得最有兴致的传记,它让我完整了解了沈从文的一生,也更加深了对他的一份敬重。

沈从文接受正规教育并不多,15岁时小学未毕业即开始闯荡社会。但他勤奋好学,他从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值得一提的是,在部队给湘西王陈渠珍担任文书的经历,对沈从文的成长弥足珍贵。陈渠珍虽是行伍出身,却喜欢读书,不仅有大量藏书,还收藏有历代名画、古瓷、碑帖、铜器等。沈从文每天的工作,便是为陈渠珍查阅、抄录书中的材料,并且为那些书籍归类编号,为旧画、古董作登记。这一工作使沈从文得以阅读大量书籍,也启蒙了他对古文物鉴赏的兴趣,为他晚年进入历史博物馆做杂文物研究埋下了伏笔。

他善良、纯粹。他一直强调"文学应与商场、官场分离,同教育、学术联结"。他虽近于执拗地不参与任何党派,但他却对民族、国家、人民的困苦和前途予以深深的忧思。因为其文学的纯粹性,以及对自然的钟情敬畏,对人性的通透理解和赞美,所以,历经社会巨变和时代淘洗,他的作品依然绽放光彩。

解放后,沈从文潜心文物研究,其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我看来,沈从文从文学创作转为文物研究,一是兴趣使然,也对当时不受重视、滞后的文物研究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二也可视为对政治的主动疏离和逃避,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他的思想似乎难以自动转轨。

沈从文晚年接受访谈说:“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解放后,他可调整到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但他自己还是选择了历史博物馆。1958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扬点名让他接替老舍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但被沈从文拒绝了。去者与未去者,在那场文化浩劫中都未能幸免。历史总留下无尽的想象和慨叹。

沈从文一生动荡,经历很丰富,但并不复杂。因为他以一个"乡巴佬"(多次自称)坚守着一些最素朴的对社会、对人生、对艺术的认识,守住人性的真善美。尽管这一个性让他命运多舛,但我想他不曾后悔过。他的身上有着湘人特别是湘西人的犟和蛮。

阅读他的传记,仿佛是看一场民国、现代文化名人的T台秀,众星璀璨。众多与沈从文曾比肩而行的文化名人,在一段时期里比他风光,但隐约觉得,他们最终都消隐在沈从文更长久的光芒里。

沈从文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现代作家,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学者,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浩瀚大书。如若对沈从文一生评价,张充和所撰的评语极其贴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句话镌刻在沈从文墓碑背面,也潜存于敬重他的每一位读者的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