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文|過春天


公元1856年夏,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斬殺清浙江巡撫吉爾杭阿,逼死欽差大臣向榮,勢力發展到了頂峰,清廷為遏制太平天國發展勢頭,不得不從原先的雲貴邊陲地帶徵調援軍,雲南地界的清軍頻繁北上,滇省內部的叛亂勢力眼看清廷無暇顧及西南邊地,蠢蠢欲動。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雲南西通川藏,東連兩廣,北可入兩湖,南可下中南半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外加上元代開發的歷史,使得這一地區民族、宗教構成複雜,所幸的是,由於道光以前的官吏治理有道,所以尚且可以維持一個繁榮安定的局面。

可是,自打道光年間治理雲南的能臣林則徐去職以後,官吏貪汙腐敗之風日甚,而且肉食者對於民間的訴訟多采取了敷衍的態度,更激化了潛藏已久的社會矛盾。恰也在此時,英國吞併緬甸、法國滲透越南,西方殖民勢力覬覦清王朝的西南行省,而云南,更成為了他們積極滲透的目標。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風暴即將降臨。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此一時期,清朝的西北地區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公元1856年,滇西土著杜文秀由四川返回,攛掇當地族人聯合發動反清戰爭,一時之間,各地的反叛者紛紛歸附,杜文秀以大理為中心,編練武裝,下令恢復明朝衣冠,欲與清廷分庭抗禮。他們擊敗前來鎮壓的小股清軍,並頻繁騷擾周邊地區,引起了昆明當局的警惕。

就在昆明方面的雲貴總督為如何平定杜文秀叛亂而焦慮時,位於滇南的土著馬如龍也發動了叛亂,馬如龍與杜文秀不同,杜曾參與科舉,有功名,所以富有號召力,而馬則是莊稼漢出身,交際圈有限,馬之所以反抗清廷統治,主要還是出於飢寒所迫與不滿清廷干預地方械鬥,這便為清廷高層日後從內部瓦解叛軍勢力埋下了伏筆。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連環畫作中的杜文秀叛亂)

馬如龍勢力的不斷膨脹,讓他萌生了進攻省城昆明的念頭,於是,在1857年夏,他分兵多路直撲省城,同時又向城中派入內應,由於主力趕赴內地平叛,困守昆明的雲貴總督恆春只能指揮有限的兵勇守城,直到城破自殺身亡,馬如龍大軍攻佔省城後,還想繼續北上佔領整個雲南,結果不久即被清廷援軍擊潰。

可是,援軍雖然成功克復省城,但新上任的總督張亮基不顧敵強我弱的現實,執意命令主力西進,儘快平定杜文秀等的反叛。結果,由於孤軍深入,清軍被杜文秀抄了後路,幾乎全殲,張亮基因此備受指責,一病不起,而馬如龍眼看昆明政府軍受挫,連忙下令部下繼續攻打昆明。

就在這樣一個危機關頭,一個由京師派來的兼差挺身而出,試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馬如龍。城內清廷軍政要員一籌莫展,只能默許。

這個兼差到達馬如龍軍營後,曉以利害,同時鼓勵其棄暗投明。馬如龍雖然沒讀多少書,但也知道名正言順大事可成的道理,不希望自己一輩子落草為寇,而且之前與清軍的交戰也讓他看到了對方強大的實力。所以他順水推舟,同意了兼差的招撫,滇南叛亂因此暫時弭平。而這位敢於深入敵營說降的官員,正是晚清名臣岑毓英。

附帶一說,其子岑春煊,也是清末民初與袁世凱等齊名的風雲人物。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清兩廣總督岑春煊)

馬如龍被招降後,其部下一度保持著和杜文秀等叛軍的聯繫,他們出賣清軍情報,暗中運送物資,甚至藉助昆明省城空虛之際反動叛亂,其中,馬如龍部下馬榮殺死巡撫,劫掠街巷,岑毓英眼看敵軍勢力強大,決定避免硬碰硬,而是繼續施展之前的招數,先假意安撫住馬榮,然後將此詳情告知尚在外地的馬如龍知曉。

經過岑點撥的馬如龍是何等的聰明,他深知包庇部下無異於謀反,而且自己的事業剛剛起步,如果不嚴辦馬榮,不但對岑說不過去,還會影響到自己的仕途。於是,他主動率領親軍奔襲反叛的人馬,後將馬榮等俘獲凌遲處死,昆明省城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動盪後,又恢復了平靜,岑眼看時局安定,馬的歸降也是真心,於是被清廷派往貴州剿匪,順便訓練新軍。

處決了馬榮後,馬如龍又抓緊時間整肅內部,徹底切斷了部下與杜文秀等溝通的渠道,以視同其勢不兩立。同時,在駐紮省城期間,他約束部下,對待漢回沖突上也是一視同仁,得到了地方官吏的支持。經過整頓,他開始出兵大理地區,同杜文秀進行最後的決戰。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杜這個人何等的精明,他看到對方來勢洶洶,於是主動退卻,避其鋒芒,然後佈置伏兵襲擊馬如龍的補給線,馬試圖同其交戰,又因不熟悉地形被包圍,險些斃命,最後還是虧得殺開一條血路返回昆明附近駐防,而杜則誤以為對方不堪一擊,乘勝追擊,將昆明包圍起來。

此時,岑毓英已經消滅了貴州的匪患,同時在法國顧問的幫助下訓練了一支裝備新式武器的精銳。當得知雲南省城被圍困的消息後,他連忙回師,先與馬如龍合兵一處,痛擊來犯的杜文秀,而後又派出一部分主力迂迴到杜文秀的後方。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裝備洋槍洋炮的清廷新軍)

這一次,清軍吸取了之前進攻失敗的教訓,他們派兵加強補給線防禦,同時利用強勢火力的支援,穩紮穩打,大量負隅頑抗的村寨因此被攻佔,清軍各路雲集杜文秀的老巢大理附近,雙方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在這一系列爭戰中,曾被岑毓英收降的馬如龍為一雪前恥,奮勇出擊,受傷多處而不退,他的部下一看主將勇猛,也是積極進攻,而杜部則在之前的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他的部下一看對方勢大,紛紛潰散,終於,馬如龍的心理防線徹底瓦解,在清軍重重包圍下,他吞食孔雀膽後前往清營投降,後被就地處死,失去了領頭羊後,雲南地方叛軍也是數到獼猴散,曾經讓清廷頭疼不已的西南邊陲,也恢復了昔日的平靜。而曾為清廷招降悍將馬如龍的岑毓英,顯然功不可沒。

義釋馬如龍:清廷安定雲南邊陲的重要轉折點

(得到加強的清軍)

因為,正是馬如龍的歸降,才使得滇省清軍在避免兩線作戰的同時,取得了徹底擊潰杜文秀的關鍵支持,這是清廷安定雲南之役的重要轉折點。

在此之後,清廷論功行賞,為岑加授太子少保世襲一等輕車都尉,而馬如龍也被賞穿黃馬褂,這無疑是最高的褒獎。經歷了這場危機後,清廷在經略雲南上也格外重視吏治的整肅,同時小心調解經濟文化上的矛盾,這也使得雲南在晚清的內憂外患大環境之中,成為了為數不多的安定地區。


參考文獻:

《清史稿》、《籌辦夷務始末》

臺灣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曆代戰爭史》,中信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