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好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不歸之路


巴金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他被後人親切地稱為“百歲老人”。

他的作品《家》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廣泛推崇,同時也奠定了他在文壇的地位。但相比於《家》來說,我更喜歡的是他的另一部作品《寒夜》。

巴金《寒夜》|一個“老好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不歸之路

《寒夜》作為巴金創作後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長篇小說,儘管情感上沒有《家》那麼慷慨激昂,語言上也顯得異常的樸素簡潔,乾淨,但從人物刻畫和藝術審美成就來說,《寒夜》顯然要比《家》更為成熟。

《寒夜》的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主要講述了普通知識分子汪文宣的生活,兩人從大學畢業時的滿懷理想,到理想被社會現實一步步挫敗。汪文宣夾在妻子曾樹生和母親之間艱難生活,經濟的拮据,事業的受挫,加上和妻子之間感情的分崩離析,最終患病的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一個完整的家庭徹底走向覆滅。

這部作品作為巴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小說的情節和作品的生活幾乎是同步展開的,都是發生在抗戰時期的重慶。他和身邊的朋友們都生活在灰暗的世界中,生活困頓,鬱鬱寡歡,一身學識卻苦無發揮之地,最後又因為肺病去世。因此巴金曾說自己是在作品中生活。因為他筆下的世界就是他所處的現實世界。

這個世界裡有無數個汪文宣,他們滿腹理想,但卻在現實社會中處處碰壁,最後又默默無聞地死去,他們都是汪文宣。

《寒夜》就描述了這樣一群普通知識分子的灰暗人生,他以普通知識分子汪文宣之死,控訴了當時的中國社會。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汪文宣從意氣風發的學生變為生活中的“老好人”

《寒夜》中的汪文宣是巴金筆下典型的“老好人”形象:

①年輕時候滿腹理想

汪文宣是受過新式教育的大學生,他年輕時候意氣奮發,刻苦讀書,本人更是懷揣遠大夢想。渴望著畢業後可以和妻子一起創辦一所新式學校,傳播新思想,教育救國。

但畢業後他成了半工半商的圖書公司裡的一名小校對。每天做著無聊的工作,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漸漸磨滅了自己的理想。

他雖然對目前的工作很不滿意,但卻因為生存的壓力而不得不忍受,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但卻得不到老闆的賞識和同事們的尊重,無論何時何地,他總是處在邊緣地方,同事無視他,領導漠視他,甚至有時還會故意刁難他。

面對這一切,他沒有選擇反擊,而是默默地忍受。當同事將工作推脫給他時,他只敢在心裡悄悄地罵自己沒用,但卻默默地接受著這種不公平的待遇;當同事孤立他時,他更是選擇獨自一人消化,從來不將自己的苦惱和家人訴說。

作者用曾經和現實的強烈對比,凸顯出汪文宣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下性格是如何一步步改變,從而過上了和理想中迥然不同的生活。也看出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之大,從而嚴厲地鞭笞了當時黑暗的社會制度。

②對家庭充滿熱愛

汪文宣在家裡既是母親的孝順兒子又是妻子的善良丈夫。

對母親,他總是充滿愧疚和關愛,他本能地覺得母親辛苦,總是提醒她注意身體,不要累著了。對於母親的話,他總是恭敬地聽著。有時候會遷就母親,特別是當妻子和母親發生衝突時,他會本能地為母親做妥協。拿他生病看醫生這件事,妻子主張西醫,母親主張中醫,最後他聽了母親的話,用中醫治療。

對妻子,他也是十分關愛。他將她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儘管他夾在妻子和母親之間十分為難,但他不想失去任何一方,他總是小心翼翼地維持著現狀,希望家庭可以和睦。甚至當妻子離開他後,他依然盼望著可以收到妻子給他的信,他將她看做生命的希望,因此當妻子來信要和他分開時,他頹然地塌在椅背上,感覺自己徹底完了。

後來他的病越來越嚴重,他瞞著妻子製造自己一切都好的假象,面對母親的不理解,他只是回應,“願她幸福”,看到這裡,我忍不住落下淚水,不為別的,只為他對妻子的情深義重,愛她所以希望她幸福,哪怕自己所剩時日不多。

③對自己委曲求全

汪文宣愛國家,愛母親,愛其子,卻唯獨不會愛自己。

在工作中,面對同事的刁難和孤立,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據理力爭過;

面對母親,儘管是母親將他的妻子逼走,讓他的家庭逐漸破碎,但他從不敢大聲反抗,總是小心翼翼地遵循她的話。在他喝醉酒後樹生送他回來時,儘管他自己身體不舒服,但他依舊強忍不適,一句句地回答母親的提問,直到他暈倒才作罷,可憐又可悲;

面對妻子,他總是認為自己配不上她,對於她總是處處忍讓,甚至在看到妻子和別的男人走在一起時 ,他竟然偷偷躲了起來,不敢直面他們。作為一個丈夫,懦弱到如此地步,不禁讓讀者覺得可憐又可恨。

正是因為對這一切都委曲求全,從來不顧及自己的心情,讓自己整日生活在困頓抑鬱的環境之中,才讓他本來就有病的身體更加不堪重負,一步步病重。

巴金《寒夜》|一個“老好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不歸之路

完整家庭支離破碎,“老好人”汪文宣最終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死去

汪文宣作為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最終卻在看似充滿希望的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死去,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他的悲劇?

①家庭悲劇

《寒夜》中展現的是一個新思想和舊思想共存的家庭生活的現狀。汪文宣和妻子樹生是同學,一起接受過新式教育,而汪母卻是一個傳統思想的女人。因此在家裡,新舊思想的衝突便展現為婆媳之間的鬥爭。汪母認為樹生配不上自己的兒子,樹生認為汪母不可理喻。曾樹生夾在她們倆人之間左右為難。

汪母雖然愛自己的兒子,但是她的愛卻帶著自私和佔有。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婆媳之間的矛盾是由於兒子的歸屬問題引起的。作為一個單身母親,汪母時刻看著兒子,她認為自己為兒子付出了大半生,兒子理應屬於自己,應該時刻聽她的話,無論她和媳婦為什麼吵架,他都應該無條件地站在自己的這一邊。

這種自私霸道的佔有慾讓汪母將自己的兒媳婦樹生當成了自己的敵人,因此,千方百計地要讓她離開兒子,這樣兒子便只屬於她一個人。

樹生作為一個受過新世教育的女子,對於汪母對她的教導當然無法順從,她認為自己的丈夫應該像個男人一樣保護自己。因此當她發現汪文宣軟弱無能,膽小怕事,時時刻刻以他母親為先時 ,她失望地離開了。

樹生痛苦地夾在他們二人之間,卻又無能為力,兩個人都是自己的至親之人,但他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們矛盾加劇,樹生離開,這種雙重摺磨加速了他的滅亡。

②社會悲劇

汪文宣所處的社會是國民黨統治下的腐朽黑暗的社會,在這個制度下“好人沒好報”,知識分子窮困潦倒,空有一身救國理想但卻無能為力,只能平庸地苟且偷生。

巴金在談《寒夜》一文中也曾提到:“在舊社會里有多少人害肺病受盡痛苦地死去,多少家庭在貧困中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像汪文宣那樣死的人實在太多了……我進行寫作的生活,好像常常聽見一個聲音在我耳邊對我說:‘我要替那些小人物伸冤。’不用說,這是我自己的聲音,因為我有不少像汪文宣那樣蠶絲的朋友或親戚“”

作者通過汪文宣這個有文化,有理想的知識分子在求職,以及在工作中所受到的待遇,便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制度並沒有知識分子發光發熱的地方,知識分子只能像汪文宣一樣,在重複簡單的工作中艱苦度日,反而是那些沒有學識,溜鬚拍馬的人卻得到了尊重。

在這種制度下,善良的百姓沒有活路,最終都被逼得家破人亡。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汪文宣只能碰一鼻子灰,因為這裡沒有實現理想的土壤。

③自身的性格悲劇

造成汪文宣悲劇的,除了家庭,社會的因素外,還有他本身的性格原因。他雖然忠厚善良,但卻膽小懦弱,遇事喜歡逃避,

作為一個受過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汪文宣卻處處受她母親擺佈,在生活上始終無法擺脫他母親對他的干預。面對媳婦和自己母親的矛盾,他選擇站在自己母親一方,又無法安慰媳婦,他對他母親一步步的妥協,最終將他媳婦推開了,也給自己的婚姻劃上了句號。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婚姻的悲劇,婚姻悲劇又間接加速了他的滅亡。

此外,他懦弱的性格讓他在單位受盡同事嘲笑和漠視。不敢拒絕同事強推給他的活兒,受盡同事嘲諷卻只會默默安慰自己,完全不會為自己爭取利益,這些都導致他在單位舉步維艱。

無論是工作還是婚姻,汪文宣都不順心,再加上他的肺病,最終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

巴金《寒夜》|一個“老好人”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不歸之路

“老好人”汪文宣之死,帶給我們的啟示

性格影響命運,甚至決定一生。

當一個人身處黑暗,周邊沒有可以求救之人時,是否只有放棄?汪文宣輕微地掙扎過,但最終放棄了。

可同樣一些人,面對殘酷的環境,卻選擇奮起反擊,最終絕地逢生。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一開始入獄之後以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可,於是渾渾噩噩地生活著,但在他得知殺害自己妻子的真正凶手後,決定開始對自己的救贖,設計越獄。

他以驚人的毅力,用二十年一下下地挖開了瑞德認為六百年都無法鑿穿的隧洞,並在狹小的臭水溝管道中整整匍匐了500米,對於他來說,那是他通往自由的方向。

最終,他越獄成功了。在黑暗孤獨中,他從來沒有放棄掙扎,而是一點點地努力,他堅持20年挖隧道,至少讓我們看見了他不曾熄滅的希望。也正因為這樣,他最終才可以重獲自由,完成對自己的救贖。

他的故事啟示我們,只要心懷希望,就會永遠有希望。

面對逆境,我們可以選擇像汪文宣一樣向命運低頭,但也可以選擇像安迪一樣絕地反擊,為了自由與希望而奮起一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