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平時很多育兒文章講到——造成孩子行為問題的原因是父母教育方式有問題。可真的是父母的問題嗎?都是父母的問題嗎?沒有孩子的問題嗎?當然問題的產生,雙方都應該反思。可能父母存在教育盲區,也可能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父母要去找尋——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真正意圖,他為什麼要做這些行為?孩子所有的行為也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甚至有些在父母看起來有點兒過分的行為。孩子其實在追求兩點,一是歸屬感,二是價值感。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有個媽媽向我諮詢,說孩子總是打架,一週之內已經打三次。老師請了家長來校三次,身為媽媽很是痛苦。媽媽覺得自己跟孩子的父親都不是有暴力傾向的人,平時家庭氛圍很融洽,為什麼孩子就喜歡打人呢?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所以她想和孩子去談談心,但是孩子蠻不在乎。她非常生氣,想教訓這個孩子一頓。當下她也意識到這不行,但孩子的問題沒得到很好的解決。後來我就給她出了個主意——晚上哄孩子睡覺的時候,跟孩子好好的去談。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這位媽媽決定試試,有一次跟孩子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問孩子為什麼打人?孩子說“在家裡你跟爸爸說的話,我會聽。我說的話,你跟爸爸也都會聽。但是呢,在學校裡感覺沒人聽我的。”說到這裡,孩子情緒挺失落。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媽媽有點心酸,其實她理解孩子——孩子希望自己可以融入到學校這個集體中,可以和小朋友們一起做朋友,可以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孩子只是用錯了方法,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同學的認可,也就是所謂人緣不太好,所以孩子就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關注。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其實孩子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後,社會適應性就開始凸顯出來。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他所接觸的人,就不再是侷限於一個家庭的父母和家人,而是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在這個團體中。老師和同學的關注,這正是孩子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一種需求。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提出來——歸屬感是什麼呢?孩子作為一個社會人,需要感受和找到自己在一個家庭或者集體中自己獨特的位置,這叫做歸屬感。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能給予孩子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開始在尋找一個答案。在這個家裡,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成為其中的一員?有什麼地位?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啊?我怎麼樣才有一席之地?等他離開這個家庭,他來到一個在學校,一個小社會中,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在這個班級中,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在這裡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所以,只有在一個集體中有了歸屬感,孩子內心才會有安全感。剛才打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歸屬感,覺得他說什麼話都沒有人理他,所以他就缺少了安全感。

喜歡被誇,也是在追求一種歸屬感和價值感。

因為孩子在班級裡他找不到這種歸屬感和價值啊,感覺自己被孤立了,所以他才會動手。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動手打人的時候,他好像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其實他內心是在說的“你關注我吧,注意我吧。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老師也好,同學也好,不要只關注那幾個成績優秀的人,或者只關注你口中那些表現好的人,其實我也是值得你的關注。表揚我吧,甚至你們口頭上提我一句也好。”所以孩子通過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從而找到自己在班級裡的位置啊,這叫歸屬感。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雖然事實上,孩子打人的行為表現不好,但是他覺得這也是一種歸屬感的一種表述方式。

有時候其實孩子的這種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他的做法是不對的,為什麼這樣做?父母應該究其原因,瞭解了孩子這種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採取一些針對性的方式。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理性對待最重要

首先,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這種錯誤行為,父母的可能對孩子都抱有一種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能表現好了表揚幾句,但表現不好,反而父母沒有忍耐度。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容易有急躁的情緒產生。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去理性的對待。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一定要冷靜下來。先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的真實的需求——尋找歸屬感。先不要急,不要覺得老師叫了三次家長就受不了了,其實很多家長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讓孩子對他的錯誤行為解釋一下,通過晚上睡覺的時候跟孩子談心,瞭解孩子到底是怎麼想的。而不是一味說教,

父母有時候說了很多,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那就把話語權交給孩子,至少讓孩子把他心裡所想說出來。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懂得給孩子創造解釋的機會,讓孩子的錯誤的行為,還有不良情緒,有一個傾訴的途徑。強迫孩子,其實並不能實現教育的意義,而且是一種負反饋。生活中,往往會發現越強迫孩子,孩子越對跟你對著幹。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在生活中、學習中,既然已經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冷靜的對待,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接下來科學的引導,對孩子的行為要進行糾正和改善。家長一定不要避重就輕,不要只抓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給孩子提供一個比較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健康的成長,才是共同的目的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寫在最後

心理學家德里克斯曾說過——孩子行為的呈現方式每次都不一樣,但是背後的想法幾乎並無差異

給予孩子一點平等談心的時間,讓你更瞭解孩子。一個內心充滿安全感,能在集體中順利找到歸屬感,和自己價值感的孩子,他的未來雖不知能否披荊斬棘,也定能自信滿滿、光芒萬丈。


我是水mu媽媽,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孩子錯誤行為的真實意圖——只想找到他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