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可能現在越來越多人會發現,身邊小時候總是被誇讚的“別人家孩子”,在長大之後卻也只是兢兢業業在一個小公司過著朝九晚六的生活,而反倒是小時候總讓人頭疼不已的熊孩子,在長大之後反而更加有出息,收入也更高,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很多小孩子,在小時候可能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和父母的引導,一直用要做個乖孩子來給自己洗腦,於是過分地聽父母的話,人生看似一帆風順其實是沒什麼可翻騰的,都是被父母安排好的生活。而相反,越是喜歡跟父母表面對著幹的孩子,內心也有柔軟的地方,對父母會心疼和遷就,對生活也依舊勇猛如虎,一直與生活鬥個你死我活,最後成了大贏家。這也就在間接證明,孩子長大後是否有出息,與家長的教育十分有關。

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孩子太過溫順卻不被理解,網友:孺子不可救也!

身邊有個女性朋友,性格是屬於很溫順的那種,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沒有聽到過她說不或者反對等話語,一次偶然之下,見到了她媽媽,她媽媽身上的那種強勢勁,讓我一瞬間明白了朋友的性格是從何而來了。後來和這個朋友聊天的時候,也得知了在她小時候,她媽媽總是強勢地要求她做這做那,一開始她也有說過拒絕,但最後都是順從了媽媽,再之後,她就覺得,拒絕有什麼用,反正都是要做的。

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從朋友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家庭裡的一種現象,那就是,家長因為性格過於強勢或者不耐煩,對於孩子從來都是以下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去做,而不是去和孩子商量願不願意做,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會被“只要我聽話,媽媽就會喜歡我,就不會罵我”的這一種觀念給洗腦,從而不斷地做自己本來不喜歡的事,來討好父母,讓父母高興,會把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當作自己做事的標準,從而,失去了自我。

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所以在長大之後,很多人明明在面對上級的不合理分配和過重的任務,也只是寥寥抱怨幾句,還是埋頭苦幹,從來不會站住來做出頭鳥和說自己的想法。童年討好父母的習慣,被孩子帶到了社會上,孩子開始討好這個社會,養成了逆來順受的性子。而這種性格的人,往往也很難讓人信服,也就失去了對別人的影響力,也就只能碌碌無為了一生。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過於溫順的人?網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的溫順之後,只會覺得是天性使然,從來不會去深究原因,這樣一來,也就變成了在害孩子。那麼,在平常生活裡,作為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呢?

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1: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在幼年時期,都有著愛哭鬧的天性,這時,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責罵讓孩子不要哭鬧,那麼孩子受到呵斥之後,也會開始害怕自己哭鬧,變得不敢哭鬧,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所以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作為父母的第一時間不應該是呵斥,而是要先讓孩子盡情地哭鬧,放出自己的情緒冷靜之後,再溫柔的問孩子是為什麼哭,引導孩子說出有情緒的原因。當孩子發洩完情緒之後,父母的問候也會讓孩子感到很溫暖,會和父母進行交心,告訴父母自己哭鬧的原因。父母得知原因之後,也可以對症下藥,告訴孩子之後再遇到這種事該怎麼做,該怎麼發洩情緒,引導孩子學會主動深究情緒的來源,而不是隻懂得發洩或者收斂情緒。

懂事、聽話、乖的小孩,為何不容易有出息?答案太現實了

​2:教會孩子懂得拒絕

懂得拒絕,是很多人一生的準則。孩子在小的時候,難免遇到會有人要分玩具,要分零食等事情,這時,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讓孩子要學會分享,不能拒絕別人,那麼孩子也慢慢的會失去拒絕的能力,當別人提出什麼,也就給什麼。而這時,懂得教育的父母,都會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分的理由,聽完理由再做出判斷,告訴孩子做的是對還是錯。如果要分玩具零食的是孩子比較親近的朋友,那麼要讓孩子學會分享,而如果,是很霸道只懂自我和孩子不交好的朋友,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去拒絕。

都說越懂事的人,越不遭人心疼,其實這也是因為,很多懂事的人都把自己放在了低位,去聽從別人,讓很多人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從而也就不會心疼自己。所以,如果家長們想要自己孩子擁有個性,在長大之後能夠有所成就,那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要讓孩子懂得主見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