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文學,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人性的瑕疵與閃光點被清晰呈現出來。換用更簡單的話說,它照人照神也照妖。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西遊記》創作於明朝中期,屬於非常典型的章回體小說,顧名思義就是"分章分回"地敘述故事。從猴王出世開始,講到唐僧降生,之後師徒相遇,再收徒,拉開斬妖除魔、西天取經的大幕。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為什麼要先講孫悟空和唐僧?因為有了孫悟空和唐僧這兩個靈魂人物,西遊團隊雛形才能誕生。小說裡最多的戲份都因孫悟空而起,當然,最後都止於唐僧的緊箍咒、如來佛祖的手掌心和修成正果的終極獎勵。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再來看英國作家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The Paradise Lost。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失樂園》的誕生要晚於《西遊記》。當時英國正處於因亂生變、因變更亂的特殊時期。1660年王朝復辟後,雙目失明、落魄潦倒的彌爾頓,嘔心瀝血,用隱蔽的諷喻和滿腔革命激情創作完成了《失樂園》。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作品講述惡魔撒旦,因反抗上帝的權威被打入地獄,卻毫不屈服,為復仇尋至伊甸園,幻化成蛇,引誘夏娃偷吃禁果。最終,撒旦及其同夥遭譴全部變成了蛇,亞當與夏娃也因犯錯被逐出伊甸園,錯失天堂。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另一部類似作品《天路歷程》The Pilgrim' s Progress,它的作者約翰.班揚也生活在17世紀。其創作背景和《失樂園》一致。作品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最先出版,下卷算是續集。不過,續集很容易陷入"越續越不咋地"的怪圈。作品新奇之處在於以"夢"和"寓言"的形式寫成。夢,每個人都做,只有個別人才能把夢做成經典;寓言,也很常見,以故事來闡釋道理。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書中的敘述者在夢中看到一個叫做"克里斯丁Christine" 的人正在讀一本書。(這個名字顯然是有特定象徵意義的。)他從書中得知自己居住的城市將遭天火焚燬,驚恐不已。這時一個叫"Preacher傳道者"的人指點他必須逃離自己的故鄉,前往天國之城Celestial City。克里斯丁趕緊收拾細軟,從此踏上艱難的求索歷程,為自己、也為他人尋找救贖。


三部作品不謀而合,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探討了教化的方式和意義。孫悟空被如來佛祖一掌扣在五行山下,苦等取經人五百年。這還不算完,觀音菩薩深知猴子生性頑劣,特授唐僧"緊箍咒"。豬八戒、沙僧,包括白龍馬都在考驗中成長著,自身的頑劣、慾望被一一挫殺。西天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沒有一難不是如來佛祖安排好的。觀音菩薩作為如來佛祖的高級參謀,動不動就說"待弟子掐指算來……"。每當孫悟空遇到高能妖怪束手無措時,觀音菩薩要麼親自降臨,要麼指派其他仙家,總之,絕不會見死不救。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綜合小說從前到後的所有故事,不難發現,單一的教育手段達不到完美的教育目的,況且還要因材施教。女兒國國王看上的要是豬八戒,之後,怕是隻有唐僧三師徒了。天蓬大元帥調戲嫦娥被扔到豬圈,沙和尚也曾是威風凜凜的捲簾大將,犯了錯才被貶到流沙河……這樣的例子,在《西遊記》中不勝枚舉。教育方式絕不可流於"一刀切",要剛柔並濟、懲戒與獎勵並存。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無獨有偶,《失樂園》延續《西遊記》的教化主題,在懲戒手段上更是登峰造極。撒旦Satan在傳統聖經中就被定性為萬惡之源的"始作俑者",英語裡與Satan有關的詞都是貶義,比如Satanic 魔鬼的;撒旦的。當然在《失樂園》中,經過彌爾頓的重新塑造,撒旦這一人物形象已經被"英雄化",變成了敢於挑戰權威的鬥士。天堂之所以失去,主要是因為,夏娃在撒旦的誘惑下,違背上帝的旨意,偷偷吃了"禁果(the Forbidden Fruit)。上帝盛怒之下,把亞當和夏娃趕出天堂,讓他們在塵世受苦去贖罪。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果子該不該吃?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客觀地說,不僅該吃,還要多吃,百利而無一害。自此之後,偉大的人類文明才能出現。這顆果子是知識之果、智慧之果,吃下它,天光乍現,智慧開化。亞當和夏娃嚥下果子的下一秒,就意識到羞恥,趕緊從身邊的樹上摘下幾片葉子遮羞。人類開始穿衣服了!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且上帝和如來佛祖一樣早有先見之明,一切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教育更有效的方式就這樣應運而生——足量懲罰,可以實現"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奇效。


班揚的《天路歷程》在"循循善誘"的教化方式上,更是細細推敲、完美髮揮。克里斯丁在恐慌在逃離,揹負沉重的包袱,一路跌跌撞撞,一會兒掉進"絕望潭"、"懷疑谷",一會誤打誤撞闖入"浮華城",一會兒又意念動搖,走上"旁門左道"……最終,修煉了堅定的意志和心性,智慧昇華,大徹大悟,把身後的大包袱狠狠扔下雲端,投身天國之城的永生幸福。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拋開三部作品的宗教主題不談,"教育"的現實意義和有效方式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正確認識"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常常聽聞一些極端的例子,被"神獸"逼瘋的、急火攻心的家長們,手腳並用,暴打親生。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殊不知,無論如何,孩子總會犯錯。耳提面命一千遍"熱水燙,別摸!"總有好奇心慘重的娃兒們以身試法。為什麼?因為只有被燙過,才能對"燙"有深刻的認知。正是因為犯錯是全體人類都躲不過的坑,教育才應運而生。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實現"教育"的主要途徑。亞里士多德說:"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實是甜的。"愛迪生也說:"教育之於心靈,猶如雕刻之於大理石。"可見,教育可以潤養心靈,指導人們為人處世,意義重大。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第二,要正確地執行教育,探索研究有效的教育方式。概括來說,就是"尊重人性,尊重天性,寬嚴相濟、獎罰結合"。玉皇大帝要是不那麼小氣,給孫悟空一個大點的官兒當,肯定就不會有"大鬧天宮"這一出好戲了。猴性頑劣,教育必須挺身而出。克里斯丁在到達天國之城前做的最對的一件事,就是扔掉了身上的包袱。我們常常抱怨生活辛苦,活著不易。其實未免不是庸人自擾?當斷則斷,當舍則舍,當離則離,人生才能輕鬆延續。吃過的苦,受過的罪,都有助於遇見更好的自己。

從《西遊記》、《失樂園》和《天路歷程》看教育的意義和有效方式

致敬那些至今還在為如何教育孩子"速效救心"的家長們!

教育勢在必行,方法定要變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