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都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古代汉族“礼”文化中男子“束发为鬓”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古代汉文化的传承已有数千年,其头发在汉文化中也是最为神秘的,因此,在汉族的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史学文化中都有体现,由此可见汉族“礼”文化的繁荣。

古汉把“束发为鬓”的演变过程与民族政治相结合,以习俗为引,彰显地位

古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古代汉族男子是不剪发的,束发为鬓就成了当时汉文化的首选,束发在古代汉族也有结发和发鬓之称,束发也分几种形式,在古代汉族可以通过束发分辨男子的地位和年龄,由此形成一种制度,这也正是古代汉文化的魅力之处。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束发的出现带动了汉族的经济发展。束发的演变过程也是汉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束发往往和发饰是不可分割的,发饰的出现带动了汉族玉石器的发展,越来越多发饰的样式、图文。其材质、雕刻、花纹都成了达官贵人的象征,他们在束发时会佩戴各种名贵的发饰,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发饰的发展热潮在达官贵人的带动之下,迅速的发展起来。

束发也是一种民族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束发为鬓”便是汉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束发的发展是古代汉族“礼”文化的传承,在古代汉族“束发为鬓”已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各个阶级均有体现,是一种政治制度,束发是汉族男子的一大特征,在束发的形式和选用发饰的材质中,均可体现一位男子的地位,从服饰到言谈举止均可体现一位男子的修养,这也是古代汉族把束发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因。

古代汉族的“束发为鬓”是如何在政治体系中体现出来?古代汉族的智慧在于把政治规划到习俗中,一种习俗的传播,是要经过时间的淬炼和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男子束发从习俗、文化、政治、学识中均有体现,束发已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古代汉人的心中,也渐渐形成一种宗教信仰。

古汉“束发为鬓”作为礼文化传播使者,是如何用道德的名义传承礼文化?

礼亦是仁义道德,在《礼记•礼运》和《荀子•理论篇》中都有记载,何为礼文化,礼文化的核心便是人,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在古代汉族男子束发是如何在礼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束发最初是古代汉人为了祭天,以表敬畏,在整个束发的演变中,由单纯的敬畏之心,上升为政治体系,成为民族的标志。汉人注重礼,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儒学的基础,也是根基。

古汉人巧妙的运用礼文化和发饰相结合,有束发带动玉石器和服饰的发展,精妙的雕刻手艺,多元的样式,都为古代汉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在古代汉族束发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但古代汉人巧妙的运用礼文化化解了其中的差异,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礼文化也逐渐融入汉人的生活。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把文化习俗上升为道德层面,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道德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在许多古代汉族的典籍中都有记载,可以看出古汉人对于礼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强大的势力支撑,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撑,束发和礼文化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古代汉文化的精髓是在于把经济、文化、习俗、道德相结合,当然也和古代汉族原有的等级体系有关。

在古代汉族男子去见父母之前,一定要“束发为鬓”,插上合适笄簪才能去见父母,以表对父母的尊敬,从这一生活细节中不难看出古代汉族礼文化的影响之大。

古代“束发为鬓”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在传播文化它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习俗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它可以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也会很快融入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习俗的影响力有多大。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传播,其传播的能力都在于传播事物本身的价值,如古代汉族的束发,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古代汉族以强大民族力量,不惜酷刑,也要捍卫民族文化

束发在古汉中可以称之为:头可断,发不可薙。束发虽是古汉礼文化的习俗,但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古代汉族汉人要时常关注其它少数民族,因为他们随时可以侵略,古汉束发最初也是区别于其它民族,而汉文化的发展,也是少数民族为之向往的,因此束发在古汉可以上升为军事层面。

古汉人宁可全发而亡,不可断发而生。古代汉族是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束发是一种政权的象征,也是一种民族思想,古汉也曾遭遇少数民族的侵犯,少数民族可以侵犯土地,却改变不了思想,当满族人对汉人施行薙发之刑,汉人都是誓死抵抗,薙发对汉人而言是最残酷的刑法之一。

古汉上千年的束发习俗,在一夕之间被打破,对汉人而言就是民族覆灭性的打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击,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了领土的完整,汉人全力反击,才有了后人所看到的繁荣景象。在如此严峻的条件,民族团结的爆发力,为守护一方净土的决心和毅力,为古代汉族的束发和礼文化蒙上了一面神秘的面纱,如头发在古代汉族有诸多传奇的故事一样,不可替代。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民族意识,领土完整,就是古汉文化的一种传承。各地的习俗就是当地文化的象征,出于保护意识,束发的习俗也逐渐演变为军事文化,军队文化素有保卫战士的称号,保留“束发为鬓”的习俗便是对千年文化的保护,一种宗教信仰,以此引发的各种战事,便是汉人对于民族文化的捍卫。

古代汉族以“礼”著称,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之下,汉族礼文化带来的转机

我国自古便以“礼”著称,中国的礼文化便是由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后人争相效仿,至今未参透其中的奥秘。

古代汉族由于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男子束发与民间男子束发也有所不同,贵族男子的束发的发饰华丽而多元化,达官贵人常以斗发饰而乐,也让民间男子纷纷效仿发饰的样式,而民间手艺人也逐渐成了追捧的对象。最求发饰奢华之风亦然形成。奢侈之风显然违背了汉文化和“发饰为鬓”的初衷,此时有文人墨客以史学的形式,点醒众人,束发是一种文化,且不可攀比。

规矩二字为古代汉族加上了一道枷锁,牢不可破,但文化二字又打开了这道枷锁,但这道枷锁带来的影响并没有以此消除,在与文化长期的磨合中,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仁爱思想。

古代汉族以礼相传,民族标志“束发”引发政权相争,以“仁”传承

古代汉族的礼仪在《礼记•礼运》中有记载:“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由此可见古代汉族礼文化的影响之大,古代汉族的统治者把农业、政治和文化相结合,形成现在的礼文化。古代汉族的汉文化并非施行的如此顺利,所以靠的就是一种传统思想。

传统思想是由数千年的文化奠基转化而成,古代汉族统治者推行以礼治国,注重文化的教育,因此汉文化才会如此繁荣,才能流传至今。儒家思想对当时影响非常大,不管达官贵族还是文人墨客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此生学习的目标,儒家思想在于改变人的思想,转化人的信念,是一种精神寄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束发为鬓”是古代汉族男子的标志之一,束发亦是政权、财富、学识、道德的代名词,古代汉族的演变是一种基于“礼”最基本的认知,发饰图案与自身品节是相互融合的,“礼”与“发鬓”都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束缚之意。

古代汉族男子束发为鬓拘谨且智慧,外形虽然美观,却也是政权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礼记・冠义》

《礼记•礼运》

《荀子•理论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