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今天,有人发现了一篇奇文:《靠它防病作用有限 医患交流反增隔阂 中南医院急诊医护人员 “摘口罩”》

。这篇文章刊登在2019年10月30日《武汉晚报》的头版头条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文章的主角是武汉中南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换言之,是武汉最好的医院之一。谁能想到这样一家医院,竟然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来拉近医患距离,缓解医患纠纷!如今回看,荒谬至极。

我想,当12月疫情发生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领导回想起自己10月份还在自作主张、自作聪明,得每天流着泪感叹,“幸亏啊,幸亏啊,幸亏第一批感染的人来的不是我们医院,要不然,要不然,我们得成千古罪人!


先看发起人,发起人就很有问题。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发起“摘口罩”行动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副院长赵剡。他在法国访问期间,曾陪家人到当 地医院就诊,发现国外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均不佩 戴口罩。作为家属的赵剡通过医生的面部表情, 可以充分感受到对方传递的温暖和善意,这令他 感触颇深,由此关注到“接诊病人到底有无必要佩 戴口罩”这一问题。“国内的医生摘下口罩露‘真 容’,是否也可以促进医患沟通?”回国之后,赵剡 和同事们再次聊起了这个话题,最后达成一致意 见——摘口罩。

院领导提议,况且说了“不是一刀切哦”。那下面的除了忍一忍,附和附和,实际操作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能怎么样呢?于是,“达成一致意见”。可千不该万不该,这第一个承担摘口罩任务的科室是急诊科。

当然,急诊科也只能忍,因为赵剡不光是副院长,还是急诊科主任。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有过工作经验的,多半深受“领导想一出是一出”之苦。领导的意志哪怕与客观现实严重脱节,大家的反应多半是“算了,将就他一下吧”,这是我们由“官场”蔓延到全社会的“职场文化”。

于是乎,插图里的急诊科医生护士都摘去口罩,灿烂的微笑。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根据公开资料,2020年1月21日,湖北省科技厅启动了“2019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会议宣布成立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赵剡为专家组成员。我们不贬低他的专业素养,但不敢苟同于他的这片“圣母心”。


再看发起科室,是最不应该响应这种倡议的——急诊科。


众所周知,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一个科室,一个院领导,要求医生护士将做好服务放在第一位,将患者感受放在第一位,大家的安全倒在其次,是不是荒谬至极?

可是人家又解释了,“摘口罩”增加医生感染风险的几率很有限!看看下面这滑稽的逻辑!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戴口罩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医护人员职业感染?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介绍, 这要从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种口罩说起, 即普通医用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其中, 医用外科口罩对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30%, 对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能阻止血液、 体液和飞溅物传播, 建议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佩戴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包括N95型口罩等, 对氯化钠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感染, 建议医护人员在近距离接触经空气传播或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佩戴。而目前医护人员在门诊使用的, 是防护级别最低的普通医用口罩。这种口罩缺少对颗粒和细菌的过滤效率要求, 仅能起到有限的物理隔离作用, 对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护作用有限, 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反而会让患者产生距离感。


简单捋一下,“口罩分好几种,有的特别管用,但是门诊戴的多半是普通医用口罩,这种口罩防护作用很有限,所以戴不戴的意义不大,戴了反而让患者产生距离感。”

你敢相信这个逻辑是出自一个急诊科医生之口么?

常识是,医生不带口罩,会是最先被感染的那一批,而他们又会感染更多的就诊者,成为传染病最大的中转战


最后再来看一篇神奇的评论。这篇评论紧随这篇报道而来,发表在党报《长江日报》上:《医护人员 “摘口罩” , 看清面容更要敞开内心》。

奇闻!疫情爆发前,武汉这家三甲医院竟曾号召医护人员“摘口罩”

其中写道:


“戴不戴口罩, 并不能作为一位医者是否优秀, 或者是否善待患者的标准。这家医院倡导摘掉口罩, 意义其实在于一种理念的传播, 即对医患交流和沟通的重视。对于普通人来说, 口罩对面部的遮蔽,特别是对面部表情的隐藏会给双方交流造成隔阂。就好像我们和某个戴着墨镜或者耳机的人说话一样, 总觉得有些距离感。”


一家党报允许这种水准的评论见报,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这位评论员将“医生戴口罩同患者交流”等同于“戴着墨镜、耳机和人说话”,结果是都让人感觉不礼貌。如果说评论员为一些政策“花式背书”是“职业病”,得改,那么为了迎合主题,能觍着脸说出这种有悖逻辑的话,就是病入膏肓了。

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秋后算账,而是联想当下让人痛心的现实,去提醒我们每个人,处在任何位置上,都要时刻保持清醒。回头看一下,雪崩之前,有多少雪花纷纷落下,而我们未曾察觉!只有更多的人保持清醒,悲剧才可能不再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