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祕密》裡的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秘密》是2008年11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朗達·拜恩。 在本書作者揭露了運行在宇宙間主宰人生的強有力的黃金法則,清晰明瞭地解析瞭如何運用這個法則,創造美滿幸福的生活。

簡單說就是心想事成的秘密——心裡想擁有什麼,就去用意念吸引什麼。類似的還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多麼誘人的說法啊!這本書曾經風靡一時,無數人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

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

“別那麼悲觀,你用用吸引力法則,多想點好事”;

“你知道吸引力法則吧,所以你要想象自己會很富有”;

“吸引什麼就來什麼,所以你要往好的方面去想”,

這些話語雖然是安慰中帶著鼓勵,但更多時候卻是無效的。為什麼吸引力法則失效了呢?我認為,吸引力法則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無效的。它就像一本讀不懂的天書,很多人並沒有參透其中真正的“秘密”。

這篇文章我要向你揭開一個真實的秘密:為什麼吸引力法則無效——這和你的潛意識有關,你的潛意識才是決定事情的真實原因。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秘密》裡的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有時候會事與願違,因為內心的潛意識和意識是兩股相反的力量

雖然算不上特別常見,但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事與願違的情況:考試前祈求能正常發揮取得好成績,可結果還是考砸了;希望公司順利發展,可是卻連續虧損;希望夫妻關係美滿幸福,可是卻走向毀滅。

如果這些人用了吸引力法則,會扭轉局面嗎?要知道答案,就要看清,到底是什麼促使他們事與願違。

心理學將人的意識分為兩個部分:意識和潛意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將人的意識比喻成冰山。露出來的一小部分,就是人的意識;而水面之下的更大一部分,就是潛意識。潛意識在表面上是看不見的,但它卻像樹根決定整棵樹一樣,決定著整座冰山的屬性。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秘密》裡的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些情緒和信念埋藏在潛意識區。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很差勁,那麼一個差勁的人怎麼會考取好成績呢?可是,這樣的潛意識並不是人人都能看見的(不然它就變成“顯”意識了)。

那麼,潛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呢?它往往來自我們的早年經歷,人從出生開始,就在為一生做準備,所以任何經歷所習得的經驗,就像錨點一樣,都可能成為以後生活的參照。

著名小說家斯蒂芬·金,他在學生時代曾經遭遇過學校老師的批評,說他的作品是“垃圾”。斯蒂芬在他的回憶作品中說:“在那以後,我又有好多年——我覺得太久了——為自己寫的東西感到羞愧。”雖然後來他慢慢扭轉了這種思想,但是老師的一句評語,對他的影響不可忽視。

潛意識就是這樣來的。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某些事,使自己的心靈受到創傷,如果這個創傷實在承受不住,人們就傾向於麻痺自己,這樣的創傷,很容易就會進入潛意識區。

比如一個家暴的父親毆打自己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很可能就形成了一種“我生來就是錯的”的信念,這樣他才能解釋為何父親會打自己——因為孩子天然都愛自己的父母,他們很難去責怪父母不好,反而責怪自己不好更容易一些。這樣的信念,久而久之,就極可能會影響他的整個人生。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裡面爬滿了蝨子。”如果用潛意識和意識來看這句話,那意識層面即便袍子再華美,內裡的潛意識都是不堪的。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秘密》裡的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為什麼潛意識要和意識做對?

潛意識的初衷是好的,潛意識希望保護我們,只是用錯了方法。人在小時候不能獨自生活,必須依靠父母,可是當監護人不能起到好作用的時候,孩子就得調整自己的認知來適應成人。“媽媽說的對,我真的很馬虎,很笨,所以考不好是正常的。”潛意識只有這樣想,才是和媽媽說的“你怎麼這麼笨”達成了共鳴。而贏得媽媽的肯定,是每個孩子追求的目標。所以,孩子的邏輯是“既然媽媽說我笨,那我就真的笨笨的,這樣才是和媽媽一致,媽媽就喜歡我了。”。

人的潛意識,都是這樣運作的。遺憾的就是,即便人在長大了,有了力量之後,還是會帶著小時候的舊模式生活的。所以帶著這樣的潛意識,你去運用吸引力法則,怎麼會實現呢?就像是從小被一根細繩子拴住的小象,無論它怎麼掙脫都逃不出去,所以後來大象長大了,已經有能力掙脫束縛了,它也相信了小時候的經驗——拴在繩子上就是我的命。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秘密》裡的吸引力法則是真的嗎?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之為命運。”

如果你帶著限制性的潛意識信念,你是永遠沒有辦法好好運用吸引力法則的。那些所謂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必須是潛意識和意識一致的渴望,這樣才會有正向的迴響。


寫在最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文中的案例當然都有相反的情況。重要的是,我們要看清,到底我們內心的潛意識和自己的意識,是否達成了一致。

作者簡介:Mitchell,愛寫作 ,愛瑜伽的全職媽媽。願我們都能更好的活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