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英國篇

英國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一直積極發展海上核力量,至今已發展了兩代彈道導彈核潛艇。1964—1969 年建造了 4 艘"決心"級艇,現已全部退役 ;1986—1999 年建造的 4 艘"前衛"級艇,目前全部在役。英國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技術,在幾個主要方面都是從美國引進的。在引進S5W 反應堆裝置的基礎上研製了 PWR-1 型和 PWR-2 型反應堆裝置,同時還引進了"北極星"A-3 和"三叉戟"- Ⅱ型彈道導彈、慣性導航、對潛通信、 "塔卡木"機載甚低頻通信和衛星通信系統等。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核潛艇"前衛"號通過移動裝置從廠房移向碼頭。

"決心"級

該級艇共建 4 艘,1967—1969 年陸續服役,現已全部退役。艇長 129.5 米,寬 10.1 米,水下排水量 8500 噸,水下航速 25 節。1 座 PWR-1 型壓水堆裝置,蒸汽輪機推進,單軸,25000 馬力。艇上載有從美國購買的 16 枚"北極星"A-3型戰略導彈。

英國的第一枚原子彈1952年10月試驗成功,就此進入了核時代,但是英國的戰略核威懾力量直到1956年之後才初步形成,在此之前,英國一直缺乏有效的核武器投擲手段。這一時期,英國的核威懾力量一直由英國空軍承擔,因為只有皇家空軍才具備遠程投擲核武器的能力,其他軍種暫時還不具備戰略能力。在這一時期,由於蘇聯核技術及其運載系統的飛速發展,促使美國、英國和法國開始研製新一代的核武器運載系統,要求這種運載系統不僅要對所攜帶的核武器的質量加以限制,而且還將要取代當時所有第一代核威懾力量所依賴的運載飛機,這一新武器系統的研發目標一開始就對準了核潛艇。

美國開始研製"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系統後,英國開始考慮購買"北極星"導彈系統的可能性,以生產自己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北極星"導彈系統之所以對於英國具有吸引力,是由於"北極星"導彈系統可以把在陸地上易受攻擊的核戰略力量轉移到海上,從而使得潛射"北極星"導彈系統成為生存能力更強大的第二次核打擊力量。1962年在拿騷召開的英美聯席會議上雙方商定美國將向英國提供"北極星"彈道導彈系統。這樣,英國決定由皇家海軍取代空軍來擔負起英國戰略威懾的任務 。

美國核力量採取的是先發制人的核突擊戰略,而英國皇家海軍對海軍戰略威懾力量的概念有著不同的理解。美國擁有足夠數量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因此可以在任何時間內摧毀蘇聯的大多數城市和戰略要地,即使部分彈道導彈核潛艇被蘇聯摧毀,仍能保持戰略威懾能力。而皇家海軍認為無法做到美國那樣規模的核力量,同時也不想獨立地擁有巨大數量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與蘇聯進行抗衡,其目標只是對北約組織的核威懾力量作出一定程度的貢獻。一旦戰爭爆發,只要英國尚能存在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就能對蘇聯的莫斯科造成巨大的破壞作用,因此英國採取的是後發制人的核威懾概念。皇家海軍的這種戰略指導思想使得它把戰略核威懾力量保持在僅有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被部署於作戰巡邏狀態即可 。

1953年起,英國開始研製建造核潛艇,在美國的幫助下,以美國提供的鰹魚級攻擊核潛艇的S5W壓

水核反應堆和整套機械系統為基礎。1959年6月12日,無畏號核潛艇在英國坎布里亞郡巴羅因弗內斯的維氏阿姆斯特朗造船廠開工建造,1960年10月21日下水,1962年裝備核反應堆,1963年1月,在拉姆斯登碼頭首次下潛 。之後皇家海軍以無畏號為基礎,進行了改進升級,並使用了英國自研的核反應堆,建造了真正意義上第一代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勇士級 。

20世紀60年代,皇家海軍在總結無畏級的建造經驗和參考勇士級設計的基礎上,開始設計和建造其第一代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以建立自己的潛基戰略核威懾力量 。1963年2月,英國政府表示打算訂購4-5艘7000噸級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每艘裝載16枚北極星導彈,並計劃第一艘在1968年巡航 。1964年2月26日,皇家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首艇"決心"號在維克斯造船有限公司的巴羅因弗內斯造船廠開工,1966年9月15日下水,1967年10月2日服役。除維克斯船廠建造兩艘外,坎默萊爾德船廠建造另外兩艘,實際上1963年5月訂購了4艘潛艇,第5艘於1965年2月15日被工黨政府取消。英國第一艘潛射彈道導彈核潛艇決心號於1967年6月22日出海巡航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其餘的3艘後續艇於1968年至1969年底相繼服役。從1969年年底開始,英國皇家海軍可以保持至少有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處於日常的作戰巡邏狀態。1969年以來,決心級戰略核潛艇至少有一艘可隨時發射洲際彈道導彈。據報道,北極星導彈的貯量約70枚,45-50個彈頭。決心級在冷戰期間共出海巡邏擔負戰鬥值班任務229次,潛艇值勤區域在大西洋靠近蘇聯的挪威海岸 。1993年,決心級第一艘退役,到1996年時已全部退役,由前衛級戰略核潛艇代替 。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實際上是在勇士級攻擊核潛艇的基本結構上嵌加了導彈艙而形成的,沿襲了美國海軍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總佈置思想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艇體採用近似拉長的水滴型,有利於水下航行。艇首水線以下設有6具魚雷發射管,呈雙排縱列布置。艏部非耐壓殼設有水平舵,靠近表面甲板,舵可向上折起,避免靠岸時碰撞。指揮台圍殼相對較小,後傾斜,整體呈水滴型。指揮台圍殼後是彈道導彈垂直髮射井,左、右舷各一排,每排8個。艦尾為十字型操縱面,水平、垂直翼的邊緣都不與艇中心線垂直 。

決心級共有9個艙室,即艏魚雷艙兼據住艙,通訊/聲吶/雷達室/居住艙,作戰指揮艙,導彈艙,輔機艙,反應堆艙,機械控制室/發電機組艙,主機艙和艉艙,導彈艙前面的各個艙室內採用三層甲板佈置方式。指揮台圍殼內裝有攻擊和對空潛望鏡,雷達升降裝置,電子對抗升降裝置,通氣管裝置的進、排氣升降裝置和多用途通信天線等。在發射搖測彈時該級潛艇的圍殼候補裝有固定式通信天線架,發射深度大約10-15米,與美國戰略核潛艇發射遙測彈深度基本相同 。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採用核動力推進,動力系統為1座PWR-1型壓水堆,這是英國第二代核反應堆,1臺蒸汽輪機,15000馬力,採用單軸推進;2臺A12YHZA增壓柴油發電機組和電壓為480伏的2組蓄電池組成應急動力推進系統,艇上還裝備有可伸縮式的舷外輔助推進裝置 。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的指揮台圍殼後部有16具導彈發射筒,裝備16枚洛克希德的UGM-27C彈道導彈(北極星A3),採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慣性制導,射程4630千米(2500海里),圓概率誤差為900米,每個彈頭載3個由英國自制的、當量為20萬噸的A-3TK型分彈頭 。從1982年起,英海軍對彈頭進行了改進,採用"薩瓦蘭"核彈頭,內含6個分彈頭,圓概率誤差為900米 。

決心級主要自衛武器是艇首的排成一列的6具533毫米艏魚雷發射管,發射線導型馬克尼"虎魚"Mk24-2型魚雷,主/被動尋的,主動尋的航速35節時射程13千米(7海里),被動尋的航速24節時射程29千米(15.7海里),戰鬥部134千克 。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的聲吶包括普萊西2001型,艇體聲吶,主/被動,低頻;Dae2007型艇體聲吶,側基陣,被動,遠程,低頻;費倫蒂2046型託拽基陣,被動搜索,甚低頻;湯姆遜·辛特拉2019型被動偵聽和測距 。

決心級戰略核潛艇的電子設備基本上採用英國產品,包括聲吶、雷達、火控系統和電子戰支援措施等。電子對抗:假目標:2座SSDE發射器。 電子支援:MEL UA11/12被動偵聽。 戰鬥數據系統:格雷沙姆/道蒂(Gresham/Dowty)DCB數據處理系統。 火控:道蒂戰術控制DCB系統。 雷達為凱爾文·休斯(Kelvin Hughes)1006型,Ⅰ波段 。 導彈射擊指揮系統是美國的MK-84導彈射擊指揮控制系統,是一種數字-模擬混合系統,僅能發射北極星系列A1、A2、A3導彈。還裝有ALP多用途通信設備,導航設備是英國斯佩裡陀螺儀公司製造的MK-2慣性導航系統,還採用了改進設計的RIC-603陀螺、導航數據計算機、導航控制檯、導航工作檢測臺、勞蘭C以及MK-19羅經等 。

"前衛"級

該級艇共建有 4 艘,在1993—1999 年間陸續服役,現均在役,是英國唯一一級在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艇長 149.9 米,寬 12.8 米, 水下排水量 15900 噸,水下航速 25 節。1 座 PWR-2 型壓水堆裝置,泵噴射推進,單軸,35000 馬力。艇上載有16 枚"三叉戟"- Ⅱ型戰略導彈,每枚最多可裝備 8 個分導式彈頭。

英國一向重視發展海軍,積極跟隨美國發展核潛艇,並從美國引進核潛艇的關鍵技術, 包括第一代壓水堆,購買了美國的S5W反應堆,在美國的幫助下發展了北極星彈道導彈系統,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美國的塔卡木機載甚低頻系統和美國的衛星通信系統,裝備英國的核潛艇,以加強北約的核力量。

20世紀60年代末,前蘇聯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發展,對英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當時前蘇聯紅場閱兵式上出現的橡皮套鞋反彈道導彈引起了英國極大的關注。因為它對美國大規模攻擊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但對付英國小規模核攻擊則是有效的。英國自此開始發展潛基戰略核力量,在1964~1969年間建造了4艘決心級戰略核潛艇,裝備了由美國購買的16枚"北極星"A-3導彈。每枚導彈裝有英國自制的3個彈頭,稱為"北極星"A-3TK導彈。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航行中的"決心"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各艇簡介

1971年3月,美國的北極星A-3導彈開始被有效載荷更大、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更高的海神導彈所取代,而英國繼續使用北極星導彈。這樣,該型導彈的維修和零部件的生產費用,就全部由英國負擔,在1975~1985年間耗資15.7億英鎊,佔同期國防開支的1.53%,負擔沉重。為此,英國決心改進北極星導彈系統。1973年開始探討購買海神導彈,或採用巡航導彈,最終決定採用三叉戟導彈,同時開始研究更換"北極星"導彈系統。

1980年7月15日,英國宣佈向美國購買三叉戟-Ⅰ型導彈,彈頭由英國自己製造,裝備4-5艘核潛艇。為了使英國的導彈與美國的導彈保持通用性,而且在20世紀90年代保持領先水平,所以,英國於1982年3月決定購買三叉戟-Ⅱ(D-5)型導彈72枚,裝備4艘新型核潛艇,每艘核潛艇裝備16具導彈發射筒,每枚導彈的分導式多彈頭數量最多不超過8個,這樣比自行研製節省7.67億英鎊,1983年3月,簽訂了正式購買協議 。

英國唯一的核武器投送系統是美國造"三叉戟"D5導彈。英國"三叉戟"彈頭含有美國和英國製造的元素。彈頭中的高能炸藥是英國產,而美國提供了三種關鍵部件。這些部件是美國"三叉戟"D5導彈所載W76彈頭的組成部分。英國分別在1978年和1979年進行了核試驗,以發展一種高當量小型彈頭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核潛艇指揮台圍殼上的各類升降裝置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航行中的前衛級核潛艇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核潛艇的指揮操縱室

前衛級戰略核潛艇採用水滴形艇體,艇的長寬比為11.7,略顯瘦長。導彈艙為平行中體,採用首水平舵,不用圍殼舵,尾部為十字形尾鰭。艇體結構為單雙殼體混合型,有利於降低艇體阻力和提高推進效率。艇體外形光順,航行阻力較低,並敷有消聲瓦。艇內佈置有首魚雷艙、指揮艙、導彈艙、輔機艙、反應堆艙、主機艙等6個艙室。該級艇殼體材料採用Q1N鋼,與美國潛艇用鋼HY80鋼性能相似,艇的下潛深度可達350米,有利於提高潛艇的隱蔽性和生命力。 指揮台圍殼無升降舵,圍殼至艇首間有明顯" V "字形平面,兩側階梯狀,並安裝有艇首升降舵,位置較高,指揮台和艇尾之間艇段有階梯形突出部,為潛地導彈發射筒,這是最主要的識別特徵。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核潛艇"前衛"號下水前全貌,水線以下部分的結構清晰可見。

前衛級核潛艇的動力裝置包括一臺壓水堆、兩臺蒸汽輪機、齒輪減速裝置、單軸及泵噴射推進器。該級艇的反應堆是PWR-2型壓水堆裝置,屬於英國第二代潛艇壓水堆,與第一代相比,在提高功率、安全性、可維性和降低噪聲方面均有較大改進。反應堆採用G型堆芯,熱功率140兆瓦,可提供軸功率25.73兆瓦(35000馬力),為PWR-1型第一代壓水堆裝置的1.4倍。堆芯壽命由8年增長為12年,正在研究的H型堆芯工作壽期為25年,在艇的服役期內可不用更換核燃料。水下航速可達25節。該型堆裝置還提高了一回路自然循環能力。由於採用了先進的泵噴射推進技術,可取得良好的降低噪聲的效果。

該級艇裝備了16枚洛克希德三叉戟2D5型潛射彈道核導彈,該型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推進的導彈,星體慣性制導,射程為12000千米,為北極星A3-TK導彈的2.4倍,使艇的戰備巡邏海域擴大至5500萬平方海里,提高16.3倍。每枚導彈可攜帶8個威力為150kt 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每艘艇的彈頭數為128個,總威力為19200kt TNT當量,為"剛毅"級核潛艇的兩倍,圓公算偏差90米。D5能夠裝載12個機動分彈頭(一種說法是,極限狀態可載14枚),但英國製造的限制在7-8個分彈頭,可以攻擊敵方的導彈發射井等硬目標,或攻擊大城市、港口、軍事目標,兵力集結地等大片國土軟目標。

艇的首部裝有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攜帶旗魚線導魚雷,可發射魚叉-1C型反艦導彈,可攜帶魚雷與反艦導彈共16枚。魚叉-1C型反艦導彈,射程130公里,主/被動聲自導,60節航速時射程65公里,戰鬥部定向能,在70/50kn航速時,航程為26/31.5公里,攻擊速度55節,潛深1200米。MK24-2型虎魚線導魚雷,線導、主/被動尋的,主動尋的35節航速時射程13公里,被動尋的24節航速時射程29公里,戰鬥部重134公斤。

前衛級潛艇在提高隱身能力上下了很大功夫,為了降噪,採用了經過淬火處理的變額硬化齒輪。這種齒輪齧合力好,負載能力強;採用了筏式整體減震裝置,將主汽輪機、齒輪箱、冷凝器和汽輪發電機組裝在一個大型機械底座上,以便在滿功率時衰減噪音。此外,艇殼上的流水孔很少,表面光頗,減少了水動力噪聲。艇體外表面加裝了彈性塑料製成的消聲瓦,可使對方聲納探潛能降低 50%~70%。

導彈火控:導彈射擊系統採用美國三叉戟核潛艇使用的MK98Mod0型導彈射擊指揮儀。它是導彈射擊指揮部位的主要設備,負責導彈的發射、定目標,進行飛行監視直至實施攻擊。裝備道蒂塞馬SMCS綜合戰術數據武器系統和SAFS3FCS戰術火控系統,將聲吶和作戰指揮與控制系統結合在一起,用於指揮魚雷武器進行自衛攻擊。該系統採用分佈式數據處理和多功能彩色顯控臺,信息傳輸及通信採用雙冗餘度光纖網絡。

導航:導航系統裝備了美國生產的SINS MK2慣性導航系統和靜電陀螺監控器,以及導航計算機,為提高"三叉戟"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提供更加準確的潛艇定位精度。艇在水面航行時使用凱爾文休斯1007型雷達,I波段。採用由巴爾與斯特勞德公司研製的非穿透式潛望鏡,包括光電探測頭,非穿透殼體桅杆及其液壓升降裝置和遙控臺。

聲吶:採用了英國專門為本級艇研製的馬可尼/普萊茜2054型組合多頻艇體吶聲納陣,包括2043型用於搜索和魚雷射擊指揮的主/被動聲吶系統,被動共形舷側基陣,2082型偵察聲吶,馬可尼/費倫梯2046型拖曳線列陣聲吶和3臺數字式處理機。

通信:裝備ICS-3型衛星通信和極低頻通信系統,保證了潛艇和岸上指揮部的順利通信。電子對抗:2座SSDE MK10假目標發射裝置置。雷卡UAP3,被動偵聽系統。


摺疊


法國篇

法國是戰後唯一先發展彈道導彈核潛艇,後發展攻擊型核潛艇的國家。自 20世紀 60 年代初至今,已發展了 3 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其基本方針是一型導彈配上一型艇,目前只有 4 艘艇在役。法國於 1964—1980 年建造了 5 艘"可畏"級艇,現只有 1 艘"無敵"號在役 ;於 1980—1985 年建造了 1 艘"不屈"號核潛艇。法國從 1986 年開始建造"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目前 4 艘已全部服役,完成更新換代計劃。

"可畏"級

該級艇共建 5 艘,1971—1980 年陸續服役,現在役 1 艘。艇長 128.7 米,寬 10.6 米,水下排水量 8940 噸,水下航速 25 節。1 座 PAT 型壓水堆裝置,電力推進,單軸,20000 馬力。艇上載有 16 枚 M20 型戰略導彈,後改為 M4型戰略導彈,每枚帶 6 個分彈頭。1991 年首艇退役後,剩餘的 4 艘艇與 1985年服役的"不屈"號統稱為"不屈"級。

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18枚魚雷。"可畏"級最初兩艘上配置有M1潛射彈道導彈,這種導彈的射程僅有1000海里(2091公里),其改良型M2及後續的M20則在稍後配置於所有的可畏級潛艇上。M20擁有一枚具有120萬噸黃色炸藥威力的熱融合核子彈頭,射程約為1900海里(3974公里)。M20的擴大型M4潛射彈道導彈於1978年至79年間展開測試。M4導彈可攜帶6具15萬噸威力的多目標彈頭獨立重返大氣載具(MIRV),射程遠達6114公里。法國海軍在測試完成後,即將M4導彈部署於所有的可畏級潛艇上(可畏號除外)。聲納:DUU*2被動測距站和DUUV23該級艇的結構近似水滴型,長寬比為12:1。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畏"號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可畏"級核潛艇的控制艙

法國發展核潛艇比俄羅斯、美國、英國三國晚一些。先是研製"電曼"號常規導彈核潛艇,接著於1958年開始自行研製導彈核潛艇,1964年開始建造法國第一級核潛艇"可畏"級,首艇"可畏"號於1967年3月下水,1971年服役。接著4艘姊妹艦"可懼"號(Le Terrible S 610)、"雷霆"號(Le Foudroyant S610)、"不屈"號(L'Indomptable S613)、"霹靂"號(Le Tonnant S614)陸續動工,其中最後一艘於1974年下水。

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法國海軍第三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共建造4艘,分別為"凱旋"號、"魯莽"號、"警醒"號和"猛烈"號。

法國先發展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再發展核動力攻擊潛艇。法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潛艇是1971年服役的"可畏"號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法國發展了二代彈道導彈核動力潛艇和一代核動力攻擊潛艇。

法國一向把優先發展獨立的核威懾力量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方針。法國是唯一的先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後發展的國家,至1985年,共建造了6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由於它們的服役期很長,所以從1991年12月開始退役。為代替老舊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法國於1981年7月開始發展第三代凱旋(Le Triomphant)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凱旋"號於1989年10月,開工建造。1997年3 "凱旋"號服役。即著,1999年12月,"魯莽"號服役;2004年11月"警醒"號服役。

逐鹿大洋的英法彈道導彈核潛艇

航行中的"凱旋"級核潛艇

法國一向把優先發展獨立的核威懾力量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方針。法國前總統密特朗在1991年說:"我們在2000年的方針仍將以戰略核威懾為中心,這就必須保留我們的戰略威懾力量。"在1963~1990年間,法國政府用於研製和購買戰略核武器的費用達3125.6億法郎, 佔全軍武器裝備總費用的29.2%,而用於發展潛基戰略核兵力的費用達527億法郎,佔戰略 核武器總投資的48.8%。

法國是唯一的先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後發展攻擊型核潛艇的國家,自60年代開始至 1985年,共建造了6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由於服役期很長,從1991年12月開始退役。目前,只有4艘在役。為了保證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後續力量,替換陸續退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於80年代初始發展第三代"凱旋"(Le Triomphant)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該級艇艇體為細長水滴型,長寬比為11,外形具有光順的流線形表面。艇中部導彈發 射筒段為平行中體。指揮台圍殼居中靠近首部,圍殼前部置有圍殼舵。艇尾水平舵端部設置 了固定板,使其操縱面佈置形式呈H狀,以提高效率,降低噪聲。艇殼材料採用HLES-100高強度鋼,艇的下潛深度可達500m。

該級艇採用單殼艇結構,耐壓殼內佈置有魚雷艙、指揮艙、導彈艙、反應堆艙、主機艙、尾艙等6個艙室。首艙設5層甲板室。尾部採用泵噴射推進器,導管內外還敷有消聲材料,降低噪聲,提高推進效率。

該級艇採用一臺K15一體化自然循環壓水堆裝置。該型堆是應用於法國"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反應堆,其設計思想與"寶石"(Rubis)級攻擊型核潛艇用CAS-48一體化自然循環壓水堆相同。艇在中低速航行時可不用主循環泵,去掉一個噪聲源。由於自然循環能力高達49%,因此增強了反應堆和一回路系統的固有安全可靠性。

K15反應堆熱功率150MW,可提供軸功率30.50MW(41500hp)。採用2臺蒸汽輪機,單軸,一臺電動機,採用電力推進,省去了減速齒輪箱,採用泵噴射推進器,這樣可降低噪聲。同時採取了其他許多降噪措施,如二回路設備採用浮筏減振機座,對管內液體、氣體流動及電纜連接採取降噪措施等。

該級艇設置16具彈道導彈發射筒,設計裝備M-5導彈,採用TN75核彈頭。該型導彈為三級固體燃料導彈,射程11000km,圓概率偏差300m。每枚導彈可攜帶6個威力為150kt TNT當量的分導式熱核彈頭。M-5導彈從1988年起開始研製,1993年起加大經費投入,預計2010年左右可以裝備"凱旋"級第3、4艘潛艇。目前,第1、2艘艇先裝備M-4導彈的改進型M-45導彈,以後再改裝M-5導彈。M-45/TN71導彈也是三級固體燃料導彈,射程7000km,每枚導彈可攜帶6個威力為150kt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該級艇首部設置4具533mm魚雷發射管,可攜帶L5-3型兩用主/被動聲自導魚雷,在35kn航速時,可航行14km,攻擊航速可達53kn,潛深555m;SM39"飛魚"反艦導彈,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射程50km。魚雷和反艦導彈可混合裝載18枚。

該級艇裝備了法國自行研製的SGN-3型全球慣性導航系統,裝有高性能的慣性中心,可提供精確的潛艇位置,以提高發射M45導彈的命中精度。艇上還裝有天文導航、衛星導航等設備。該級艇裝備了DRUA-33型I波段"卡里普索"水面導航和搜索雷達。

該級艇裝備了DMUX-80型多功能主/被動首部和舷側陣聲吶,DUUX-5型被動低頻測距和偵察聲吶,DSUV-61型被動甚低頻拖曳線列陣聲吶,探測距離可達50~100n mile。

艇上配有綜合通信系統,包括衛星通信、甚低頻通信及浮標天線,極低頻通信設備等。還裝有ARUR13/DR-3000U型電子戰偵察措施。

該級艇裝有SAD戰略數據系統,用於控制16枚彈道導彈的數據傳輸處理和作戰指令發佈等作戰控制功能。採用SAT戰術數據系統和DLA-4A武器控制系統,用作控制"飛魚"反艦導彈和魚雷武器的火控系統。

該級艇是法國部署戰略核武器的唯一支柱,自稱在40年內先進有效,具有如下技術特點:

(1)攻擊力強

該級艇裝備遠射程、高精度、威力大的彈道導彈,具有6個分導式多彈頭,可同時攻擊多目標,打擊範圍及攻擊能力比"威嚴"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增大一倍以上。換裝M-5導彈後可攻擊世界任何地方。

(2)隱身性好

該級艇採用了許多先進的降噪措施,包括採用K15一體化壓水堆裝置,在中低速工況航行時不用主循環泵,採用浮筏減振,電力推進,不用減速齒輪,採用氣幕降噪,泵噴射推進器,艇體外形光順,減少流水孔,裝設消聲瓦。據稱比美國"俄亥俄"級核潛艇輻射噪聲還低許多,也低於海洋環境噪聲。採用新型合金鋼做艇殼材料,使下潛深度達500血,採用消磁、減小紅外特性等措施,提高了隱蔽性和生命力。

(3)裝備高性能反應堆

該級艇採用K15一體化自然循環壓水堆裝置;是法國"夏爾·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用反應堆,也是法國"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採用的CAS48一體化壓水堆的放大型。該型堆功率大、體積小、重量輕,堆芯壽命長達25年,艇在整個服役期內可以不換料,噪聲低,可靠性好。

(4)自動化程度高

該級艇的排水量比"不屈"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大60.7%,但艇員卻由130人減至111人,減少14.6%。艇員的排水量負荷達到129.1噸從。由於廣泛採用了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所以提高了艇的自動控制水平。

(5)安全可靠性好

一體化壓水堆裝置,自然循環能力高,可避免發生反應堆失水事故。艇的排水量增大,有足夠的空間裝備新型電力推進設備、應急柴電動力裝置、通氣管和逃生筒,以及許多新型電子設備,保證艇的安全航行,提高艇的安全可靠性。

2009年2月3日英國"前衛"號彈道導彈核潛艇與法國的"凱旋"號核潛艇在大西洋相撞事件。當時兩艘潛艇均在水下航行,而且艇上帶著核導彈。碰撞發生時,潛艇上共有約250名乘員。 英國《太陽報》網站2月16日報道說,相撞導致"前衛"號需要由船拖回蘇格蘭的基地,船體上可見凹陷和擦痕。"凱旋"號也駛回佈雷斯特港海軍基地,聲吶外殼嚴重受損。 英法兩國核潛艇逐鹿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掀起了北約內部和五常之間的核軍備競賽,隨著冷戰的結束,兩國核潛艇主要打擊對象由前蘇聯變成俄羅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