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現代化發展道路


新中國的發展成就,是現代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毛澤東主席在1956年首次提出:到2001年,我們應當對人類做出較大貢獻。本文將用更多的數據進行國際比較,把中國放在當代人類發展的視野來討論。作為一名中國學者,見證並且總結中國發展的奇蹟及動因,是我們這代人必須承擔的學術使命。

從“一盤散沙”到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的世界政治大國

從政治的角度看,新中國完成了從“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到國家的高度統一、各民族的空前團結、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同時具有強大的國家能力的世界政治大國。

新中國70年:現代化發展道路

開國大典:油畫(董希文,1953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這一天,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新中國的歷史,與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甲午戰爭失敗之後的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華民族擺脫了100多年以來受帝國主義侵略、欺負、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局面,維護了國家安全、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從此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侵略中國的領土。

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首先必須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即必須形成一箇中央政府,它有極強的社會整合能力,能夠有效地動員和利用全社會資源,在極低的起點,儘快推動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一個國家如何能夠具備強大的國家能力,特別是落後國家如何發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這是二戰後紛紛獨立的後進國家共同面臨的突出問題。

在中國,只有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根本解決中國內部長期分裂、相互爭鬥的局面,從而實現國家長期的政治穩定、高度統一、各民族一體多元的空前團結。我這裡特別強調的是一體多元,特別是進入現代國家,這個“一體”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多元”就是由56個民族組成,並且採用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新中國的工業現代化的啟動,不能不提的就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這是我國在贏得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與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進行的一場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的全面較量。在當時,中央下這樣大的決心是十分艱難的,也是偉大的。毛澤東不僅考慮當時中華民族的處境,同時謀劃著中華民族的長遠與未來。當時有人提出美國人手裡有原子彈,毛澤東說“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當然,在這一場戰爭中,中國和朝鮮在與美國的較量中都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但是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新中國的發展和壯大奠定了和平的基礎,捍衛了我國的獨立安全,樹立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了長期的和平紅利。1972年中美關係緩和,1979年和美國正式建交,我國基本上獲得了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對越自衛反擊戰之後40年沒有再發生戰爭。正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和平環境,我們才能夠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直到今天。一個國家從“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到高度統一、各民族空前團結,這不是所有後發國家都能實現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做到了。

新中國70年:現代化發展道路

1901 年,清政府在北京與11 國簽訂《辛丑條約》

回望1901年的《辛丑條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極其悲慘的境地。再看今天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政治大國。從這個意義看,中華民族復興的含義,就是在整個民族多次捱打之後,進行了一次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一次建設(社會主義建設)和一次改革(改革開放),成為世界大國。這幾個歷史發展階段是緊密銜接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在之前發展基礎上的飛躍。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席位,為後來我們打開對外開放的窗口創立了戰略機遇期。由此,中國逐漸進入世界舞臺中心,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特別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從世界的“饑荒之國”到世界第一大農業生產國

70年前,美國時任國務卿艾奇遜在白皮書中預言,中國共產黨解決不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所以無法治理國家,只有靠美國人的麵包才有出路。毛澤東在《唯心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批駁了這種歷史唯心論。毛澤東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1]

從1949年的數據,我們就能理解當時中國農業的困難狀況。當年中國的糧食和棉花產量分別比歷史最高產量下降了24.5%和76%,全國平均每畝糧食單產僅為71公斤,人均佔有糧食209公斤,農業總產出比歷史最高峰下降了20%,為歷史最低點。中國需要解決佔全球20%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生產就成為現代化起步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毛澤東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一定會地動山搖。

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60年代之前,中國已經成為糧食淨出口國,到60年代以後才變成淨進口國,這和“大躍進”失敗有一定關係。70年代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糧食淨出口佔國內糧食生產的比重趨於下降,從農村起步的經濟改革使最窮的人優先受益,極大地發揮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目前,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種,居第二位的有2種,第三位的有4種。[2]

中國從1949年的起點發展至今,基本依靠自給自足解決了養活自己的問題,這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的糧食單產在1961年低於世界水平,而後一路上升,現在已大大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客觀地說,中國很大一部分土地的質量並不好,有大量超過25度斜坡甚至更陡的土地開墾為耕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來一步步提高糧食單產。中國的耕地面積在1949-1957年是持續擴大的,在1957年達到高峰,而後就開始下降。從那時起,中國農業產量的提高從兩條腿走路即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單產,變成了依靠提高單產一條腿,解決我們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的吃飯問題。

我國在全世界穀物耕地面積的佔比在10%~20%,但是我們的穀物產出大體都在20%以上,[3] 我們有效地利用稀缺的耕地資源,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質疑“2030年中國能否養活自己”。我當時寫了文章批駁他,告訴他缺少歷史知識,他所預測的2030年中國糧食產量相當於中國1973年的產量。在中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有艾奇遜預言的破產,也有我親眼見證的布朗預言的破產。

我們從農業增加值的角度來比較中國、美國和OECD三個經濟體(當然美國也屬於OECD)。中國從1997年農業增加值佔世界的20%,到2015年達到24%。OECD國家從31.9%下降至大體和我們差不多,但是OECD耕地面積的比例遠超過中國,我們是在不利的農業資源條件下取得的農業發展,我們也大大超過美國。[4]

從四類國家人均穀物的產量可以看到,OECD國家不僅耕地面積大,而且單產和農業現代化程度也比較高,始終保持比較高的人均穀物產量;而中國基本處於世界平均水平。通過具體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的人均穀物產量遠高於比我們農業資源更發達的南方國家。很多比我們農業資源條件好得多的國家,比如南非,穀物的單產是很低的。在中國,解決好吃飯問題是一個巨大挑戰,70年來我們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當然,我國農業在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進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落伍國到世界第一工業生產大國

發展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必須有一定的資本。從1861年洋務運動到1949年的88年間,中國工業積累的全部固定資產只有100多億元(1952年價格),當時我們有超過5.4億人口。中國的基本國情不僅是人口多、耕地少,最重要的是底子薄,“一窮二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5]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均固定資產只有20多元,工業淨產值只有45億元,人均工業淨產值只有8元,佔國民收入的12.6%,這就是舊中國留下的極其微薄的工業基礎。新中國搞工業化,必須解決建設資金從哪裡來的問題。中國不像西方國家靠殖民主義、侵略和掠奪,而是靠自己進行工業化的原始積累。

1949年,毛澤東提了一個“一九開”的說法,把工業的現代化部門、交通運輸的現代部門、金融的現代部門、服務業的現代部門加在一起。他在七屆二中全會講到“中國已經有大約10%左右的現代性的工業經濟,這是進步的。”“中國還有大約90%左右的分散的、個體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這是落後的,這是和古代沒有多大區別的。”[6],這就是當時的基本國情。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上提出中國工業化的構想: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與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交通、貿易和金融等事業。[7] 到1956年黨的八大,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都提出這樣一個構想:為了把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我們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8]

今天,我們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的工業體系。[9]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提供的資料,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目前在22個大類中,我國製造業佔世界的比重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位,在15個大類中名列前三位,2017年中國有172類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0] 到2018年,我國手機產量達到18億部,佔世界總量的90%,計算機生產量達到3億臺,佔世界總量的90%。包括美國人用的計算機、手機,很大部分也是在中國生產的。彩電生產量達到2億臺,佔世界生產總量的70%。類似的例子太多了。今天中國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佔世界總量比重和在世界上的位次都在不斷提高。2015年,中國鐵礦石產量佔世界比重為41.6%,煤炭產量佔世界比重為47.7%,粗鋼產量佔世界比重為49.5%,只有原油的資源條件較差,佔世界比重為4.9%。從本世紀以來,中國的工業化開始向綠色化轉型,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高,從2000年9.5%上升至2018年的22.1%,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力發電)佔世界總量比重從2000年的1.46%上升至2015年的17.26%,居世界首位。中國需要的不只是工業化,更需要綠色工業化,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巨大挑戰,對我們更是巨大機遇。

按照2010年美元價格計算工業增加值,1997年中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生產國,到2011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一,2017年中國佔世界工業產出的比重為20.8%,2016年相當於美國的1.27倍。[11]

製造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佔世界總量比重,2000年之前只有5%和6%,2017年已經分別達到24.5%和20.8%(見圖4),[12] 還沒有達到美國在二戰後的最高點,但是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佔比已經超過了美國當年的比重。

中國在2000-2013年期間,製造業增加值保持了16.7%的增速,而美國只有2.0%的增速。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相當於美國的趕超係數,從25.0%上升至143.2%。製造業的快速增長,使中國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工業大國,進而成為新型工業化大國。2017年,我國高科技產品出口佔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達到23.8%,也明顯高於經合組織(OECD)的平均比重(13.9%),[13] 顯示了中國在全球高技術產品市場不斷增強的國際競爭力。

從基礎設施落後國到世界現代化基礎設施大國

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就是基礎設施現代化。1949年,全國僅有5萬公里破破爛爛的公路,沒有什麼柏油馬路,而二次大戰時的德國、意大利、美國已經有了高速公路;我國鐵路里程為2.18萬公里,還不及印度的一半;只有十幾架小型飛機,這就是中國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歷史起點。[14]

截至2018年年末,我國已基本完成了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建設。這是國家中長期高速鐵路網規劃到2025年的目標,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已提前實現了這些目標。2018年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到了近3萬公里,連接80%以上的大城市,基本連接省會城市和其他50萬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高鐵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佔世界總里程的66.3%。這一指標可能是鐵路或高速鐵路的歷史最高紀錄,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鐵路網。

中國的公路網2018年已經達到了486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公路達14.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15] 2017年佔世界總里程(36.5萬公里)的35.6%。高速公路的發展,也大大地促進了我國區域一體化進程。1991年我去美國學習,剛下飛機看到紐約肯尼迪機場,讓我感覺很震撼,當時北京機場只有T1航站樓。而當時中國的高速公路只有500公里,今天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超過了美國。衡量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程度要看它的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中國正在構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最先進、最高效(例如海關通過時間)的交通基礎設施。[16]

建設長江大橋是當時的一件大事。1956年毛澤東寫下這樣的詩篇,“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是“一五”計劃156個蘇聯重點援助項目之一,在武漢建一座由蘇聯設計、施工和監理的長江大橋;1968年我們才有了自己設計和施工的南京長江大橋。今天我們的長江上有多少座橋?根據最新的統計,已建和在建的超過200座,還沒有包括江底隧道等。中國南北之間的“天塹變通途”,我們今天已經實現了。

我國目前有多少座公路橋樑?1963年是8.3萬座,1978年是12.82萬座, 2018年達到83.25萬座,中國修建的橋樑達到全世界當年修建橋的60%甚至70%,“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才能富起來,富起來才可以修更多的路。我們現在又通過“一帶一路”讓更多國家的人民也像中國人民那樣富裕起來。

中國是一個地理不平的國度,地理不平又造成經濟發展水平不平。960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只有通過基礎設施現代化,通過修路修橋實現全國和各地區互聯互通,才能重塑中國經濟地理。1994年我去貴州,當地最大的問題是“地無三尺平”,除了貴陽到黃果樹100多公里的快速公路,既沒有公路橋也沒有高速公路。但是今天通過基礎設施現代化,貴州已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後來居上。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裡程6453公里,高鐵營業里程1127公里。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告訴國人,也可以告訴世界,這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中國是大陸之國,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海洋大國、海運強國。中國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已經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其中8個港口進入世界前20強,上海港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洋山港四期7個集裝箱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4000萬標箱,這是美國全國之總和。2016年開始使用已經超過了3700萬箱,還將進一步擴大。第四期是全自動化的無人智能碼頭,而且還在美國的長灘港口建了一個小規模的智能碼頭。美國人做不到的我們可以做到。

我們用國際上更專業的指標“班輪運輸相關指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洋大國、海運大國。這個指數包含船舶數量、船舶集裝箱承載能力、最大船舶規模、服務量、在一國港口部署集裝箱船舶的公司數量,共5個指標。計算時取最領先的國家定義為100%,也就是中國2004年的數據,到2018年已經達到了187.8%。同期美國僅提高了13.4個百分點,目前該指數仍滯後於中國2004年的情況。這表明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海洋大國,通過“一帶”更通過“一路”輻射到全世界七大洲所有的港口,因為海運承擔了全國90%以上外貿貨物運輸量,也佔了世界主要港口貨物吞吐總量的1/3以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有能力、有意願打造世界最大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提供巨大的公共產品,促進各大洲、各國、各地區的互聯互通。

在航空運輸方面,1975年中國乘坐飛機的只有100萬人次,2017年已經達到了5.5億人次,2018年超過了6億人次。我國民航客運量相對於世界的比重,從0.23%提高到13.85%,不過相比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中國今後發展民航事業的空間相當之大,作為地級市擁有了機場以後,物流業發展會非常之快。

我國的通信基礎設施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建國初期,我國通信設備、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十分落後,而目前電信業已建成包括光纖、數字微波、衛星、程控交換、移動通信、數據通信等覆蓋全國、通達世界的公用電信網,電話網絡規模躍升世界第一,電話、互聯網用戶數躍居全球之首。目前,我國是世界最大規模的信息化社會,是世界最大ICT技術的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01年時,我們還在思考中國如何應對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但是今天我們已經成為數字大國。

新中國70年:現代化發展道路

2017 年,中國政府在北京舉辦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最大經濟體”之一

我們以1952年為基期,按照不變價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指數進行縱向比較。2018年,我國GDP是1952年的173.5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是1952年的9.46倍;第二產業增加值是1952年的860倍;工業增加值是1952年的972倍;第三產業是1952年的204.3倍;人均GDP是1952年的70.92倍。

1952-2018年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是8.1%。其中,1952-1978年期間為6.1%。1978年至2018年,GDP年均增速9.4%。以人均GDP來看,1952-2018年的年均增速達到了6.7%,其中1952-1978年期間為4.0%。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統計,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年均增速超過3%,就可稱之為高增長類型。改革開放之後至今,我國人均GDP增長率更是高達8.4%。[17]

這些數據都表明,我國的經濟現代化取得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它最大的受益者是從1949年5.4億人口變成了今天的14億人口,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發達國家經過了200多年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才發展到今天的水平,OECD國家人口總和是13億人,比我國少了1億人。我國後來者居上,為二戰之後的發展中國家開闢了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

再看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一是匯率法,按照2010年不變價格的美元來計算,中國GDP佔世界總量的比重,從1960年1.13%提升至2017年的12.69%。[18] 二是購買力平價,[19] 按照2011年國際元計算,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從1990年的3.66%提高到2017年的18.21%,[20] 儘管我國當前的經濟增長率有所減緩,但這一比重大體是每年增加0.5個百分點左右。這兩種計算結果也都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成為提供世界經濟增長最大動力的國家。

從“文盲充斥”“人才匱乏”大國到世界人力資源大國

中國現代化最有意義的還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就是要不斷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使得所有人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1949年中國的文盲率高達80%,1912年到1948年,中國累計大學畢業生只有21萬人,[21] 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0年,[22] 大大低於美國8.38年的水平;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累計18.5萬人,只佔全國5.4億人的0.034%。文盲充斥、人才匱乏,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一窮二白”的“白”,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23]

今天,中國成人識字率已經超過了96%,15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0.23年,是1949年10.23倍。2017年,中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生在校生達到了2754萬人,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了3700萬人。這也是中國現代化的人力資本的基礎。我們估計,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現在已經超過了1.8億人,我國平均每年進入大學的學生人數約700多萬,再加上各類在校生或者非在校的高等教育類型,人數將超過1000萬。這樣到2020年,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基本上可以達到兩億人。如果有了兩億大專以上人口,那麼無論是經濟生產力,還是文化生產力、生態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包括國防生產力都將有質的提升。

從“東亞病夫”到“健康中國”

看人口的健康程度,最重要的指標是人口預期壽命。1949年之前,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35歲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期望壽命(1950年為49歲),更不要說像美國(68歲)、日本(61歲)等國;1950年中國嬰兒死亡率為200‰,高於欠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175‰);建國初期,全國吸毒者達2000萬人左右,佔全國總人口的3.7%。新中國成立後幾年內,就全部解決了禁毒問題,這就是我們國家治理的有效性。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不斷地發動衛生革命,尤其是第一次衛生革命,在國家還很窮的時期就有效地控制了傳染病。當時毛澤東為江西消滅血吸蟲病而欣然寫作了一首七律詩《送瘟神》。世界銀行《1984年世界發展報告》,將中國列為極低收入或者低收入國家,但198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66.8歲,高於中等收入國家水平(61.0歲),這本身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奠定了人力資本基礎。

到2017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6.7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72.2歲),嬰兒死亡率降至6.8‰,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2.9‰),已接近美國水平(5.7‰)。中國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2016年召開了全國衛生健康大會,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我國首次提出全方位、全週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顯著改善健康公平,明確提出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其中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0歲,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顯著提高。

從世界最大貧窮人口之國到世界最大“全面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什麼概念?簡要地說,就是上中等收入水平社會。我們通過這些數據可以明顯地看出來,無論是人均收入還是人均GDP,還是城鄉恩格爾係數,以及人類發展指數,70年滄桑鉅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是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44元,到2018年城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251元與14617元,相當於1949年的393倍與332倍。[24]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按匯率法計算,2016年人均GDP約為8123美元,居世界(230個國家或地區)第91位,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比例的79.7%。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上中等收入國家。根據OECD年度報告,一個出生於貧困家庭的人,需要經過四至五代(約150年)才能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在中國,僅需要一至兩代人就能達到中等收入水平,而且人口規模達到14億,佔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總人口(25.76億人)比重的53.8%。

建國初,我們估計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在70%以上,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在80%以上,屬於極端貧困類型。到2018年,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下降至27.7%,屬於富足階段;農村居民已降至30.1%以下,[25] 即將進入富足階段。2017年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為36.9平方米和46.7平方米。

我國人類發展指數(HDI)從0.225(1950年)的極低水平,提高到1980年的0.456,2017年提高至0.752,進入世界高人類發展組,成為過去40年世界各國中提高幅度最快的國家,1990-2017年平均增長率為1.51%,相當於世界平均增速(為0.73%)的兩倍。

再來觀察中國和世界減少絕對貧困標準的情況。基於世界銀行數據庫國際貧困線標準(每人每日支出不足1.90美元),1981年中國有8.8億絕對貧困人口,到2013年已經下降至2500萬人;而世界上其他國家1981年為10.19億人,2013年降至7.66億人,減少了3.6億人。中國減貧對世界貢獻率達到了75.5%,這說明中國的成功就是世界的成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脫貧方面作出了莊嚴政治承諾。可以這樣講,沒有一個發達國家、也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敢於作出這樣的政治承諾。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全體人口、包括絕對貧困人口徹底脫貧的小康社會。中國作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即將告別人類歷史中上百年、上千年延續的絕對貧困,這個意義遠遠超過了中國自身發展的意義。

從科學技術“空白之國”到世界“創新大國”

建國初期,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科技人員不足5萬人,相當於就業總人數的0.028%,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足500人。[26] 1956年,國家制定了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1956-1967),提出要“重點發展、迎頭趕上”,迅速壯大我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亟需的部門在12年內接近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27] 之後又編制過多次科技發展長遠規劃。

40多年過去了。我們看中國從事研發的人員摺合全時人數,2018年已經達到418萬人年,相當於美國總數(2014年為135萬人年)的3.1倍。我國人口占世界比重已降至19%以下,而2015年我國研發人員數量佔世界的比重已經達到44.4%。大量的科技人員是我國最寶貴的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

1984年,我國制定了《專利法》。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1985年,我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佔世界總量比重僅為0.9%,到2017年已經上升至57.6%,相當於美國總數的4.24倍,相當於日本總數的4.79倍,相當於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1.49倍。

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知識生產國。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公佈的數據,在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方面,我國是第一大國。[28] 在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各類知識產權申請量方面,也位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商標。更關鍵的是高質量的、國際化的數據即專利合作協定(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2000年至2017年,中國這一指標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8.4%。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 WIPO IP Facts and Figures 2018》,2017年中國PCT達到48900件,超過日本(48206件),躍居世界第二位,排在美國(56680件)之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弗朗西斯·高銳說,中國已經從技術使用者轉變為技術生產者。世界技術創新的中心正在從歐美向中日韓等東亞國家轉移。

從世界最大的傳統農村社會到世界最大的現代城市社會

中國從一個世界最大的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世界最大的現代城市社會。1949年,全國僅有城市132個,城市市區人口3949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7.3%。100萬人口以上城市僅有10個。[29] 1978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人口國家。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的城鎮人口已達到8.3億人,相當於美國城鎮人口數的3.1倍,相當於歐盟城鎮人口數的2.1倍,相當於印度城鎮人口數的1.84倍(2017年)。[30]中國的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人口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包括兩億多農民工變成市民,使得他們享受到的現代化因素和公共服務因素越來越多。

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2016年,用水普及率為98.4%,燃氣普及率為95.8%,城市汙水處理率93.44%,這些指標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現在我國的問題主要還是在農村。[31] 目前中國正在加速城市化戰略格局,將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三大城市群逐步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

從農村社會到城鎮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1992年我國農村人口達到最高峰後,開始持續下降,城鄉人口比例原來是二八開,現在已經達到並超過了四六開。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城鎮化道路。

1952年,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為2486萬人,僅佔全國總就業人員的12.0%;2017年全國城鎮就業人數達到42462萬人,相當於1952年的17.1倍,相當於1978年的4.46倍,年平均增長率為3.91%,佔全國總就業人員比重的54.7%。我國城鎮規模顯著擴大,人口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城市數從1978年末的193個增加至2017年末的667個,其中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數從1個提高至16個,300萬-500萬人口城市數從3個提高至25個,50萬-300萬人口城市數從60個提高至271個,50萬以下人口城市數從129個提高至349個。城鎮化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動力,也是最大的潛力,還有兩億左右的非戶籍人口需要成為城鎮戶籍人口。

從封閉社會到全面開放社會

195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11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為0.9%,只相當於美國的5.5%,相當於德國(西德)的23.4%。1978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為211億美元,佔世界貿易總額的0.8%,相當於美國的6.4%、德國的8%。[32] 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進口12.46萬億元,我國連續8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我國也將變成世界最大進口國,為世界提供更大的市場。1982年到2017年中國的貿易增長率,無論出口和進口都達到14.2%。同期美國出口增長率是5.9%,進口達到6.7%。如何通過進一步對外開放實現出口和進口相對平衡,是下一步的目標。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世界投資國,2017年末,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48萬億美元,境外企業資產總額超過5萬億美元。尤其是開展“一帶一路”建設,直接促進了對外投資快速增長,對外承包工程規模迅速擴大,累計簽訂合同額近2萬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4萬億美元。[33] 這是中國最開放的時代,是中國走進世界舞臺中心的時代,更是中國對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最大的時代。

從封閉落後的文化之國到開放、先進的中華文化軟實力大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已經進入到大發展、大開放、大繁榮的時代。2012年,全國出版圖書高達37萬種,一年的出版量就大大超過了古代到辛亥革命2000年出版量的總和(20萬種)。[34] 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7年的4.29%,進入了世界文化產業大國前列。我國公共文化事業迅猛發展,到2017年末,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覆蓋城鄉14億人口和3億多戶家庭,[35] 廣大人民群眾以極低的成本享受各種文化服務和個性消費,進入了歷史上中國文化建設的最好時期。在國內,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既發揚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也要創作反映時代特徵、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成果。在國際上,堅持“對外開放、以我為主”,積極吸收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有益成果,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從“一大二弱”之國到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

古代中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之一。到了近代,中國淪為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落伍者,落後必然捱打。直到新中國成立,現代中國開始崛起,成長為世界政治大國、經濟大國。誠如鄧小平所言: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大大提高的,才使我們這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在世界上站起來,而且站住了。[36]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建設飛躍發展,中國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鉅變。到2000年,有兩個指標居世界第一位;到2010年,有7項指標居世界第一;到2017年,共有11項指標居世界第一,有5項居世界第二,有1項居世界第三。這反映了中國進入21世紀走向世界舞臺,到2017年,已經進入世界舞臺中心。

百年來中國的歷史,就是從被捱打、被歧視的世界弱國,[37] 建成世界社會主義大國,進而躍居世界綜合國力前列的過程。在近代以來世界性的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曾是落伍者,但是後來居上,僅用了70年的時間,就趕上和超過了發達國家200多年達到的工業化、現代化、城鎮化和信息化成就,從“一大二弱”之國到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當然,這個現代化過程還遠未結束,按照中央制定的宏偉藍圖,我們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現代化發展之路,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貧窮、經濟最落後的欠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發展轉型之路;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繼續探索和實踐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創新之路;是由十幾億人民,56個民族,以及港澳臺地區,海外僑胞共同推動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是中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和平發展之路。中國的和平發展打破了“國強必霸”的大國崛起傳統模式。[38] 其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在人類歷史上都是罕見的。[39]

* 胡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509-1516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從新中國建立至60年代之前,中國是糧食淨出口國。60年代以後,糧食有進有出,進大於出。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淨進口糧食佔國內糧食生產的比重呈減少趨勢,1978-1984年為32%,1985-1990年為12%,1991-1995年為04%。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是中國解決糧食供需問題的基本方針,在正常情況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淨進口量不超過國內消費量的5%。參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糧食問題》,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934.htm。

[3]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ER.H2O.INTR.K3?locations=CN-1W

[4] 農業增加值係為美元現價。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AGR.TOTL.CD?end=2013&locations=CN-US&start=1990

[5]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頁。

[6]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頁。

[7]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

[8]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1956年9月27日),《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頁。

[9]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21_402588674.htm。

[10] “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2018年12月19日。

[11] 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TOTL.KD?end=2017&locations=CN-US-1W&start=1990

[12] 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V.IND.MANF.CD?end=2015&locations=CN-US-1W&start=2010

[13]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TX.VAL.TECH.MF.ZS?end=2017&locations=CN-US-1W-OE&start=1990。

[14] 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23_402589513.htm.

[15] CIA,The World Factbook 2019,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fields/385rank.html。

[16] 國家統計局編:《改革開放40年》,304頁,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年。

[17] 計算數據來源:Angus Maddison,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end=2017&locations=1W&start=1978。

[18]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KD?end=2013&locations=CN-US-JP&start=1990

[19] PPP GDP是指用購買力平價匯率轉換為按國際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對於GDP 而言,國際元的購買力與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相當。世界銀行WDI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16&start=2001

[20]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

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13&locations=CN-US-JP&start=1990

[21] 參見國家統計局編:《新中國五十年:1949-1999》,9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

[22] 參見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118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3]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頁。

[24] 參見《經濟日報》,2011年10月4日。

[25] 參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9》,54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26] 參見武衡、楊凌主編:《當代中國的科學技術》,4頁,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

[27]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73頁。

[28] 2017年中國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數佔世界總數比重上升至43.6%,相當於美國的2.27倍。數據來源: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WIPO IP Facts and Figures 2018。

[29] 國家統計局編:《新中國城市五十年》,第53-54頁,新華出版社,1999年。

[30]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數據庫: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SP.URB.TOTL?locations= US-EU-IN

[31] 國家統計局編:《改革開放40年》,第217-222、325頁,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年。

[32] 數據來源: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t20090929_402591155.htm

[33] 國家統計局編:《改革開放40年》,第53-56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34] 參見張賀:《每年出書37萬種,意味著什麼》,載《人民日報》,2013年4月22日。

[35] 國家統計局編:《改革開放40年》,第241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36]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299頁。

[37] 毛澤東曾指出,過去說中國是“老大帝國”,“東亞病夫”,經濟落後,文化也落後,又不講衛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腳,男人留辮子,還有太監,中國的月亮也不那麼那麼很好,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清爽一點,總而言之,壞事不少。但是,經過這六年(指1949-1956年)的改革,我們把中國的面貌改變了。我們的成績是誰也否認不了的。參見《毛澤東文集》,1版,第7卷,8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8] 建立殖民體系、爭奪勢力範圍、對外武力擴張,是近代歷史上一些大國崛起的老路。參見

http://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04.htm。

[39] 參見《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11年7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