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资治通鉴学习品读1 为什么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时间因素1: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从黄帝开始?

1. 在司马光著书之前纪传体史书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编年体有《春秋》,如果从黄帝开始则史料重复,这与统一史学资料的初衷不符;

2.上古史料难以论证与搜寻,造成梳理困难,史事难以服众;

3.时间精力不允许。编撰历史书籍是需要十分严谨的,需要对每个历史事件进行细致的考证和恰当的表述,不同于平常写文章,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点作者司马光很清楚。在编制《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已经四十七八岁,时间是司马光必须要考虑的。从结果来看:资治通鉴从1066年开始奉命编著到1084年成书,1086年逝世来看,没有从黄帝开始是对的。

资治通鉴没有从黄帝开始并不代表司马光不想写远古历史,从资治通鉴的姊妹篇《稽古录》来看,司马光还是很想编著从远古到作者年代的史籍的。

时间因素2:资治通鉴为什么从《春秋》后续写?

1.体例选择,史记等一类史籍属于纪传体,资治通鉴和春秋都是编年体。不同体例的史籍之间相对难以衔接,因此司马光选择与《春秋》相衔接;

2.连续性选择。史料重叠或者断层都是不合适的,所以司马光最好的选择只能从《春秋》后续写。

政治因素:资治通鉴为什么开篇从三家分晋开始。

1.续于《春秋》,儒学继承,寻求共鸣和支持;

2.三家分晋之前虽然也有朝代更迭,但是没有哪位君王是承认自封诸侯的地位的,因此三家分晋是礼制被破坏的开始,极具政治影响力。

3.借事抒情喻理,反对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伊始便遭到司马光的极力反对,但是当时的皇帝并未采纳司马光的意见,其原因除当时形势所需外,王安石的政见论据更胜一筹。处于下风的司马光需要借助于资治通鉴来颠覆当时皇帝的变法观念,树立正统礼制、忠君思想。三家分晋极具代表性,一句“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便引出了大篇幅司马光有理有据有节的思想和政见,这些论据和总结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极具攻心效力的,起到了开篇抓心的效果,使当时的皇帝很快转变态度,由司马光主持彻底废除了变法新政,资治通鉴也成为了名扬天下的帝王教科书。

国学资治通鉴学习品读1 为什么起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学习者陈金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