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感覺自己最倒黴?不妨換這種心態試試

為何總感覺自己最倒黴?不妨換這種心態試試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好倒黴呀!為什麼幸運的總是別人?”

是不是有那麼不經意的一刻,你也會認為生活怎麼就對自己那麼不公平?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有一些不如人的感慨,這是人生常態,要不然,生活的抱怨也不會如此之多,可問題是為什麼大家總感覺自己那麼倒黴呢?

英國心理學家泰勒曾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他讓兩名男生A和B面對面地進行一段對話,然後安排6個人分別坐在A和B的周圍,A1和A2分別坐在A的左右後方,他們可以看到A的背面以及B的正臉;B1和B2也分別坐在B的左右後方,他們可以看到B的背面以及A的正臉;C和D分別坐在兩名對話者的兩側。

在6輪對話結束之後,泰勒要這些觀察者說出,在對話過程中誰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雖然這6名觀察者看到的是同一場對話,但答案卻不相同。

觀察者B1和B2認為A更有影響力,而觀察者A1和A2認為B更有影響力,至於觀察者C和D,則認為兩人的影響力差不多。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在每一個人眼中,他們看得最清楚的人最有影響力,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你關注到什麼,什麼就是最重要的。

泰勒的實驗驗證了心理學上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我們注意到的信息往往成為我們最重要的信息。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只會盯著自己的遭遇,而不會去關注別人的不幸,這樣,我們自然就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那個最倒黴的人了。

面對這種心理,心理學專家提醒我們,人們不應該總把眼睛盯住自己的痛苦和不幸,要多看看別人的遭遇,同時要保持樂觀的心態。

為何總感覺自己最倒黴?不妨換這種心態試試

有這樣一個家長與孩子互動遊戲,叫“凡事往好處想”,很值得借鑑: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發現口袋的10元不見了,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見的不是100元……”

父親回答:“撿到的人一定很高興……”

媽媽問孩子:“今天上學後開始下大雨,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舅舅家住的近,可以幫我送傘……”

媽媽問孩子:“很用功的準備期中考試,結果成績非常的不理想,請往好處想……”

孩子回答:“還好不是期末考試……”

你看,如果我們每個人遇到困難時,都能換這種凡事往好處想的心態來考慮問題,是不是就不會覺得自己那麼倒黴了?

所以,多往好處想一想,整個心情就會變得不一樣,它是一種弱化困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為何總感覺自己最倒黴?不妨換這種心態試試

記得有個故事:

一個女孩遺失了一隻心愛的手錶,一直悶悶不樂,茶不思、飯不想,甚至因此而生病了。

神父來探病時問她:“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掉了十萬元錢,你會不會再大意遺失另外二十萬呢?”

女孩回答:“當然不會。”

神父又說:“那你為何要讓自己在掉了一隻手錶之後,又丟掉了兩個禮拜的快樂!甚至還賠上了兩個禮拜的健康呢!”

女孩如大夢初醒般地跳下床來,說:“對,我拒絕繼續損失下去,從現在開始我要想辦法,再賺回一隻手錶。”

是啊,人生嘛,本來就是有輸有贏,處處充滿挑戰,輸了又何妨,重新站起來就是。

有些人,就是因為不肯接受事實重新開始以致越輸越多,終至不可收拾。

悲觀的人時時感到“黃梅時節家家雨”“風過芭蕉雨滴殘”;而樂觀的人處處可見“青草池邊處處花”,“百草枝頭唱春山。”

為何總感覺自己最倒黴?不妨換這種心態試試

綜上,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境,我們都要用樂觀的態度微笑著著面對生活,多往好處想,不要總認為自己是那個最倒黴的人。

只有換一種心態,弱化挑戰,放大機遇,才能以飽滿的精神迎接下一個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