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我想做父母的大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

,那得多省心呀,不发脾气也不犟嘴,沉迷学习还端茶送水。

但是今天,圈圈就要讲讲懂事的副作用,讲讲我为什么不希望孩子太懂事。

生活中,那些被大人夸奖懂事的孩子,大多都非常相似:

年级小小就学会了隐忍克制,父母不同意的事绝不会纠缠;
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总是非常谦让;
他们不擅长选择,常常把“随便”挂在嘴上。

但你是否有想过,表面上是懂事的孩子,内心里想的可能截然相反。

作家张悦然在《樱桃之远》中说:

孩子是最坚忍的人群,他们还不懂得用逃脱抵制痛苦,也不懂得用宣泄反抗折磨。他们只能伸着冰凉的小手小脚,甚至根本不会有人察觉到他们久久不能平息的心悸,所以我总是想,孩子是可怜又可敬的。”

那些还不能分辨谦让、宽容与自责的孩子们,懂事的背后往往是

深深的自卑。他们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地“伪装”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懂事的孩子们,往往都有超级“读心术”。

即便是父母脸上最细微的表情,他们也能读出许多信息。

他们不是真的不在乎,而是在父母留下的不多的选择空间里,把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吞下去,小心翼翼权衡着自己的取舍。

对此,日本作家太宰治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在小说《人间失格》中这样写到:

主人公叶藏的父亲在出差前,把孩子们都叫到客厅里,一个一个问他们想要什么礼物,然后记在笔记本上。

大哥认真地告诉父亲他想要书,但父亲却不喜欢这个回答,把他批评了一顿。

叶藏也喜欢书,但看着父亲愠怒的神色,他迟疑了,只说了句“我还没想好”。半夜时,他偷偷翻开父亲的笔记本,写上了父亲曾希望他提出的礼物——“狮子舞”。

后来,叶藏的“懂事”举动自然得到了父亲的欢心,他也就此学会了将情绪藏进心中,披上一层天真快乐的外衣。

也正因为如此,年幼的叶藏渐渐失去了本真的自我,患上了人格障碍。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这并非只是小说中的情节,因为《人间失格》是一部半自传式的小说,作为自杀次数最多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完成这本小说后,最终也选择了投湖自尽。

几十年后的今天,不少孩子仍在重复着小说中的情节。

当他们察觉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讨父母喜欢时,他们便会懂事地说“爸爸妈妈,我不想要了”,来换取大人们的夸赞,以此安慰心中的难过与失望。

只不过,童年时求而不得的东西,长大后会形成一种执念。

就像有些年轻妈妈,会特别大方地为女儿买各种好看的衣服、洋娃娃,在商店里挑选时,她们甚至比孩子更兴奋,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了弥补她们童年的缺憾吧。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就如同叶藏半夜翻出父亲的笔记本,孩子之所以勉强自己“懂事”,其实是在向大人们讨好

最可怕的是,这种牺牲自我式的讨好,对大人们还非常奏效。久而久之,孩子们便习惯了戴着面具去面对身边的人,即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在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从小就特别希望爸爸可以喜欢她。

为了让爸爸喜欢自己,她把扮鬼脸当成了下意识的本能,并努力按爸爸的要求去学习工作,“讨好型”人格在她的身体里深深扎根。

但是,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如身体虚弱的妹妹一声咳嗽更让爸爸牵挂。

身边的人们,早已把她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她最终亦没有摆脱被抛弃的命运。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毫无疑问,“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不完整的人格,它的牺牲太过沉重,如果无法得到足够的回应,就必然会走向崩溃的结局。

或许讨好别人,可以暂时维系一段关系或融入一个群体,可一旦进入了一个需要不断伪饰自己的怪圈后,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

“真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自己感受为中心而构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而“假自我”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以他人感受为中心而构建,一旦感到自己的行为令他人失望,自我价值感便降到极低。

懂事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假自我”。他们费尽心思去讨好身边的人,希望以此来避免一切麻烦。

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寄托到别人的身上,他们害怕拒绝,害怕被说不,害怕回绝之下,那颗敏感的自尊心无处躲藏。

瞿泺仪在《能量父母》中说:

“草枯了,明年还会发芽;花谢了,来年还会再开;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永远都不会重来,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自己?”

童年也一样,只有那么短短几年。永远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就是童年的回忆。

童年里假装“懂事”的孩子,太让人心疼。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曾发表过一篇报道:证实幼年时期情绪压力大的孩子,更容易罹患心血管、自身免疫类等身体疾病,并且短寿,哪怕后来他们已经脱离了当年的压抑的生活环境。

童年时期,情绪不舒展的孩子,长大后还易被自卑抑郁过份察言观色等情绪困扰。

同样一份来自美国的调查问卷显示:童年的不良情绪,会干扰孩子的自信心、同理心等,影响孩子的性格气质。

懂事的孩子,如果不是天性通透,而是压抑自己的欲望感受,更易罹患各类身体和心理疾病,而且长大后行为问题更加突出。

长大后的他们通常会变成“老好人”,因为他们已经不知道怎么学会“不懂事”。

朋友们聚会时,他们会细心观察朋友的表情,揣测对方的心情,生怕自己说错了话;

在单位工作时,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他就会主动承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同事轻松;

在人际交往时,即便是不太熟的人向他求助,他都会一口答应,可当他自己遇到难处时,他总是害怕去麻烦别人......

不出意外,生活中的他们总是会被夸“人好”,他们笑着说“没什么”,心里却远没有嘴上那么云淡风轻。他们渴望用自己的“好”,换来他人的关注和关心,小时候是家人和同学,工作后是同事,之后是爱人。

为此,他们愿意一次次让步,压抑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委屈和无助。他们顾及了所有人的情绪,唯独忘了自己。

迷失在“懂事”里的小孩,像一只走失的羔羊,很难走出来。

我为什么不愿意孩子“太懂事”

其实,没有孩子是天生懂事的。随着年龄和内心成长,他们会变得懂事,但绝不应该是为了讨好谁。

如果说,世间有一个人值得孩子去讨好,那就是TA自己。

作为父母,不该再让“懂事”成为绑架孩子的绳索,在让孩子变得懂事之前,更应该让孩子明白:

“每个人都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我也相信,那些喜欢什么能够说出口,敢于挑战、试错、不太听话的孩子,在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时,会更加自信、自在和独立。

有远见的家长,都不会让孩子太懂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