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不是癌,不要怕

垂體瘤的常發於年輕女性,不少女性是長時間因月經不調前去醫院檢查,做磁共振發現腦部生長了垂體瘤。乍一聽腦垂體瘤的“瘤”,免不了一陣心慌,這個長在大腦裡的腫瘤是怎麼回事?需要開刀嗎?有沒有可能是惡性?


垂體瘤不是癌,不要怕


什麼是垂體瘤

垂體瘤是源於垂體前葉和後葉以及顱咽管上皮殘餘細胞的腫瘤,屬於良性腺瘤,是最常見的鞍區病變,約佔顱內腫瘤的 8% ~ 15%。垂體瘤常具有內分泌腺功能,可造成多種內分泌功能異常。

MRI 表現

1.垂體微腺瘤一般用冠狀面和矢狀面薄層,包括 T1 和 T2 圖像。T1 微腺瘤呈低信號,多位於垂體一側,T2 微腺瘤呈高信號或等信號。動態增強掃描,腫瘤信號早期低於垂體,後期高於垂體。

2.垂體大腺瘤腫瘤呈圓形,也可呈分葉或不規則形,腺瘤實質部分呈等信號,當合並囊變壞死、出血或鈣化時呈混雜信號,增強掃描實質部分強化明顯,囊變壞死、出血或鈣化不強化。 冠狀掃描顯示腫瘤呈啞鈴狀,這是由於腫瘤伸於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縛之故。腫瘤向上使鞍上池閉塞,視交叉上抬,向旁側壓迫海綿竇延伸至顱中窩,向後可壓迫腦幹,向下可擴大蝶鞍、突入蝶竇。腫瘤向鞍旁生長,可將明顯強化的頸內動脈向外推移甚至包裹,偶爾可引起頸內動脈閉塞。

許加軍教授有話說

垂體瘤不是癌,不要怕

許加軍教授個人簡介:

許加軍,男,主任醫師,博士,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耶魯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山東省第一批神經外科博士,山東省神經外科學會委員及神經腫瘤專業組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委員,山東省激光醫學會常務委員、理事 ,山東省抗癌協會常務委員,山東省醫學會神經腫瘤專業骨幹專家。擅長微創手術治療顱腦各部位膠質瘤、腦膜瘤、聽神經瘤、垂體瘤等顱內腫瘤以及脊髓.髓內腫瘤、腦積水,小腦扁桃體下疝,顱腦損傷、腦血管病及先天顱腦疾病。尤其是對深部及顱底腫瘤有獨到之處。

下面我們來跟著許加軍教授具體看一看

垂體瘤的外科治療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方法

目前垂體瘤治療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藥物治療。絕大多數垂體瘤首選手術治療,手術已較成熟,其中以經鼻蝶顯微鏡下手術和內鏡手術最為常見,對於較為複雜的垂體瘤可考慮開顱手術或經鼻蝶和開顱聯合手術。放射性治療常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控制腫瘤生長和恢復激素水平。藥物治療主要針對微腺瘤和術後的輔助治療,調整異常激素水平,使腫瘤進一步縮小。


垂體瘤不是癌,不要怕

首先,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開顱手術和經鼻蝶手術。

開顱手術

開顱手術切除垂體瘤很早就應用於臨床,現已是非常成熟的術式。適應證有以下幾個方面:

明顯向額顳葉甚至後顱窩侵犯的巨大垂體腺瘤;

腫瘤向鞍上發展部分與鞍內部分連接處顯著狹窄的垂體腺瘤;

腫瘤已纖維化、質地堅硬,經蝶竇無法切除的垂體腺瘤。

不適合經蝶手術的患者,如巨大垂體腺瘤,尤其是侵襲性的腫瘤;或需要聯合入路和分期手術的患者。 經鼻蝶手術

主要包括顯微鏡下經鼻蝶和內鏡下手術,這兩種手術方式均已很成熟,是目前治療垂體腺瘤最常用的手術入路,大約 96% 的患者可由蝶竇入路手術切除。目前經蝶手術入路的適應證有以下兩方面 :

腫瘤突向蝶竇及侷限於鞍內;
腫瘤向鞍上垂直性生長;

許加軍教授在山東省立醫院中心院區率先開展的經鼻內鏡下鞍區腫瘤(包括垂體瘤顱咽管瘤)切除術,彌補了顯微鏡手術的侷限,是內鏡直視下的微創手術。
立體定向放射性治療是常作為手術的輔助治療,其中以伽馬刀立體定向治療最為常見。由於垂體瘤位置固定,對放射線敏感,而正常垂體細胞對放射線不敏感,因此伽瑪刀常能在不損傷或輕度損傷正常垂體細胞情況下有效的殺傷腫瘤組織。


許加軍教授認為,我們對於垂體瘤患者的治療目的有:控制激素水平,恢復正常垂體功能,縮小甚至消除腫瘤,消除顱內佔位引起的症狀和體徵。如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後通過放療或藥物治療控制腫瘤生長;放療或藥物治療使腫瘤縮小、提高療效,降低風險。 如果有更多關於神經外科的問題要諮詢,歡迎私信諮詢,作者將第一時間答覆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