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觀察:在線問診,看病新方式

視頻診療、處方外配、線上走醫保報銷……疫情期間,在線診療“無接觸式看病”,因方便快捷,且避免線下聚集的特點,受到許多患者青睞。

北京市民王彤去年7月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殺菌治療後最近胃部又隱隱作痛。“是不是又嚴重了?”王彤十分著急,但疫情期間醫院人群聚集,也不便出行。

隨後,在朋友的介紹下,王彤通過網上診療平臺,申請了專家義診。上傳病歷資料後,他很快得到回覆,“輕微的燒心、反酸、噯氣是胃食管反流的症狀,目前來看沒有惡性病的特徵,建議用藥後再進行觀察。”看到醫生的回覆,他揪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今年2月,張女士產後第一次來生理期,出現了出血、腹痛、頭痛等症狀,但她吃了5天止血、止痛藥還是不見好。“也不知道是咋了,疫情下也不想去醫院。”向朋友求助後,朋友建議她在線申請免費義診。上海市紅房子醫院婦科杜丹峰醫生在接到義診訂單後,第一時間留言:“產後第一次月經可能會有不正常的情況,可以通過激素類藥物調理,建立正常的月經週期,同時建議不要吃桂圓、紅棗等食物。”張女士感嘆道:“足不出戶也能得到專家的建議,簡直太及時了。”

記者隨機選擇了幾款在線問診平臺,也體驗了一番。當記者輸入症狀諮詢材料後,不到1分鐘,馬上接到了來自浙江杭州周大夫的電話,“沒接觸患者,也沒有出門,這種情況應該是普通感冒。”周大夫對症狀逐一問詢,同時還提醒注意休息,不要熬夜。另一個平臺的申醫生還及時開出了處方箋,藥品數量、用法用量、審核調配等明細一目瞭然,只需點擊在線購藥,便可配送上門。

記者注意到,疫情期間,選擇“雲問診”的新註冊用戶大量增加。數據顯示,僅在好大夫在線問診平臺上,日均新註冊用戶數相比去年12月增長了350%,高峰時期的日均在線問診需求量環比增長648%。與此同時,新註冊申請的醫生數在高峰時期,單日申請量達到平時的8到10倍。

近日,浙江省消保委發佈了在線醫藥藥品平臺消費體驗與網絡問卷調查報告,涉及當下流行的十家在線醫藥平臺。調查顯示,有八成的消費者選擇線上平臺,滿意率為也能達到76.08%。隨後,記者也調查發現,部分醫生“愛搭不理”“藥品配送慢”等問題也讓許多選擇“雲問診”的患者感到頭疼。有消費者花不少錢掛的專家號,只得到“建議線下檢查”的回覆,有的消費者通過在線問診平臺掛號並買了藥,但是10天過去了,快遞依然在路上。

雖然在線問診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專家認為,疫情期間,許多實體醫院緊急上線互聯網醫療服務,是現實所需,也是行業進步。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傅虹橋表示,疫情期間,中國消費者完成了一次同互聯網醫療的親密接觸,行業用戶整體規模和滲透率達到了歷史新高度。“它能像改變衣食住行那樣改變我們的就醫體驗,通過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去助力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網絡保障機制不足、線上專家准入門檻低、行業資質良莠不齊、法律主體多元化、醫療糾紛的賠償責任難認定、患者舉證難等原因,也導致了一些行業亂象的發生。”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豔東認為,下一步應細化互聯網醫療政策的解釋說明和配套措施,並健全在線問診專家行醫資質認證機制。

而好大夫在線CEO王航表示,作為一種新興服務,在線問診的服務標準目前還不清晰,平臺方需要不斷優化。只有各互聯網醫療平臺共同深耕服務質量,才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參與採寫:趙為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