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几千年华夏文明,发生了数不清大事小情。能被记载下来的寥寥无几,家喻户晓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么这些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我们花费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只是为了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吗?了解那个时代对我们有什么用?

现在好像每个人都懂点历史,好像出门不知道点历史知识,就没法跟人聊天一样。然后凭借着自己知道的皮毛来吹牛逼,显得自己知识面比较广。这种人谈论的往往是历史记载的故事的真实性,很多人为此而唇枪舌战,却从不在乎这段历史或者这个故事为什么会流传下来。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囊萤映雪这个成语,你要考究这个事儿的真实性,它是真事儿吗?很显然不是,在雪地里对着皎洁的月光看书到可以,因为以前的月亮确实很亮。可认为拿萤火虫看书是真事儿的,肯定都是没见过萤火虫的,别说装在口袋或者竹筐里了,你装满一玻璃瓶也照样啥都看不见,萤火虫发出的光太微弱,而且不是白光,你怎么照亮书本。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再比如凿壁偷光,年龄大点的肯定都知道,一根蜡烛的光多么微弱,你在蜡烛下看书都得把书放在蜡烛下才能看清,古时候谁也不会满屋子全是蜡烛,不要被影视剧迷惑,满屋子都是蜡烛,那味儿都能呛死人,估计满屋子用不了几天就熏黑了。你说你在墙上凿个洞,透过去的都不叫光,应该叫萤火。你把墙拆了,离那么远也不见得能看清,除非邻居用的是大灯泡。

这些故事被编成成语,流传下来,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不怕艰难的恒心和毅力,而不是让我们去考证它的真实性。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之前看一个马未都和一个历史教授的对话,说的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历史教授坚决认为这是真事儿,马未都用物证的方式,说司马光那个时候还没有缸,那个时候最大的容器是瓮,而瓮是收口的,人不可能掉进去,再说了司马光一个七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力气去砸破装满水的瓮,或者缸。马未都反复强调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而不是这个事儿发生过没有。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无论专家们研究的多么彻底,哪怕用什么石头砸的缸,都给考证出来,有什么用呢?我们就是被这样所谓的专家给误导了。就像这个故事,我认为他只是告诉我们人要学会逆向思维,不能啥事儿都中规中矩。一个孩子掉缸里了,常规方法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肯定行不通,那么这时候只能把缸砸破。就像我们做事儿,有时遇到了难题,传统的办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就看谁先打破传统,另辟蹊径了。谁先逆向思考,谁的赢面就比较大。

而这些,才是历史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历史没有真相,是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而不是计较有没有这段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