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品中國古代文化之妙

當我們說到古代王朝更替,我們會聯想到唐宋元明清;當我們說到科舉制度,我們會說出狀元探花榜眼;當我們說到古代文人墨客,我們的腦海中會出現李白,蘇軾,杜甫等的名字。

也許每一個人對古代都不會一無所知,但當你的所知僅限於電視劇中所留下的印象時,你會發現,古代對於你來說,仍舊只是一個模糊的輪廓,並不一定準確。

其實,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明中,為後世留下了無數文化寶藏,也許我們窮盡一生都無法瞭解其萬一。但是一代又一代學者的研究,讓古代文化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者,掃清對古代研究的障礙,能夠一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面貌。

瞭解古代文化常識,莫過於研讀王力教授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此書是其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這些共同編寫的人無一不是古代文化研究領域頂尖的專家。出版 50 多年來前後又歷經了 4 次重要修訂,每一次的改謬補漏,都是經過專家們的不懈努力。到今天,此書依然是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

為什麼說是基礎參考書呢,因為不管是古代的衣食住行,亦或是古代的天文曆法、職官、科舉、姓名禮俗等,本書都有著細緻而通俗的介紹。看罷此書,古代文化生活圖景便躍然紙上。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品中國古代文化之妙

1.衣食住行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衣服有各種款式與眾多品牌,食物也有不同的菜系,住的是鋼筋水泥澆築的房子,出門有飛機高鐵。如此現代化的社會,似乎能將古代甩出十萬八千里,但古人的智慧,永遠沒有這麼簡單。

在服飾方面:比如古代皇帝的龍袍,就蘊含了非常大的信息量,我們從一件龍袍上甚至可以判斷出它被穿著的具體季節和場合。在清代,“朝服”是皇帝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禮穿的,“行服是皇帝圍獵的時候穿的,而在春夏秋冬四季又有夾、紗、棉、裘不同的龍袍。

並且只有皇帝和皇后穿的是龍袍,連皇太子穿的都只是蟒袍。清代袍上的龍和蟒非常接近,主要區別在於龍是五爪,蟒是四爪。

通常貝子、貝勒穿的蟒袍上都是四爪,所以能夠區分。但是其實,皇太子、皇子、親王等穿的雖然是蟒袍,但是袍上的卻是“五爪蟒”,於是形狀上便與皇帝與皇后袍上的龍難以區分,這時主要用以區分的依據就是顏色,只有皇上與皇后的龍袍是明黃色,其他各有不同的顏色。

如果沒有了解過相關常識,便無法發現某些電視劇中服裝的錯謬之處,這些原本是不應該犯的錯誤。

在食物方面:人們最初養的動物是牛羊而非豬,因為豬在當時來說是難養的動物。但是越難養價值便越大,在商代,豬甚至被認為是貴重、吉祥的禮物,還有用豬祭祀趨避災禍的做法。

隨著種植業的發展以及豬的馴化,關於豬的東西越來越多的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其中尤其明顯的就是漢字。豬又叫豕,因此家、圂字都與豬有關。家,即房子底下有豬,圂即廁所通豬圈,因為很久以前,人們是在廁所裡面養豬的。

不僅如此,周代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恐怕比現代控制得還好。《周禮·天官冢宰》上說:“腥、臊不能食。”腥不是味道,而是指肉中有像米粒的星星點點的肉息;臊,即豬身上油脂發臭。

在古代,人們還會花式麵點的製作,並且在東漢就已經出現了餃子。所以我們很大程度上,並不完全是創新,還是在傳承。

在住的方面:上古時代房屋一般叫做宮,且無貴賤之分。但他們那時對房屋已經極有講究。比如宮室一般向南,室戶偏東,室內的座位則以朝東的方向為尊等等。當然,從帝王宮殿到將相之家,到小康之家,宮室的豐儉由崇卑是不一樣的。

在出行方面:古代自然是用馬車,在戰國之前,車馬是相連的。意思就是沒有無馬的車,也沒有無車的馬。雖然有可能出現騎馬的情況,但一定是極個別的情況,根據這一點,我們既可以判斷,電視劇中如果是在戰國的背景下,有人騎馬,那十有八九也是編劇的錯誤。

另外,還有安車的概念,安車即生活中的代步工具,有窗,可坐可躺,又被稱為轀輬車。秦始皇冬巡病死後,就是用轀輬車運回咸陽的。

關於衣食住行,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確能發現諸多奧秘,這些文化從來沒有被拋棄,而是在繼承中發展。不讀此書,很難想象古人竟具有如此的創造力。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品中國古代文化之妙

乾隆明黃色鍛繡雲龍十二章袷龍袍

2.姓名,禮俗

關於姓名:我們如今的姓,有單姓亦有複姓,從上古流傳至今,其實經過了很多的變化,來源也非常的複雜。

上古時期,有姓也有氏。姓,原本指的是母系一系的血緣關係,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緣。我們今天所說的姓,實際上是先秦時代的氏。先秦時代姓的概念,在戰國時逐漸淡薄,到了西漢消失得是十分徹底。

比如秦始皇的母親姓贏,父親的氏為趙,名政。在上古時期,秦始皇就叫嬴政,如果換做現代,秦始皇應該叫趙政。另外,女子出嫁後在自己的姓前冠夫姓,這個習慣在香港依然沿用著。

我們還聽過關於孟姜女的故事,其實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因為按照古代的做法,待嫁的女子為了加以區別,會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因此,孟姜說明孟姜女是姜家的大女兒。

關於禮俗

:禮俗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只要社會存在權利與財富的分化,就必然有禮俗。在古代,禮俗有很多,重要的有幾個,分別是階級與階層,比如殷代開始的奴隸社會;

冠禮,即男女青年達到成熟期後參加的“成丁禮”,代表成人後可以享受某些權利和履行一些義務;

婚姻,婚姻指的不僅僅是男娶女嫁成為夫妻,還有一種意思是結婚男女雙方的父母。《說文》載:“婦家為婚,婿家為姻。”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約為婚姻”指的就是結為兒女親家。古代的婚姻還需經過六道手續,叫六禮,一為納彩,二為問名,三為納吉,四為納徵,五為請期,六為親迎。

最後還有喪葬。

姓名以及禮俗,從古代傳承至今,其實可以說是我們與古代聯繫最緊密的一種文化。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品中國古代文化之妙

3. 科舉、職官、宗法

關於科舉:古代科舉制度,從萌芽到起源、發展、改革、興盛直至滅亡,經過了 1300 年左右的時間。

古有鄉舉裡選之說。《周禮·地官·鄉大夫》講到三年一次大比,以考察鄉人的德行道藝,選拔賢能的人才,到了漢代又有察舉的制度,可以說是科舉制度的萌芽,而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高祖武德五年唐朝的詔書明確了士人可以“投碟自應”,下層寒士得不到舉薦者“亦聽自舉”,標誌著以自應考試為特點的科舉制度的誕生。

後來經過宋朝的改革,明朝的興盛,科舉制度最終在光緒三十二年滅亡。

關於職官:古代的官職,歷代建制不同,情況比較複雜,雖然書本沒有全面敘述歷代官制的發展,但也談到了幾個重要的問題: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與品階勳爵。

關於宗法:宗法,即祖宗之法,是以血緣和家庭為紐帶建立起來的等級制度,有著三千年的歷史。

在宗法制度的時代,人們是高度自治的,常見的糾紛都是請“三老”(同族的三位長者)來裁斷,三老不能解決,就會開祠堂。祠堂裡組長和長輩甚至有權決定人的生死。如果看過《白鹿原》的話,一定會對白嘉軒那個族長和祠堂印象深刻。

以上這些制度,從不同程度上來說,都有著某些缺陷,所以在時代的浪潮下,漸漸被吞沒,取而代之的是更好的一種制度。

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品中國古代文化之妙

4. 天文、曆法

關於天文:如果說古人有最自豪的一件事情,我認為一定是天文方面的成就,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並且非常普及,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古人對於天文學方面的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的研究,完全不遜色於現代,甚至為現代的研究提供很多有力的素材。

關於曆法: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且其中有非常多的講究,比如設置閏月、分春夏秋冬四時,還把一年分為 24 個節氣,這些都是現代一直在沿用的。當仔細看過關於曆法的介紹,會發現其中的算法與演變非常的複雜,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

總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不僅是最基礎的參考書,通過此書,還能對一些文化的演變之路瞭解得更加透徹,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但並不妨礙我們去了解它,去體會古人當時的心境,去見證古人曾經的輝煌。

還有那些被傳承下來的文化,看罷此書,也許會發現,中國古代文化,竟離我們這麼近,我們在繼承過去,也被它推動著走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