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中藥內服治外陰瘙癢症(臨沂戴美友專訪-醫案)

外陰瘙癢是婦科疾病中很常見的一種症狀,其特徵為外陰及陰道瘙癢不堪,坐臥不安,有時可波及肛門周圍,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帶下異常。多見於西醫所謂黴菌性陰道炎、滴蟲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外陰白斑等病症。外陰是特別敏感的部位,婦科多種病變及外來刺激均可引起瘙癢,使病人寢食難安、坐臥不寧、痛苦不堪。現代醫學多采用內服抗生素,或用殺菌消炎栓劑,外用滅菌藥外洗等治療。初起效果較好,但卻治標不治本,許多患者愈後又復發,再用這些藥後效果並不理想,有的甚至造成“菌群失調”,病情進一步加重。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多因溼熱蘊積,或血虛化燥所致。多采用清熱燥溼、殺蟲止癢中藥外洗等治法,雖也有效果,但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筆者通過辨證論治,採用純中藥內服治法,通過辨證施治,以益氣養血,清熱燥溼,消除病菌生存環境,達到殺蟲止癢目的,從根本上解除女性難言之隱,收到顯著療效。舉例示之。

【病案1】:董某某,女,32歲,蘭山區。2017年4月18日 初診:外陰瘙癢,白帶量多色黃1年餘,倦怠乏力,內服甲硝唑等藥,外用潔爾陰等消毒液外洗,開始有效,後來越治越甚,以致奇癢難忍,苦不堪言,自稱“治的菌群失調了”。月經一直拖後,量少,色暗,月經前後外陰瘙癢更甚。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小便正常,睡眠可,舌紅苔黃膩,脈沉細。

處方:白朮15克蒼朮15克 人參15克 車前子15克 苡仁30克 山藥20克 甘草10克 柴胡15克 白芍15克荊芥炭20克 芡實30克 黃柏15克 陳皮15克 黃芪30克 防風15克 蛇床子15克 7付 沖服。

5月2日 二診:服藥1付後適逢月經來潮,故停藥。月經過後繼服完藥,感覺良好,白帶減少,外陰瘙癢大減,其他如常,舌暗苔薄白,脈沉細。上方10付 沖服。

5月25日 三診:白帶已基本正常,不像原來那樣滴下,身體有力,外陰不癢,感覺良好。舌紅苔薄白,脈弦細有力。上方去黃柏、蛇床子,加當歸20克 熟地15克 川芎15克茯苓15克 肉桂10克 7付 沖服。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病案2】:張某,女,45歲,費縣。2019年12月27日 初診:外陰瘙癢半年餘,白帶多,色白,呈豆腐渣狀,婦科檢查為黴菌性陰道炎,一直用西藥對症治療,內服加外用藥物,但時好時壞,近月來瘙癢加重,用上述藥物不起效果。月經提前,有血塊,伴胸悶心慌,全身無力,腰痠背痛,孕4產2,食慾可,睡眠一般,口乾口苦,外陰瘙癢,白帶多,色黃,小便正常,大便有時幹,頭暈昏沉。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

處方:白芍15克 山藥20克 荊芥穗15克 白朮20克 陳皮15克 黨參20克車 前子15克 苡仁30克 苦參15克益母草30克蛇床子20克 黃芪30克 芡實20克黃柏15克 鹿角片15克 柴胡15克 當歸15克 炙甘草10克 7付 水煎服。

2020年1月6日 二診:諸症大減,外陰稍癢,仍有口乾口苦,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加何首烏15克 7付 水煎服。

1月13日 三診:諸症減輕,外陰瘙癢基本消除,睡眠一般,食慾不振,舌暗紅苔薄黃,脈弦細。上方7付 水煎服。

【討論】:現醫醫學認為外陰瘙癢多與陰道炎症有關。陰道炎本質上是陰道微生態平衡被破壞,陰道內菌群失調引起陰道感染,從而出現一系列外陰瘙癢、紅腫灼痛、白帶異常等不適症狀。按其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由於患病部位的隱私性,易引起患者心理恐懼、焦慮,部分患者羞於求醫,從而導致病情延誤和加劇,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認為恢復陰道微生態平衡,具有調節免疫和抗炎止癢的作用。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堅持用藥,用足療程,以免病情反覆。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用溫水沖洗外陰,勤換內衣內褲,多穿棉質的內衣。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由肝經溼熱下注, 損傷任帶二脈, 帶下量多浸滯外陰, 故而外陰瘙癢, 或者溼熱與病蟲互相滋生, 則外陰瘙癢。治療清利下焦溼熱, 殺蟲止癢為主。

中醫學把婦人外陰及陰道瘙癢,甚至癢痛難耐,坐臥不寧,或伴有帶下增多,稱為“陰癢”。《景嶽全書·婦人規》雲:“婦人陰癢……多由溼熱所化。”故認為陰癢多由溼熱下注,損傷任帶二脈所致。因肝腎陰虛,化燥生風;或肝經鬱熱、脾虛失運,溼熱下注;外因感受熱毒,或溼濁蘊結、化毒生蟲,傷及任帶二脈,任脈失固,帶脈失約而致外陰瘙癢,也可伴有帶下量多,色、質、氣味異常 。故治療以清利下焦溼熱, 殺蟲止癢為主。

通過大量臨床實踐,認為中藥內服治療外陰瘙癢,並非如西醫那樣殺蟲止癢,而是通過準確辨證論治,調理臟腑功能,改善內環境,從而使致病菌失去生存條件,從而達到殺蟲止癢目的,筆者稱之為“生存環境說”:即致病菌生存需要一定環境條件,通過中藥內服,益氣健脾,清熱燥溼,改變內部環境,使致病菌失去生存環境條件,故陰癢自然而愈,且治癒後不復。這是中醫治療本病的根本,也是中醫治療本病的特色。

戴美友介紹:

中醫專家,主任醫師。1988年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系。善治胃腸疾病、肝膽疾病、心腦血管病、咳喘病、婦科病、皮膚病、不孕不育、腎虛症、情志病、頸肩腰腿痛、月經失調、靜脈曲張、皮炎痤瘡等,對許多疑難雜症有獨特治療效果。

文中所出醫方僅可參考,不可未經醫師診斷,擅自使用;投稿或者專欄合作請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