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李永智散文:乡恋

河曲李永智散文:乡恋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一直到去县城读书才离开。近年有幸回到家乡工作,为父老乡亲服务,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渐渐被他们勤劳善良的品质深深的吸引,更被他们与大自然博弈的奋斗精神所感动。那憨憨的古铜色面庞,时时在我的梦里萦绕;那浓浓的晋西北乡音,阵阵随风扑面而来。这些,让我每每醉身其中......

在历史的记忆中,晋西北的农村是艰苦的、落后的,一曲二人台小戏《走西口》便唱出了生活在那里人们的凄凉状况。咸丰五年,西口故里遭年景,太春和玉莲新婚燕尔之际,丈夫不得不狠心抛下妻子,背井离乡,跋山涉水,远赴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扛长工。老天的无情变故,生活的穷困潦倒,历史的残酷印记,打在这一对新人身上,也刻在了每一个有责任感汉子的心灵上。

生活在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人们,与路遥笔下《平凡的世界》里,所描写的陕北窑洞的人们生活没有什么两样。每个人都在平凡的世界里进行着不平凡的探索和追求,平凡的世界里有不平凡的人。正如作者所说:“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那雄浑粗狂的黄土高原就像一群群你追我赶的大象,连绵起伏,蜿蜒曲折,讲述着黄土高原汉子多少年的奋斗故事。黄土高原上的山里娃挥舞着牧羊鞭,重复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永远也走不出大山。

家乡的父老乡亲,就像随意散落在黄土高原的一粒粒种子,顽强地生活在每一个角角落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叉叉、梁梁峁峁,翠峰莽原成就了一代大师吴冠中笔下的中国虎斑纹地貌山水画。一声声信天游,抒发着山里人的躁动与不安;一孔孔窑洞依山而建,彰显了老祖宗的勤劳与智慧;一个个村落因贫穷而聚集,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与无奈。在黄土高原辛勤劳作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点缀在一幅黄土高原上的四季脉动,弹奏出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高原命运交响曲,——是不屈——是抗争——是欢唱?

我的父亲是晋西北农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土农民,唯一多出的一个头衔,就是曾经做过村里的“当家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带领乡亲们治山治水,战天斗地,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是当时的历史使命,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打坝、造地、修渠、植树,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养车、开店、架电、修路、涵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他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喊空口号,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带领全村三百多口人,基本解决了村民的吃饭问题,也自然得到了村民的拥戴,成为周边群众羡慕的“好当家”。

无论是手推小平车的削圪峁年代、还是铲车整理世行水保项目时期,他认准的目标一定要实现,经过两个阶段,多年的不懈努力,把全村的一千六百多亩“三跑田”,硬是改造成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三保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可基本实现旱涝保收,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干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铲地,村民中有许多杂音。他们怕破坏了熟土层,暂时土地作务不过来,影响来年收成。父亲通过对比算账,带头铲地,苦口婆心说服群众,直到大家同意了为止。父亲经常说:“断穷根,换脑子是关键,根本还要在土地上找出路。”老父亲的话,从小就印在我的脑海里,对农村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窑洞经常充当村合作社的临时议事场所,村里生产计划的商议、劳务用工的安排、生产资料的购买,村民邻里之间诸如宅基地、出水路、耕地互相倾占,还有村民们孩子婚姻大事、参军、参工、入党等等,都要上家里来,让我父亲拿主意,或提出重要参考意见。在村里作为一个“当家人”,既要全盘谋划全村的大事,也要帮助解决村民们家长里短的小事。在大集体时期,村干部的决策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全村上下老小几百号人的生计问题,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没有脚踏实地和润物细无声的爱民之心,这个“当家人”恐怕是当不好的!我的父亲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经过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渐渐高大起来,已经不仅仅是父亲,感觉好像成了全村人的“救世主”。父亲被推荐去阳泉煤矿工作的那些年,村里多次给公社反映,让把父亲要回来。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进入新世纪,我受组织的安排,到乡镇锻炼,与父老乡亲们整日打交道,脱贫攻坚工作成为统领农村一切工作的头号工程。我拿起父辈们的接力棒,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跨世纪的接力赛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向世界的宣言,而且是人类共同的目标。脱贫攻坚,对于中国而言,更是一场跨世纪的围猎,自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一刻也都没有停止过。

我作为最基层的一名指挥员,有机会能参加这场消灭贫困的战役,真是三生有幸,并深深的爱上了“三农”工作,说起来大概有人要笑话。说句心里话,热爱“三农”的这份情感由来已久,从小就埋下了种子。

昔日,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滚晒的太阳,青青的庄稼,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群有着黝黑肤色的人们默默的耕耘着,这是多么唯美的一幅高原劳作图画。现在的农村可大变样了,正在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上,任他们涂上五彩斑斓的油彩,越涂越出彩,越涂越富足。“两不愁三保障”是父老乡亲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不可逾越的高山,不再是他们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奏响了小康路上的最强音!

你看,那一条条通往乡村的路,曲折而漫长,已经硬化成水泥道路,通过乡道、村道、户道,实现乡乡连接、村村沟通、户户相连,连接起了希望,架起了桥梁,凝聚起了民心......

你看,那一排排整齐的楼房,拔地而起,破解了危房窑洞的安全隐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彰显了党和国家的大爱情怀和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你看,那一汩汩清澈的自来水,穿山越岭,输送到了农民的家中,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新鲜的蔬菜长起来,肥壮的牛羊养起来,滴滴水恩润民心......

你看,那一所所名校的大门,正朝着我们的贫困学子敞开,清华北大不是梦,985、211走进我校园,基础教育扎实推进,贫困学子上学有保障,学费不再是难倒莘莘学子的“五行山”......

你看,那一个个患者脸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全民医保托底,369政策惠民,小病拖、大病扛已经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健康的人们正阔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上......

常听有人说:农民最难打交道。我在农村工作过八年,感觉这话不大对劲,相反,我感觉天底下最好打交道的就是农民,他们勤劳、勇敢、善良、淳朴。我在乡镇农村工作的这些年,头等大事就是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惠民政策,然后最主要的是维护好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合法利益和诉求。他们的期望值很低,不管村里的公益事业,还是个人民生事务,只要你给他们办了一点点,他们都感恩戴德,永远铭记。

借助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农民朋友的幸福大礼包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种地有补贴,养老有保险,残疾有保障:富民有光伏,分红有农企,打工有车间;种薯储存有地窖,文化健身有场地、电视通讯有信号......按河曲老百姓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社会好得没说了,你还想咋接了!”

在农村工作中,我跟上共产党没少“沾光”,有时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本来是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投资力度加大了,善良的父老乡亲,硬要把这个功劳记在个人的头上。说哪条路是谁给他们修的,哪座桥是谁给争取的,等等。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的老乡,你给他们办了事情,他们要感谢你。有一次,一位老大娘说是我给她办理了低保,专门来到乡政府,手里攥着已经揉皱的几百块钱要感谢我,让我拒绝了。我给她耐心细致宣讲政策,办了是因为符合国家政策,是共产党政策好,不是我个人给的。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出现,都让我婉言谢绝了。我离开乡镇的时候,一位村干部说:“你什么都好,就是人家感谢你,不要拒绝。”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党组织把我们放在基层的吃劲岗位上,是用来为父老乡亲服务的、办实事的。所以在乡镇工作的几年,我从当初开始就非常珍惜这个平台,把父老乡亲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把父老乡亲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对待,淡泊名利,宁心静气,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面对脚下这块厚土,我选择“三农”,挥洒青春,无怨无悔,真情祝愿父老乡亲,早日走出贫困的阴霾,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河曲李永智散文:乡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