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内蒙古是一个以蒙古民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地方。在呼伦贝尔,除了蒙古族之外,还有三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篇水草丰美的土地上: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由于这三个民族相对来说人口较少,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三少民族“。”三少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伦春族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 呼伦贝尔三少民族----鄂温克族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

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两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自治乡位于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鲁古雅河畔。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是在300多年以前从列拿河一带迁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当时有700余人。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在列拿河时代,他们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后来由于列拿河一带猎物少了,他们便顺着石勒喀河来到了大兴安岭北麓的额尔古纳河流域。

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较少,在解放前基本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每年6月18日到19日,鄂温克自治旗群众都要欢度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瑟宾节",数以千万计的各族民众兴高采烈地参加节日期间举行的赛马、夺宝、抢枢、博克、拉棍、拔河和赛骆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该节日现已成为当地主要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每逢"瑟宾节"来临,中外游人蜂拥而至,争相亲睹节庆风采。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俗旅游区四时皆为旅游旺季,游人亲临其境,尽情体验鄂温克人生活乐趣,无不称道此地民风淳朴、习俗奇特。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有幸作几日鄂温克猎民家庭的临时成员,真是不负此生!

  • 呼伦贝尔三少民族----鄂伦春族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元朝时,鄂伦春人被称为“林木中百姓”和“北山野人”,分布极为广阔,在辽阳行省的管辖之中。

明朝时黑龙江以北有“乘鹿以出入”的“北山野人”,就是指游猎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使鹿部落”,也就是鄂伦春人。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清初文献曾把鄂伦春人称为“树中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成立了鄂伦春旗,1952年改为鄂伦春自治旗,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1958年鄂伦春民族从游猎生活实现了定居;1996年,在全旗范围内实施禁猎,走上了发展现代产业之路,成功实现了一个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鄂伦春民族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走过了其他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鄂伦春自治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兴安岭森林生态、拓跋鲜卑历史、鄂伦春民俗风情、第四纪冰川遗迹、远古彩绘岩画、火山地质地貌、军事基地等多种资源类型。

  • 呼伦贝尔三少民族----达斡尔族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次年即征服黑龙江中游萨哈连部,当时达斡尔或以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或以贡物特点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或与鄂温克等泛称为索伦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性格。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在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

呼伦贝尔的”三少民族“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达斡尔人积累了许多狩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如下套子、设陷阱、放地箭、“打围”、鹰猎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