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銀河”落九天 投行翹楚的落寞

作為國內分支機構最多的老牌券商,銀河證券一直是行家關注的重點。2019年度,憑藉強大的自營業務,銀河證券實現了大翻身,營收同比增長71.69%,淨利同比更是大增81.09%。

但令人詫異的是其投行業務,卻顯示出幾分“落寞”。在科創板推行、註冊制改革等多重利好下,全年只有一家IPO過會,投行業務營收相應的同比下降了13.34%。和公司“打造券業航母”、“雙輪驅動”等口號形成鮮明對比。聯繫其公司高管變動,特別是去年的總裁更迭,或許能給我們些許答案。

營收增幅遠超同行,經紀自營各有亮點

必須承認,2019年度,銀河證券的業績相當不錯:全年實現營收170.41億元,同比增長71.6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28億元,同比增長81.09%。

疑是“银河”落九天 投行翘楚的落寞

銀河證券業績橫向比較,券業行家制圖

與協會公佈的133家券商業績數據相比,銀河證券的營收增速遠超同行業平均水準,淨利潤增速與行業增速基本一致。

在股息回報層面,銀河證券也頗為慷慨,分紅比例創下上市以來新高。擬以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60元的方式,合計分紅16.22億元。

從業務構成來看,經紀業務依然為最主要的營收來源,其中證券經紀業務收入77.38億元,佔總收入的45.41%;其次是自營業務,收入40.96億元,佔比為24.04%。而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的收入分別為4.23億元和6.87億元,佔比分別為2.48%和4.03%。而從增速的角度來看,自營業務增速達64倍以上,但投行業務與資管業務的增速下滑均超過一成。

疑是“银河”落九天 投行翘楚的落寞

橫向來看,不要說與“三中一華”四家投行大鱷相比,就是將範圍擴大到市值前十,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也令人汗顏。距上一名申萬宏源的11.62億元,相差2倍多;和第一名中信證券的44.62億相比,落後近十倍。

這是什麼情況?

IPO過會數連降,投行業務下滑明顯

首先來看銀河證券的過往IPO數量,其呈現出的下滑趨勢,著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近幾年數據顯示,銀河證券的IPO通過家數從2016年至2019年,分別為6家、3家、2家、1家,並且每年都有一家IPO被否。

具體來看,發審會在2016年審核的270家IPO企業中,通過247家,通過率為91.48%;未通過18家次,否決率6.67%;暫緩表決5家次,佔比1.85%。

銀河證券當年完成6單IPO項目,主承銷金額36.45億元,完成10單非公開發行項目,主承銷金額209.21億元,1單併購重組暨配套募集資金項目。股票主承銷金額合計299.41億元,行業排名第14位。

2016年IPO還有一家未通過審核。被否的是吉林西點藥業,原因主要有:核心技術產權瑕疵;可持續經營能力問題;對經銷商的其後貨款流向、最終銷售情況沒有核查到位;業務推廣費等敏感費用科目核查不到位。

2017年發審委共審核了479家公司的IPO,其中380家過會,過會率79.33%,86家被否,佔審核總量的17.95%,其餘13家為暫緩表決、取消審核等情形。這也是自2014年IPO重啟以來過會率最低的一年。

但發行數量保持高位,共有420家,超過2010年347家的歷史最高值。420家IPO發行企業共募集資金約2154.14億元。其中,從實際募資金額來看,新上市的銀河證券以40.86億元成為當年募資金額最多的公司。

投行業務方面,2017年銀河證券完成3單IPO項目,實現主承銷金額12.32億元,有一家仲景大廚房被否。還完成1單優先股項目,規模100億元;完成2單企業ABS項目,規模合計24.64億元。但公司股票主承銷金額合計37.88億元,比去年大幅下滑。

2018年共172家IPO企業首發上會。其中,111家順利過會,59家被否,還有2家暫緩表決。全年的IPO整體過會率為64.53%,繼續刷出新低。

實力雄厚的銀河證券也僅僅過了2家,取消審核1家,通過率66.7%。主承銷金額18.58億元;1單可轉債項目,主承銷金額3.2億元;1單併購重組暨配套資金項目。

2019年證監會(負責主板、創業板、中小板)和上交所(負責科創板)共計審核了278家企業,否決了20家,名義通過率為88%,實際通過率約66%,處於歷史低位。IPO首發上市家數及融資規模較2018年大幅增加,上市家數203家,募集資金2532億元。

在2019年資本市場回暖、科創板啟動和註冊制改革等多重紅利下,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與如火如荼的經紀、投資業務形成了鮮明對比,IPO僅完成了一單,實現營收4.23億元,同比下降13.34%。

就在這種情況下,銀河證券承銷的IPO還被否了一單。被否的是信利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上會日期是2019年1月29日,擬上深交所。被否原因主要有:獨立性問題涉嫌同業競爭;持續盈利能力問題,如扣非歸母淨利潤波動較大、客戶集中度較高、專利訴訟等;規範運作問題,住房公積金繳納比例過低,實繳人數約為應繳人數7%-8%。

2019年作為科創板IPO元年,也成為券商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力。自7月開板以來,科創板發行了70只新股,實際募資總額為824.27億元,佔A股市場IPO募資總額約三分之一。36家券商參與科創板公司上市承銷保薦工作,承銷保薦收入合計46.54億元。

而銀河證券不僅在科創板IPO業務上顆粒無收,還有一起違規:因棄購中籤科創板新股天準科技,被中國證券業協會列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配售對象限制名單,起止時間為2019年7月8日至2020年1月7日。

業績持續萎縮,與口號形成鮮明對比

從以上梳理不難看出,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呈現持續萎縮的狀況,與其宣傳口號形成了鮮明對比。

2016年,銀河證券投行業務實現營收10.64億元,同比上升30.46%。這一年也是近來的高點,也許是得益於公司股權融資業務積極推進向交易型投行盈利模式轉型。

但隨後幾年投行業務連續下挫。而提出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化協同”大投行平臺模式,建立的投資銀行服務部,如今看來效果並不好。

2017年,其投行業務營收為4.92億元,同比下降53.78%。與“打造航母券商、建設現代投行”的姿態,落差有點大。而當年市場IPO再創新高,承銷規模達到2304億元,同比增長53.2%。

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是前期項目儲備數量不多,另外則是新三板流動性逐漸枯竭。更多的,銀河證券還是沒有發揮好公司的資源優勢,對內未能充分把握國企改革和中國製造2025的大機遇,對外的跨境業務和國際化進程還有待繼續加強。

反觀其做國企和地方政府國資平臺財務顧問、立足服務製造業實體和綠色金融等政策,或許具體落實還需努力。

2018年其投行業務繼續下降8.59%,營業收入減至4.88億元。儘管公司在做各種新的嘗試,如制度規則體系、業務服務方式、運營協同機制等,最終依舊沒有扭轉連續兩年下滑的局面。

而當年提出的“六大服務鏈”,著實宏大又全面,包含了投行業務服務鏈、全客戶服務鏈、中小微企業投融資協同服務鏈、區域綜合服務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鏈、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服務鏈等。

還有更加漂亮的四個“一體化”: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一體化戰略,深入開展投融資一體化、客戶服務一體化、境內外投融資業務一體化戰略。不過,真真推動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顯然和預期的業績有相當差距。

當然,投行營收下滑也與大環境不佳有關係。嚴監管形勢下,2018年滬深交易所IPO融資規模1378億元,同比下降40.11%;股權再融資規模10173億元,同比下降25.59%。

銀河證券2019年投行業務實現營收4.23億元,同比又下降13.34%。報告期內,公司僅完成1單IPO項目,再融資項目7單(包括可轉債融資)。如果再考慮到整個比較好的大環境,不得不為其捏一把汗。

這下再回想2018年提出的“雙輪驅動”策略,口號喊得好,但業績卻上不來。一輪是財富管理,是大經紀和大資管業務逐漸走向融合發展,為客戶提供綜合的財富管理服務。

作為“雙輪驅動”戰略的另一“輪”,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連續多年碰壁,真的讓人想不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新帥上馬,能否扭轉頹勢

回顧以往,銀河證券在2017年開始實施三年戰略轉型。業務重心基本在財富管理上,國際業務的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如此一來,投行業務多少有點受到冷落。反映在業績上連續下降的數字,也就不足為怪了。

眾所周知,券商同質化嚴重,呈現出強者越強的格局。作為老牌大券商,按說具有規模優勢,實控人又是匯金公司,應該能夠大展身手一番。

但也不得不承認,老牌券商們的制度紅利,在劇烈的市場競爭裡,似乎沒有那麼明顯。特別是投行業務領域,本來一手好牌,結果卻越打越臭。問題或許出在管理上,還需要繼續加強。

人事變動方面,去年3月15日,銀河證券原總裁顧偉國到退休年齡,卸任公司總裁、董事長等職務。由公司執行委員會主任(董事長)陳共炎代行總裁職責,代職時間不超過6個月。

2019年6月11日,又迎來新總裁,25年老兵陳亮接任。市場對新任總裁有所寄託,股票當日強勢漲停。現在馬上就快一年了,相對於新總裁上市時,股價基本是原地踏步。

2019年科創板推出,並試點註冊制改革,IPO提速,投行業務部門發達的券商們真的是如魚得水。作為業內老前輩的銀河證券,更加需要反思和改進。在告別了2019年之後,2020年也被稱為銀河證券五年戰略發展規劃“鞏固期”的開局之年。

在銀河證券2019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董秘吳承明坦言,經紀收入佔比高,而佣金費率的下降趨勢難以扭轉。未來公司業務增長動力集中在投資銀行和自營投資及做市業務兩個方面。

關於投行業務,吳承明表示,投行業績受去年政策原因影響,部分項目無法發行,預計2020年將順利發出。關於科創板,公司一直堅持標準、審慎承做,2020年度部分項目將獲得進展。同時,公司投行再融資儲備較為紮實,2020年將抓住政策窗口取得突破;利用新三板精選層、區域股權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前期的佈局今年將陸續開花結果。

吳承明同時表示,傳統的以高收費為特徵的投行業務已進入“強競爭、低收費”時代。今後投行業務收費的急劇下降,將如同經紀業務佣金費率下降一樣不可逆轉,投行的單一通道業務模式已經難以為繼。投行業務如何擺脫責任扭曲的體制限制,在嚴監管、強競爭、低收費、高風險的困局中實現突圍,是擺在證券公司面前尚待破解的難題。公司正在謀劃順應金融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的新趨勢,通過科技賦能業務。

這家老牌券商的後市如何,歡迎留言討論。

本文源自券業行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