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藥報專訪張伯禮:中醫藥參與武漢抗疫將被載入史冊


編者按: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這場阻擊戰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作為臨危受命、叱吒沙場的中醫悍將,張伯禮為此付出了太多心血、智慧和汗水。4月16日,張伯禮離開武漢踏上歸途。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之際,記者專訪張伯禮,回首兩個多月經歷,總結中醫藥抗疫經驗,啟示中醫藥未來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4900餘名從全國各地調集而來的中醫藥人馳援湖北,約佔援鄂醫護人員總數的13%。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及數百名專家奮戰武漢一線。中醫藥援助隊伍規模之大、力量之強,中醫藥參與防控救治程度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指導組組長孫春蘭在《求是》雜誌發表署名文章,高度評價此次中醫藥抗疫貢獻為“這次抗擊疫情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並凝練了“五個首次”。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張伯禮以72歲高齡,臨危受命,奔赴武漢前線,征戰“沙場”,為中醫藥充分深度參與疫情防控立下汗馬功勞。

  日前,隨著武漢解封逐漸恢復正常,本報記者專訪張伯禮,聽他分析總結中醫藥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貢獻的經驗和智慧,及他對中醫藥未來發展的思考。

  4月16日上午,張伯禮離開武漢踏上歸途,向送行的人們揮手告別。

中國中醫藥報專訪張伯禮:中醫藥參與武漢抗疫將被載入史冊

  中醫藥全程深度介入治療,總有效率達90%以上

  記者:本次抗擊疫情中,中醫藥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張伯禮:此次抗擊疫情中,中醫藥全程深度介入治療,形成覆蓋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診療方案。

  由湖北省42家中醫院作為定點醫院,中醫醫療隊整建制接管8個重症病區和江夏方艙醫院,其他方艙醫院都派駐4~8名中醫專家。各定點醫院把中醫藥納入使用範圍,對輕症患者,中醫藥早介入、早使用;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醫醫師全程參與救治方案制定、病例討論和查房;對醫學觀察的發熱患者和密切接觸者,主動送藥上門;對出院患者,實施中醫康復方案。

  在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醫藥,佔90.6%。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能夠有效緩解症狀,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能夠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對於輕症、普通型患者,中醫藥完全可以治療。可顯著改善臨床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核酸轉陰時間、肺部炎症吸收等也優於對照組,特別是核心指標由輕症轉重症比例明顯降低。同時,中醫藥可使血液中淋巴細胞數目增多,RCP等炎症介質降低,說明新冠肺炎免疫功能在改善,炎性因子在減少。

  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抗擊疫情重要方案

  記者:在抗擊疫情中,中西醫結合的優勢如何體現?

  張伯禮:西醫中醫的目的都只有一個,治病救人!這次疫情防控救治中,中西醫合作得很默契,用事實證明在疾病救治中中西醫是可以很好結合的,也對未來我國醫學臨床和預防結合、中醫與西醫結合、實踐同教育銜接都有很好的啟示。

  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是抗擊疫情的重要方案,正為全球抗疫作出貢獻。”

  在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生命支持至關重要,西醫為主,中醫配合。

  中醫雖是配合,但在某些臨床關鍵環節中醫藥也能夠“四兩撥千斤”。如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較低,血氧飽和度波動,這種情況下,儘早使用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服獨參湯,往往一兩天後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就穩定了,再過一兩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有的患者上了呼吸機,但人機對抗,患者腹部脹滿,腹壓抬高膈肌,影響氧療效果,此時採用通腹洩熱的承氣湯類方藥,一兩劑藥大便洩通,脹滿消除,氧療效果明顯提高。炎性因子風暴,加重炎症反應,也是由輕症轉重的關鍵,使用清熱涼血的血必淨注射液,對控制炎性反應綜合徵有明確作用。有些患者肺部感染控制不佳或吸收慢,加註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就可以和抗生素起到協同效應,很多患者這樣被治癒了。

  現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重症患者都是中西醫聯合會診,較多患者使用了中西結合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國際援助,中醫藥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

  記者:中醫藥目前援助國際抗疫的情況如何?

  張伯禮: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國、多點暴發,據報道截至4月15日全球確診人數已超190萬人。中國政府也多次表示願同有需求的國家,開展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國際合作,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目前,中國已及時主動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分享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的有關情況,把中國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翻譯成英文等多種語種,世界中聯、世界針聯、中華中醫藥學會等還通過遠程視頻進行了數十次的學術交流,主動跟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的同道和華僑、留學生等分享預防、救治經驗。

  同時,中國政府派出的援外醫療隊中大都有中醫師參加,中國有關組織和機構向伊朗、泰國、法國、俄羅斯等十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等捐贈了中成藥、中藥飲片、針灸針等藥品和器械。此外,國內中醫專家一直與境外相關單位、專家保持著密切聯繫。

  通過參與國際援助,中醫中藥在世界上的認知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3月26日,我也通過世界中聯組織的中醫藥參與全球抗疫支持行動向國際分享了 “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中國方案的亮點”。全程共計64個國家地區數十萬參與者,包括部分疫情國世界中聯監事會主席、副主席和理事會副主席等。在此之前,我和仝小林院士等專家也和法國、菲律賓、意大利、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十多個國家醫務工作者分享中醫藥經驗,提供中醫驗方等。

  中醫藥參與國際抗疫,需要標準先行

  記者:面對目前嚴峻的全球抗疫形勢,由於有文化認同和醫療准入、藥物標準等差異,可能會有不少困難,這種情況下,中醫藥如何更有效地參與?

  張伯禮:中醫藥參與國際抗疫的重點在於中醫藥如何走向國際,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獲得認同和准入是關鍵。

  中藥現代化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成就斐然,包括中藥產值增加,在180多個國家推廣應用,並與80多個國家簽署政府間協議,在海外建立幾十個中醫中心,開設20萬家中醫診所,中醫藥相關國際論文發表數量增長很快等等。

  但是仍有兩大問題需要解決。一個就是要提升中藥材的品質,規範化種植,保證道地藥材基本藥效,生成無公害中藥材。第二個問題就是提供更多的臨床有效證據。不僅需要通過現代醫學研究它的作用機理,還需要拿出過硬的循證證據,這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前提。同時,我們要統一標準,因為任何一個學科成熟發達的標誌,就是要建立標準。中國是中醫藥宗主國,有責任發揮引領作用。

  這次疫情對中藥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中藥也確實有效,得到廣泛共識。以臨床科研協作為切入點,讓海外病患體驗到中醫藥療效,同道認知中醫藥療效。這是必要的基礎。中醫走向國際,一看需求,二靠標準,一定是標準先行,而科技是基礎,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這樣走出去,中醫就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總之,中醫藥近些年越來越得到國外民眾的認同,但是由於文化和醫療准入、藥物標準等差異,中醫藥參與國際抗疫任重而道遠,但是我們持開放胸懷,只要國際社會提出要求,調整醫療藥物准入標準,我們願意分享中醫藥經驗,援助中藥。我相信在廣大群眾推動下,大疫當前,會讓更多的政府和組織重新認知中醫藥,逐步接受中醫藥。

  中醫藥參與武漢抗疫將被載入中國抗疫史冊

  記者:在中國醫學防疫史上,您認為應該如何書寫這次抗擊疫情這一節?

  張伯禮:根據中國中醫科學院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緊張。但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疫”史。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在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指揮下,在中央指導組強有力指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聯防聯控、共克時艱,進行了一場史詩般雄渾壯觀的大國抗疫戰爭,這段抗疫一定會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醫學防疫史上的重要篇章。

  但是書寫今天這段抗疫史時切不要遺忘屬於中醫藥的篇章,中醫藥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如抗擊SARS,阻擊甲流,一如三千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每次瘟疫,中醫都不曾缺席,而中醫藥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注重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大疫出良藥,深入發掘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篩選了以“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也成為中國方案的重要特色和優勢。

  相信群眾自有公論,歷史將記住中醫藥的貢獻!

  五個“首次”,是中醫藥兩千年來前所未有的

  記者:中醫藥參與此次抗擊疫情的效果,是否出乎您的預料?假如讓您打分的話,您打多少分?

  張伯禮: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得到國內民眾的廣泛認同,並且還會持續為國際抗疫做出貢獻,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和世界意義。

  中醫藥抗疫形成了五個“首次”,即首次大範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這是兩千年以來所未有的。

  對中醫藥參與此次抗擊疫情的治療效果我並不意外,因為17年前在國務院領導支持下我參與了抗擊SARS的後半程工作,擔任天津抗擊SARS中醫總指揮,請纓組建了兩個獨立的中醫“紅區”,採用中西結合方法救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我和劉清泉教授主動請戰,提出由中醫承包方艙醫院,承擔定點醫院,對於中醫藥參與此次抗擊疫情的治療效果我是有把握的。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輕症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564人,在收治的患者中,沒有一個轉成重症患者,醫護人員也是零感染。

  如果讓我為此次中醫藥表現打分的話,我打85分,既是勉勵,又是鞭策。因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醫學,保護國民健康是它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雖然在此次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更早更全面地介入疫情防治,有更多的定點醫院和方艙,有更多的急重症人才,中醫藥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重視中醫藥在我國醫學發展和醫學教育中的定位

  記者:回頭總結分析中醫藥抗疫歷程,您認為還有哪些不足亟須引起重視?

  張伯禮:經此疫情最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的是中醫藥在今後我國醫學發展和醫學教育中的定位。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總結了很多的經驗,也有很多思考。

  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將中醫藥真正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來,實現中西醫並重參與傳染病防控體系;完善中西醫協作的機制,確保中醫第一時間瞭解疫情、全程參與,整建制承包定點醫院,按照中醫的理論指導治療。

  二是加強中西結合人才培養,長學制、寬口徑,以崗位勝任力為基礎,兩套基礎知識如何融匯好是關鍵。

  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高等院校教育中,加強中醫疫病學、傳染病學及公共衛生管理課程的教學,建立起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學科體系;培養建設一支中醫功底深厚、急重症救治能力強的臨床人才隊伍,特別是急重症臨床骨幹人才培養;加強中醫藥從業人員公共衛生管理能力與水平的培養。

  若是從具體事上分析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

  1. 中醫藥臨床研究方法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臨床診療和研究力量的協同性需要優化,形成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的綜合力量。

  2. 雖然中醫有了定點醫院,但數量及床位仍較少,缺乏系統全面的中醫診療體系。

  3. 對中醫藥的偏見或者說是信心不足的現象還是普遍存在,包括一些醫生及各層次管理人員,中醫藥在綜合性醫院的地位和作用有待提高。

  4. 加快推進中藥注射劑上市後再評價。對於臨床多年實踐有效且經過安全評價的中藥注射劑,應該予以推廣使用,對於重危患者在關鍵時刻是能救命的。分類管理,目前市場上有近三分之一的中藥注射劑工藝技術落後、安全療效無保證,應該果斷淘汰。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應在組織管理和人才隊伍上下功夫

  記者:未來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應當如何改進?

  張伯禮:隨著近年來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增多,公共衛生應急問題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雖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但前期的亂象也顯示出我國在應對突發重大疾病的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組織管理上,建議創建常設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機構。每次在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均採取臨時領導小組的方式,會加大各部門機構之間協調所需時間,且不利於危機後的經驗總結。應當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機應對機制和組織架構,必要時能協調各級政府機構應對突發事件。應完善從中央到地方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為主,明確與各省、市、縣疾控機構的關係。修改傳染病直報機制,情況緊急時可直報中央。完善國家傳染病預防和治療體制機制,建設規模適當的預防醫學隊伍,培養更多的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結合的人才,平時臨床治療,戰時進入“紅區”。

  將中醫藥真正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來,實現中西醫並重參與傳染病防控;完善中西醫協作的機制,確保中醫第一時間瞭解疫情、全程參與,整建制承包定點醫院,按照中醫理論診治,有利於快速總結出中醫藥診治方案。

  在人員隊伍上,加大公共衛生與防疫醫學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流行病學隊伍建設。我國應建設一支擁有豐富經驗、過硬技術且經過有素訓練的突發疫情快速反應隊伍,包括中西醫專家、護士、傳染病相關專家學者、社會工作者、媒體工作者等,直屬中央管轄。

  3月19日,武漢數字歸零,這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最高興的一天

  記者:在武漢,您的工作是什麼樣的狀態?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天?

  張伯禮:中醫藥是我熱愛的事業,治病救人也是我的職責,大疫當前,國難當頭,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醫生就是戰士,治病救人義不容辭!

  我是1月27日接到國務院緊急命令來到武漢抗疫前線的。兩個多月以來每天忙於定點醫院、社區隔離點、方艙醫院、康復驛站,會診病患、調查疫情、調製處方、制定方案。疫情之初就向中央指導組建言獻策:早期介入、全程參與,採用以中醫藥為主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可以治療新冠肺炎!以後陸續提出採用“中藥漫灌”隔離點治療、承包定點醫院、組建中醫方艙、中醫參與重症救治、開展康復治療、主動向世界介紹中醫經驗等建議十多項。同時牽頭組織來自五省市八家單位的科研骨幹組成項目突擊隊,火線開展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通過1000多確診病例流調明確了新冠肺炎的證候特徵為“溼毒疫”,為治療明確了方向。開展隊列、對照觀察等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開展了對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的評價,宣肺敗毒顆粒研發也申報了臨床批件。兩個多月非常緊張忙碌,過得很充實很有成就感。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下,在中央指導組決策指導下,中醫藥在疫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武漢,中醫藥介入已從當初的30%上升到90%以上,全程救治,在每個階段都取得了成效,被中央領導譽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是中國方案的亮點”。為此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和無比高興。

  要說最難忘的是3月19日這天,因為這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這一天也恰好是我72歲生日,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也是到武漢以來最高興的一天。

  張伯禮武漢戰“疫”兩個月

  1月24日

  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成立。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系14位專家之一。

  1月26日

  正在天津指導防疫工作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疫情防控指導組電話,要求次日奔赴武漢參與救治。

  1月27日

  張伯禮隨專家組抵達武漢,參與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

  2月3日

  張伯禮出席湖北省召開的第十三場疫情防控例行發佈會,回應雙黃連等熱門藥品對疫情治療和預防的效果。他強調,不主張沒有病的人吃藥,現在沒有合適的藥來預防。

  2月14日

  天津、陝西、湖南、江蘇、河南等五省市醫療隊,集結武漢市大花山方艙醫院。張伯禮掛帥中醫“國家隊”進駐方艙醫院。

  2月16日

  由於過度的勞累,張伯禮院士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中央指導組的領導強令他住院治療。

  2月19日

  2月18日,張伯禮的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了。2月19日凌晨,張伯禮在武漢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

  2月24日

  白巖松在央視《新聞1+1》欄目中連線張伯禮解讀疫情,張伯禮介紹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進展。

  2月28日

  張伯禮在武漢協和醫院病房接受專訪,值班護士黃珺說:“你們快幫我們勸勸老人家,他簡直不聽話,每天睡得好晚,住院還忙工作。”

  3月3日

  張伯禮在武漢接受人民日報新媒體專訪時透露,武漢有望在3月底實現新增病例基本清零。

  3月10日

  張伯禮掛帥的江夏大花山方艙醫院正式休艙,500多名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症。剛剛做完膽摘除手術康復出院的張伯禮院士與隊員們一起慶賀,第一次和堅守大花山方艙醫院的兒子張磊見面。

中國中醫藥報專訪張伯禮:中醫藥參與武漢抗疫將被載入史冊

  3月17日

  張伯禮送別踏上歸程的援助湖北的國家中醫醫療隊。

  3月18日

  張伯禮來到江夏普安山康復驛站為康復患者看門診,給與康復指導。當晚,他在視頻連線美中醫師時表示,當前抗疫還有三大隱憂,分別是:防海外輸入、危重症救治、出院康復。

  3月19日

  武漢“清零”當天,張伯禮在武漢度過了72歲生日。

  3月22日

  央視新聞播出《面對面》節目專訪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張伯禮在節目中激動落淚。

  3月23日

  張伯禮在湖北武漢參加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介紹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藥物。他表示,金花清感顆粒和連花清瘟膠囊兩種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具有確切療效。

  3月29日

  張伯禮在清華五道口在線大講堂在線授課,對於日前出現的復陽現象,從原理、用藥等方面做了詳解。

  4月5日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邀請張伯禮院士與旅日留學生和僑胞在線對話,張伯禮表示,新冠肺炎不會和SARS一樣戛然而止。

  4月6日

  張伯禮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劉清泉院長傳承工作室正式落戶武漢市中醫醫院。

  4月14日

  張伯禮做客人民網澳新戰“疫”公開課,張伯禮院士給海內外華人云坐診,為華僑華人解“疫”釋惑,獻上戰“疫”良方。

  4月16日

  在武漢奮戰了80個日夜後,張伯禮院士團隊返津。

中國中醫藥報專訪張伯禮:中醫藥參與武漢抗疫將被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