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馬頭琴是產生和流傳於蒙古族的一種拉絃樂器。它那獨具特色的音色,悠揚、深沉、寬廣、抒情的旋律,蘊含了獨特的審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與蒙古族的成長、發展、生活環境密不可分。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內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義尤為深遠。

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馬頭琴的傳說

在遠古的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段美麗哀婉的傳說:勤勞善良的老牧人奧其爾,全家三口人就靠牧羊來維持生活。家裡唯一的心愛之物是一匹英俊而高大的棗騮馬,每天與牧人一起牧羊、勞動,朝夕相處,情同手足。

  一天,草原上傳來了一個消息,說蒙古部落首領要舉行“賽馬”大會,誰的馬跑了第一名,就將他的女兒嫁給這名勇敢的騎手……

  比賽中,老牧人奧其爾的小兒子貢嘎因棗騮馬獲得第一騎手的榮譽……

  但是,授獎時,部落首領竟然不談許配他女兒的事情,卻示意手下差人把棗騮馬給他牽來……

  部落首領跨上棗騮馬後,箭一般地飛奔起來。老牧人奧其爾非常氣憤,他吹了一聲口哨,棗騮馬聽到主人的口哨聲後不停地打轉、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首領從馬背上摔了下來。首領忙讓差人把棗騮馬抓住,可棗騮馬已衝出人群跑向遠方。首領立即命令弓箭手發箭,一霎那,棗騮馬身中很多箭向家鄉的方向跑去……

  當它用盡最後的力氣於一天的午夜時分回到了老牧人的帳篷前時,它就倒了下來,隨即便死去了……

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老牧人奧其爾悲痛欲絕,和小兒子貢嘎在棗騮馬身旁整整守護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夜裡,他夢見棗騮馬和他說話了,並讓老牧人用它的骨頭和皮做成琴,每天帶在身邊。

  於是,老牧人奧其爾用棗騮馬的骨頭做成共鳴箱、琴桿和琴軸,用棗騮馬的皮蒙在共鳴箱上,用棗騮馬的細尾做成琴絃和琴弓,最後用棗騮馬的腿骨刻成一個馬頭裝在琴桿上,自此,在遼闊無垠的蒙古高原上就誕生了第一把馬頭琴……

  在內蒙古草原民間,每誕生一把馬頭琴,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儀式結束後,牧人就開始舉行馬頭琴試奏音樂會,這是內蒙古草原上的一段古老文化遺風,同時也說明了馬頭琴在草原上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捨不斷的依戀。

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馬頭琴的形制、構造

  馬頭琴是在我國蒙古族聚居區流傳很廣的民間樂器,由於地區間的文化差異,所以各地區的馬頭琴在形制、構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許多不同,但其音樂本質是相同的。

馬頭琴形制的特點是:斜方型(或稱梯形)琴箱,雙面蒙有馬皮,雙弦用黑色馬尾編制而成,琴桿上端雕有馬頭圖案,蒙古語稱“胡兀爾”,“莫林胡兀爾(馬頭胡琴)”在內蒙古地區稱為馬頭琴,在東北地區的呼盟、哲盟叫做“潮爾”。

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其定弦法有五度、正四度、反四度三種,其中以“反四度”定弦為目前常用的定弦方式,即內弦d1為高音弦,外弦a為低音弦。習慣上稱它為兩根弦是不確切的,因為每根弦都是由數十根至百餘根組成的一撮弦,一般情況下高音d1弦可用0.15規格的尼龍絲90根,低音弦a可用0.15規格的尼龍弦130根,過多則硬,過少則軟,都會影響馬頭琴的音色。

馬頭琴音色柔和、渾厚、淳美、深沉,富有濃郁的草原特色。建國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對馬頭琴及其演奏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做了許多大膽有益的改革。如:馬頭琴形制結構上使用了較大的琴箱,選用良好的木材。採用了富於彈性的改良弓子,增大了琴的音量。改革後,用尼龍絲絃代替了馬尾弦,將定弦提高了四度音程,擴大了音域,在保留原有柔和、深厚的音色的同時,增加了清晰、明亮、富有力度的特點,為現代馬頭琴演奏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馬頭琴的傳說、形制、構造與草原文化

  從馬頭琴古老的傳說及其最初的形制、構造可以看出,馬頭琴與自然、民族、社會的關係。作為草原獨有的樂器,馬頭琴在它的傳說和最初的形制、構造中,蘊含了草原民族與駿馬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牧民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中,必不可少的一件樂器,是草原人民生命與情感傾訴渲瀉的一種樂器化形式,說明馬頭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