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會說話:戰國七雄燕國的禪讓鬧劇

https://mp.weixin.qq.com/s/N5g2beBBlI5G98ayMQGd3A

提示:一位君主,因何拋棄太子?厲行變法,丞相如何竊奪政權?齊國援助,緣何種下深仇大恨?請看本期:燕王噲的禪讓鬧劇……

『周紀』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5年)

【原文】蘇秦既死,秦弟代、厲亦以遊說顯於諸侯。燕相子之與蘇代婚,欲得燕權。蘇代使於齊而還,燕王噲問曰:“齊王其霸乎?”對曰:“不能。”王曰:“何故?”對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鹿毛壽謂燕王曰:“人之謂堯賢者,以其能讓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是王與堯同名也。”燕王因屬國於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薦益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於益。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而實令啟自取之。今王言屬國於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子之而實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綬,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於子之。

〖人物背景〗

燕國丞相子之和蘇秦的弟弟蘇代達成利益共同體,利用燕王姬噲迂腐的心理,步步引誘,導演出一部黑色的禪讓的鬧劇。齊國藉機攻打燕國,燕王身死。

〖故事解析〗

公元前314年,戰國七雄的燕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齊國大將章子進攻燕國,燕國將士不但不抵抗,反而大開城門。最終,一柄刀紮在燕國國君姬噲的胸口上,立時斃命。而在姬噲死前,燕國宰相子之已經被剁成了肉醬。

這奇怪的一幕,得從燕王噲的禪讓黑色鬧劇說起。

在這個悲劇發生之前,公元前321年,姬噲老爸死了,他順利即位。即位三年,姬噲做了個重要決定:聯合楚、韓、魏、趙四合縱國攻打秦國,戰爭結果很簡單,失敗了。這也難怪,當時各國心懷鬼胎,各打各的算盤,聯軍猶如一盤散沙,結果可想而知。

歷史上關於燕王噲的記載不多。《韓非子》中對其有一段描述:“燕君子噲,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數千裡,持戟數十萬,不安子女之樂,不聽鍾石之聲,內不湮汙池臺榭,外不罼弋田獵,又親操耒耨以修畎畝,子噲之苦身以憂民如此其甚也,雖古之所謂聖王明君者,其勤身而憂世不甚於此矣。”

簡而言之,這是個性格特殊的人,不愛珍寶,不貪圖宴樂,非常想效仿古代明君,胸懷天下,立志做一個堯舜一樣的人。

攻打秦國失敗後,姬噲發現了個可怕的事實:燕國太弱了。這位剛即位3年的理想主義者,意識到其它大諸侯國都先後進行了改革。燕國是周朝老臣,一直未動,這點造成了燕國的衰敗。怎麼改革呢?他用超前的眼光發現了答案:人才!

在一番尋找後,他發現了一個叫子之的人。經過觀察,他覺得這人“貴重果斷”,任命他為丞相。果然,子之入職後,進行了一系列革新,燕國國家機關辦事效率顯著提高,官員臣屬貪贓枉法現象明顯減少,朝野上下一片清明肅然。

這時,就發生了司馬光記錄的這段史實:公元前315年,消費者權益日,比較好記。蘇秦的弟弟蘇代出使齊國回來,那個時候,蘇秦已經被齊王車裂,蘇代也是結果了他哥的接力棒,繼續靠口才在各個諸侯間謀生。蘇代回來後,燕王噲召見了他。

燕王姬噲:“齊王能稱霸嗎?”

蘇代,斬釘截鐵回答:“不能。”

燕王有些疑惑:“為什麼?”

蘇代:“他不信任臣僚。”

燕王噲沉默了,估計他和他了解古代明君進行了仔細對比。思考後,他做了個決定:把大權交給子之,充分信任子之,讓他處理朝政,強大燕國,同時,自己留下明君美名。

然而,人心隔肚皮。子之處理政務可圈可點,但是,這不否定他是個野心家。在當上宰相後,他便開始自己的篡權之路。第一個進入他視野的,就是蘇代。蘇代心也很黑,兩人一拍即合,結成了親家。篡權第一梯隊完成。之後,就發生了蘇代和燕王噲的對話。

可悲的是,此時,燕王噲已經墮入了成為堯舜的不歸路。他不但沒有意識到危機,反而越發覺得自己做的事,是一件大事,可以名留青史,光耀華夏。

權力擴大,子之有了招攬黨羽的籌碼,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到子之門下。他們徹夜籌劃,原則很簡單,不斷強化燕王噲的錯誤意識,不斷收羅更多的權力。

子之黨羽中,有個叫擼貓獸的。不好意思,拼音輸入法,打錯了,是鹿毛壽。應該也是個舌辯之士。他做出了第二波助攻,對燕王說:“人們稱道堯是賢明君主,就是因為他能讓出天下。現在燕王您要是把國家讓給子之,就能與堯有同樣的名聲。”這一席話,可是讓燕王更忘乎所以,他做了個更大膽的決定:把國家囑託給了子之。子之名義上成了燕國最牛的人,從此大權集於一身。

不過,管理學告訴我們:權力的認可,主要來源有兩種方式:一是控制資源,用資源鉗制其它人。二是,能力出眾,大家信服擁護。子之不是超人,所以他沒有第三種方式。雖然名義上已經成為了燕國的頭牌,但是,他還沒有資源,他的背後還站著燕王噲,這個資源,還在燕王手中。此外,燕國的其它權貴,應該也不會信服子之。

所以,子之黨羽開始了奪權的第三步:獨立人事任免權。

於是,第三步開始了。有人對燕王說:“上古時,禹推薦益為接班人,又任命兒子啟的屬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時,禹說啟不能勝任治理天下的重責,把君位傳給益。然而啟勾結自己的黨羽攻擊益,很快奪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說禹明著是傳天下給益,而實際上是安排兒子啟去自己奪位。現在燕王您雖然說了把國家交給子之,但官員都是太子的人,這同樣是名義屬於子之而實權在太子手裡啊!”

言外之意,就是燕王噲還留著權力給太子,這是影響他成為堯舜路上的絆腳石啊,必須清掉。

被美名迷糊的燕王,便下令收繳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祿以上的官職都交給子之任命。

三步完成,燕王噲果然把自己名字留在了歷史上,不再聽理政事,只不過這個方式,和他的初衷相反。從此,野心家子之面南稱王,姬噲年老,反而成了臣子,國家大事都由子之來決斷。

原本,我以為這種昏庸的事,僅僅是說書人編造的諷刺故事。然而,當司馬光再次描述這件事時,我發現我錯了。

後面的事情更加里奇,子之的行為,觸犯了其它在位人的利益,燕國開始逐步混亂。被奪權的燕國太子姬平,非常不滿。他聯合了將軍市被,合謀攻打子之。齊國也向姬平保證,會全力支持。

齊王專門派人對燕太子說:“我聽說您將要整飭君臣大義,申明父子名位,我的國家願意支持您的號召,做堅強後盾。”

燕太子受到鼓舞,集結英雄豪傑,由將軍市被率領,進攻皇宮。子之的黨羽奮力抵抗,不能攻陷。奇怪的事情發生了,不知道什麼原因,忽然間,將軍市被反水了!倒戈攻打他的統帥太子姬平。市被反水原因,歷史沒有記載,謹慎猜測是子之承諾了更大的好處。多方混戰幾個月,死亡軍民達幾萬人,人心惶惶,一片狼藉。

齊國趁虛而入,命章子為大將,動員集結了齊國國都周圍五城及北方的邊防軍,征伐燕國。燕國士兵毫不抵抗,城門大開不守。齊國長驅直入首都薊城(北京),生擒子之,剁成肉醬。燕王姬噲也同時被殺。一場禪讓的黑色鬧劇,僅僅一年後,雞飛蛋打。

1.燕王噲禪讓動機是什麼?

名。從古至今,行事動機,無外乎兩個原因:名和利。細分又分為眼前和長遠兩個維度。燕王噲,他生存的環境,從小衣食富足,這些利。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吸引力。於是,他把眼光投在了名上。

人心三毒貪嗔痴。燕王噲佔兩個“貪,痴”,沽名釣譽,妄圖複製堯舜,名留青史。用句俗話說,就是豬油蒙了心,再也看不到其它了。

這類事情到今天也沒有斷絕,最常見在普通人中,吹牛好面子,因此成為負擔的不少。窮人是小心翼翼的大方,富人是大大方方的小氣,就是說的這個這個現象。窮人和富人,之所以會小心翼翼的大方和大大方方小氣,是因為他們關注的利益點不一樣。和燕王噲一樣,只不過結果沒那麼嚴重而已。窮人關注的是虛無縹緲的面子,因為窮所以沒面子,所以需要小心翼翼的在別人面前大方來爭取面子。而富人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因為富,有面子,不在乎面子,所以會理性的大大方方的小氣。

2.燕齊仇恨的來源?

在承諾燕太子姬平的背後,齊國隱藏著吞併燕國的陰謀,他不僅晃點了姬平,還佔領了燕國不少土地。這讓姬平懷恨不已。同時,齊軍在燕國行事殘暴,到處燒殺擄掠,運走燕國國都的寶物,引起燕國人民的仇恨。諸侯國紛紛援助燕國,齊軍無法再燕國長期立足,於是撤軍。但是這次齊滅燕事件,使燕國國內對齊國充滿了仇恨。

3.子之篡權,裡面蘊含什麼原理?

反觀子之篡權,揭示了一個權力經營的形成過程和關鍵。子之是一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他迎合了燕王噲讓賢推能的心理。先是資源佔有,獲得第一桶金。再是利益聯盟,擴大範圍。最後塑造氛圍,營銷洗腦。這點和商業邏輯很像。

如果不是子之政治不成熟,過於急促奪權,歷史未可知。150年後,西漢的晁錯犯了同樣的心急症。儘管他是為了漢景帝,進言削藩,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鞏固中央集權,損害了諸侯利益,忘了溫水煮青蛙的邏輯,過於急促。

結果,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正所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不謀大勢者,不足以謀一時。讀過這段歷史的諸位,切記,欲成其事,一定要行事謹慎,腳踏實地,逐步推進。

·end·

我是甜瓜,我在“歷史微言”讀《資治通鑑》

大家想學習的經驗,歷史上都有,各種形式,各種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