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李鴻章是清末中興名臣,從淮軍首領到辦洋務的第一能手,在晚清政治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末政壇,波譎雲詭,李鴻章也有大起大落。戊戌政治風雲中他雖能謹言慎行,自保平安,但他的觀點、態度悉為慈禧所知,戊戌政變後他自然不可能再獲重用。不僅如此,他還受到了變相懲罰。

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勘河山東,變相受罰

黃河自古以來就水患無窮,地處下游的山東更是深受其害,時常決口。1898年夏秋時節,山東黃河再次決口,數十縣被淹,受難鄉民無數,甚至浮屍蔽水。這時,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實齡已七十有五的李鴻章前往山東履勘山東河工。派李前往當此苦差,慈禧當然有自己的考慮:一是自己通過政變重新訓政,想以派聲望重臣前往災區,顯示自己對災情的重視、對災民的關心,以收買民心,穩定局面;二是李鴻章畢竟同情維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彈劾,藉此苦差,變相罰李。

命令下達,已是初冬,而當他到山東時已是隆冬季節,對一個年近八旬的老人來說,確實難以忍受。所以一開始,李鴻章在萬般無奈中,上折請求慈禧太后另選他人,但未被慈禧批准。11月30日,李鴻章一行離開北京,他特別邀請比利時工程師盧法爾隨行。12月11日,他們到達濟南。他接受盧法爾的建議,決定採取近代西方科學方法,首先測繪全河情形,研究沙從何處而生,水由何處而減,探尋根治辦法。在有些地段,他還親率盧法爾及一些官員一同勘測。

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1899年3月31日,李鴻章返京覆命,距他出京正好四個月。在這四個月中,他不顧隆冬嚴寒,不辭勞苦,驅馳兩千裡,認真查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拿出了長、短期治本、治標兩套辦法,確比許多敷衍塞責、貪圖享受、甚至以河務謀私利的官員強不少。

不過,李鴻章關於河工的意見卻未受到朝廷重視,許多具體建議都被朝廷和有關部門以種種理由否決。李鴻章對此憂心忡忡,生怕水旱之災會激起民變。他在給友人的信中擔心地說:“滄海橫流之受,不得謂一隅為災,不關全局也。”

從山東勘河返京後,李鴻章仍然未受重用,但他又在閒居了八個月後卻突然時來運轉,東山再起,重任封疆大吏,被任命為兩廣總督。從“勘河”到“督粵”,這種官運的大浮大起看似命運捉弄,實則為李鴻章一直耐心等待、不斷窺測方向、最後果斷行動的結果。

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慈禧廢帝,時機來臨

原來,雖然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皇帝,但有光緒皇帝在,對慈禧和守舊派就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慈禧曾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謀害光緒。但此時的中國已是“半殖民地”社會,列強勢力環伺,慈禧不能不先試探各國對此態度,沒想到各國紛表反對,甚至表示要派醫生到宮中查看光緒皇帝究竟是否病重。而全國也輿論譁然,尤其是各地華僑紛紛發電,有時甚至數萬人聯名,要求慈禧歸政,確保光緒平安。面對強大反對,慈禧只得打消謀害光緒的主意。但她又於心不甘,打算“廢掉”光緒,另立新帝。但這“廢立”之事仍需試探外國的態度,可是慈禧等守舊派與洋人交惡,無從打探,於是與李鴻章私交不錯的榮祿便走訪與外國人打交道比較多的李鴻章,請李打聽外國人的態度。

李鴻章認為自己東山再起、重獲大權的機會終於來臨,便不失時機回答說,這是內政,如果先詢問外國人的態度有失國體,但如果派我到外地當總督,外國使節必來祝賀,這時可順便探問外國態度而又不失國體。除了想重掌大權外,李鴻章還提出外放當總督的另一個考慮是遠離京城,以避開“廢立”這一至為敏感、甚至有關身家性命的宮廷權力之爭。榮祿為李之說法所動,所以幾天後他就被任命為兩廣總督。李鴻章再獲重用任兩廣總督的消息傳來,外國使節果然紛紛前來祝賀。當李鴻章“無意之中”向他們談起廢光緒、立新皇帝的問題時,這些使節則表示這是中國內政,他們“理無干涉”,但他們的國書都是給光緒皇帝的,如果另立新君是否繼續承認則要請示本國,以此間接地表達了反對廢立之意。榮祿、李鴻章擔心廢立會引起外國干涉和國內一些官員反對,因此他們也不太贊成此時廢立。於是榮祿提出了不必過於著急,可先立 “大阿哥”,慢慢再取得皇帝“大統”的建議,得到慈禧認可。

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擅長洋務,有利慈禧

而任命李鴻章為兩廣總督,同樣是慈禧的老謀深算。對權術,慈禧可能比李鴻章還要精通。李想外放當總督,慈禧則順勢讓他當兩廣總督,因為廣東緊鄰香港,洋商眾多,中外交涉日益繁雜,不懂洋務者很難在此為官,李鴻章當是最佳人選。更重要的是,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在海外華僑、華商中得到廣泛支持,聲勢越來越大,而僑民、僑商大多數都是廣東人,所以廣東同情康黨的人很多,慈禧認為廣東人心浮動、局面不穩,只有像李鴻章這樣資望甚高的官員才鎮得住。慈禧此舉最厲害之處在於,她清楚知道李鴻章從思想上贊成、同情維新,所以一定要李前去鎮壓康黨,將李置於不能不明確態度的“風口浪尖上”,這既是對李的考驗,又可將李“拉下水”,強迫他也成為與自己一樣的維新派鎮壓者。

就在任命李鴻章為兩廣總督的第二天,慈禧便以光緒之名詔諭各省督撫嚴密緝拿康有為、梁啟超:“康有為及其死黨梁啟超先已逋逃,稽誅海外,猶復肆為簧鼓,刊佈流言,其意在蒙惑眾聽,離間宮廷。”“近聞該逆狼心未改,仍在沿海一帶倏來倏往,著海疆各督撫懍遵前諭,懸賞購線,無論紳商士民有能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密緝拿到案者,定必加以破格之賞,務使逆徒明正典刑,以申國憲。”其中特別強調“沿海一帶”、“海疆各督撫”,這顯然是說給李鴻章聽的。

晚清名臣李鴻章,戊戌變法後不獲重用,之後為何能東山再起?

1900年1月7日,李鴻章春風得意、精神抖擻地離京南下,於1月16日到達廣州,只隔了一天就接印視事。在政壇失勢一段時間後仍審時度勢、積極活動,最終竟以年近80之高齡東山再起、重任封疆,李鴻章的能忍、能等與終生嗜權戀棧的性格在此顯現無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