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有位网友谈到:自己三岁的儿子经常有意无意“欺负”自己,经常把自己打得很疼。

那天晚上,她儿子用手电筒砸了过来,砸到自己的眉骨上,痛得自己眼泪直流。她当时没忍住,把儿子抓过来狠狠打了三下。

之前,儿子还用书把她砸得破皮红肿。也曾把iPad、手机屏幕扔在地上。这天,手机屏被儿子摔碎了。

这位网友抑制不住的生气,觉得打了也不解恨。但是过后又觉得有点后悔,觉得自己是以暴制暴,没有作用,于是求助网友们。

网友们纷纷出主意:有人说必须打回去,让孩子知道疼。

也有人说,孩子不知轻重,打回去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有人说,可以惩罚孩子,不能吃饭、吃零食、看电视等等,或者强制孩子道歉。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这些报复性惩罚措施,会使双方都不舒服。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有可能下次还犯,或者造成孩子心里记恨父母。

在孩子犯错,家长想要教训和惩罚孩子之前,不妨想想这个问题。

仅仅想让孩子屈服于家长权威,还是要让孩子信服和成长?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

过多的惩罚会引起恶性循环:过度惩罚—恐惧—退缩—逃避—说谎。

孩子会觉得我已经受到惩罚了和报复了,这事儿也扯平了,也不会吸取到多少教训。

孩子伤害父母,找准原因、解决问题,运用四步引导法。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第一步、保持冷静,给双方一点“留白”

就像上面那位妈妈提到的一样,当时有怒火是肯定的,我们不管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造成自己巨大的伤害过后,都有可能无法保持冷静。可能当时就火冒三丈了,但是作为妈妈。可以试着深呼吸三秒,或者暂时回避一下。

我以前也有好几次被孩子有意无意伤害过,最近一次,孩子用球打在我的眼镜上,把我的鼻梁旁边打破了,眼镜也折变形了,我当时也非常气愤。

我立即生气地把她的球扔到了垃圾桶,马上到了房间平缓情绪。

我之所以做出“生气”,是想给她看到,伤害别人,是会受到一定的惩罚的,别人都是有情绪波动的。

当时孩子也生气,所以,我主动回避,给彼此一些“留白”的时间。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第二步:认识问题,站在孩子角度感受一下

过了几分钟,我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一点,就走出去找了药箱里的碘伏消毒。

孩子一直在那里哭,后来,又跑去找外婆哭诉,外婆还安慰她。

我心想,不能因为外婆的袒护就失去了这次教育她的机会。

我对她外婆说,我跟孩子需要自己处理一下我们之间的问题。

我把孩子请到了卧室,我先没说话,就一直看着她,看她会不会有什么反应。

见她没什么反应,我开始准备引导她。

有时候,孩子出现不好的问题而无意识,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问题或者不知道如何解决,那是需要大人引导的。

就像《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中所说: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好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孩子毕竟认知有限,所以大人应该多站在孩子角度,感同身受一下,也许有些事情,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第三步:找准重点,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准备跟他一起分析和解决问题。

“你把球砸过来,砸到了我的眼镜,我被你砸的很疼”。(描述和确认事实,而不是责备谴责他是坏孩子什么的)

她立即“嗯”了一下。

‘你觉得你可以做点什么”?(我摇了摇手中的碘伏,引导她寻求弥补方案)

她拿起碘伏帮我擦擦,再吹吹。

我说:“在家里玩球球的时候,要确保安全,不能对着人投”。(指出主要问题所在,和善而坚定,不是指责你是个不懂安全、不好的熊孩子,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在这样的引导下,一般会认识到错误,给受害人道歉。

这件事的重点是孩子不懂得安全意识,不懂得主动弥补过失和道歉。所以,大人就一个个问题引导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如果发生问题,要怎样尽快弥补和道歉。

被自己的娃打伤了,真想打回去,不妨试试四步引导法

第四步、修复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

经过以上几步,基本上就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并愿意道歉。

但是,过一会儿,我发现孩子还有一点不自在和不高兴的感觉。

经过询问,原来她还有点记恨我刚才扔了她的球球,还觉得我太凶了一点。这时候,父母可以进一步确认关系是否修复,以协商更多的解决方法。

这时候,做父母的可以稍微给一点台阶给孩子。

我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并说,刚才妈妈是有点冲动,抱歉。

这时,孩子有点不好意思,回应,没关系。

我们一起过去把球球捡了回来。

她向我承诺:以后会注意安全的。我确认关系已修复,并表示妈妈是爱她的。

确认关系是否修复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发生亲子冲突时,亲子之间有过激烈争吵或者过激情绪,伤害对方的情况。

樊登的亲子课上指出,我们要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父母谴责的机会。

当亲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请对孩子再耐心一点,也许就有不一样的教育结果。


我是 ,请关注我,给你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