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向我推荐一本书,最近终于有了空闲时间,开始着手看这本书,一口气就把就看完了。因为看的是电子书,我一度怀疑看的只是前半部分,还没有全部看完,甚至还让室友也搜了这本书,看看一共多少章,结果和我看的相同。

全部看完之后是意犹未尽,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看的这么紧张、渴望和期待。还没告诉你们这本书的名字呢!这本让我如此欣喜的书就是《活着》。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余华跟随父母学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由中年到晚年的故事,民国时期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吃喝嫖赌,放荡不羁,赌博输尽家里一百多亩地,家中宅子。父亲被气死之后,一家人住在茅草屋中,成为佃农。阴差阳错被国民党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部队四处漂泊,险些丧命。被解放军解救后重返家乡。此时母亲去世,女儿因生病导致不能开口说话,也听不到声音。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子相继去世,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徐福贵亡家,丧妻,失子,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件件都是痛苦的,令人难以忍受。作者运用顺叙与插叙的方式,将这个小说完整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以小见大,以时代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富贵来反射整个时期大的历史背景,富贵就是整个时代最普遍的代表,他渺小,微弱,可怜,令人同情,可是那个年代就是如此,每个人都一样,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富贵老年与一头老牛一起度过,他的牛叫富贵,家珍,凤霞,有庆,苦根,二喜,同时,他的牛旁边还有很多头像家珍,凤霞,有庆,苦根,二喜这样的牛,家人就在虚幻中,却一只陪伴着他,或许,这是他活着的意义吧。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我记得最深的两句台词:“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这是一种活着的奔头,活着的期盼,活着的意义。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