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

( 陈正生 )

竹笛是民族乐器中最常用的管乐器。竹笛的音域由于制作工艺的改善而在逐步增宽。新中国建国以前曲笛的音域只有二组另一大二度,60年代才增至二组半,实际上竹笛的音域仍有继续增宽之可能。目前已有不少同志在研究这一课题。竹笛音域的增宽,对增强竹笛的表现力是大有帮助的。笔者近年研究这一课题,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共同研究。 要使竹笛能有三组乃至更宽的音域,单是着眼于演奏方法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制作方面的研究。目前竹笛制作在设计上还存在着缺点,从事制作的人又缺乏声学知识,在这情况下制作的笛,不利于音域的增宽。 竹笛音域的增宽,首先应该加强管径对竹笛音域影响的研究。有人认为,长笛的管长是内径的30倍,中国古代黄钟正律管的长度也是内径的30倍,因此这管长同内径的比为三十比一便是理想的内径,其实未必如此。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内径同管长的比值(即所谓量度)确实影响着管乐器的不少声学特性。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笔者发现,管乐器的量度不仅同音色的关系密切,而且同音域的关系也是密切的。即:管内径同管长之比小于一定的值,基音就吹不出;管内径同管长的比大于一定的值,某些泛音就吹不出。人们都承认,G调大笛(筒音为d1的新笛)高音省力,音域比曲笛宽,实际上就是因为新笛的量度比曲笛小的缘故。

一般的曲笛内径为1.67厘米,有效管长(吹孔中心至调音孔中心)约44厘米,它的量度便是0.0364—0.0386,而新笛的内径虽有2厘米,可它的有效管长竟达60厘米,量度只有0.3厘米同样,洞箫的音域只有二组半,而琴箫却不难吹出三组音,这也是量度影响音域的一个证明:因为洞箫的量度一般为0.0323,而琴箫的量度却可以小到0.023。

弄清量度对竹笛音域的影响以后,应该研究一下竹笛第一音(即最低音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所需的最小量度,并求出第19音(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音—22音(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的最大量度,选此管径制笛,配以娴熟的技巧,竹笛上三组圆润的音自可奏出。

竹笛是用竹子制作的,竹子都有大小头,竹笛制作时吹孔都开在管径大的一端,这对竹笛音域的增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为了增宽竹笛的音域,若过多地缩小管径,必然使低音和中音区的音色变得尖细、单薄而欠浑厚。笔者做过试验,有意识地改变吹孔一端的局部管径——实际上就是缩小量度,对竹笛音域的增宽确实有利。

其次,竹笛制作过程中如何确定音孔的恰当位置值得仔细地加以研究。问题的提出,可能会使人感到奇怪:竹笛音孔位置若不确定,那怎么好开孔呢?若无确定的音孔位置,又何以谈得上符合音准的要求呢?其实作坊式的工厂制笛,纯粹靠经验,三言两语很难讲清,姑且分析个大概。 竹笛为开管吹孔乐器,其两端都是波腹,中间便是波节,因为波长便是气柱长的二倍,频率同气柱长是成反比的。 由于气柱长为有效管长加管口校正量之和;而管口较正量又等于管端校正量加末端校正量之和。 通过研究获知:竹笛的末端校正量,在笛子制成以后便稳定了;而管端校正量则随着吹奏方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管口校正量随着管端校正量的变化而变化。 音孔的位置应该随着管端校正量的增大而升高,而降低;这就是说,竹笛的音孔位置不该是固定不变的。另外,笔者三十余年笛、箫制作经验也证明音孔位置可以在小范围内略作变动:音孔位置略略提高,只要将孔径适当缩小,就能保证频率不升高;若将音孔略微降低,也只要适当增大孔径就行。弄清了这些关系以后,就完全可以在笛管的最适当的位置开孔,并通过指法的合理组合,以保证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乃至更高的音能被吹出来。

此外,笛膜赋予了竹笛特殊的音色,但是笛膜对吹奏高音时的能量消耗很大。为了增宽竹笛的音域,我们应该找到吹奏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乃至更高的音时笛管上振动最小的地方开膜孔。笔者深信,在此点上开挖膜孔,无疑对增宽竹笛音域有利。

最后一点,还应该在竹笛上做增开高音孔的试验。乐器工艺史证明,好多管乐器都是因为有了高音孔才有较宽的音域的。 总之,当我们加强了竹笛制作研究而使竹笛制作更趋科学化以后,必有利于吹奏指法的合理组合,于竹笛音域开拓研究也很有利,舍此要谈竹笛音域的开扩能被广大演奏者所掌握恐怕是很难的。

原载于《中国音乐》1989年第2期

陈正生先生《竹笛音域增扩的研究》;如何才能使高音轻松吹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