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地解釋 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和過程?

在社科院讀金融,正好範德勝老師講到了這個專題。略作整理跟大家分享一下。

原理:

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升值且樓市和股市過熱的時候,熱錢就會湧入。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容易崩。

外匯儲備增加的途徑有兩條:

一是經常賬戶下的順差

一個是資本和金融賬戶下的資本流入。

當一國在經常賬戶下沒有順差的情況下,那他外貿上就有逆差了,外貿上有了逆差。一般有兩種方式彌補: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該國的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第二種方式就是讓外資源源不斷的流進來。

外匯如果進來的話他也是分兩種:一種是長期資本流入。就是投資你。另一種是短期資本流入。短期資本流入又叫熱錢或者遊資。熱錢一般都是盯在比較過熱的樓市或者股市上的。1997年的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樣子,本國(地區)貨幣在升值,樓市和股市又很熱。熱錢就喜歡去這樣的地方。當這些地方的經濟由盛轉衰,由過熱經濟開始下行的時候。流進來的外資很可能就跑掉了。他們跑的時候,一定是拋掉本幣帶走外匯的。這一定會帶來該國貨幣貶值,該國物價上漲。

該國如果有用於償債的外匯的時候這就是一場債務危機。

該國如果沒有用於償債的外匯的時候呢?該國會尋求另外的方法:讓貨幣貶值。

下面詳細說一下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

1,貿易收支連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國的外貿逆差逐年遞增、經常項目赤字連年居高不下、外匯儲備每年只減不增:1990年外貿逆差、經常項目赤字和外匯減少額分別為:74.94億美元、72.82億美元和32.3億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別增加到:92.68億美元、82.22億美元和41.75億美元。

貿易赤字產生的原因

(1)產業結構原因

國民收入與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後,產業結構未能及時調整升級,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出口增長受阻。

(2)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原因

冷戰結束後,對美國戰略地位下降,美國開始加強施加壓力要求其開放市場,進口增加。

(3)泡沫經濟膨脹

長期高增長和泡沫經濟導致高消費傾向,進口劇增。

2,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開放資本市場,取消資本管制(1992)

(1)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貿易逆變帶來國際收支巨大壓力,通過開放資本市場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2)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需要:公眾已經習慣了國民經濟維持高速增長,為了取得選民信任,歷屆政府都極力維持經濟高增長。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大量資金,在貿易收支逆差,維持經濟高增長資金來源缺乏之時,通過開放資本市場引進外資彌補國內資金不足。

開放資本市場造成的直接結果: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銖的條件。同時,國際遊資大量湧入、進一步助長泡沫經濟膨脹、導致外債劇增。

3,維持固定匯率制

泰國經濟以出口導向未主,因此維持匯率的穩定極為重要。為了防止外匯風險,創造良好的國際經濟發展環境,泰國政府在實行名義上的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維持泰銖匯率穩定(釘住美元,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1:25的水平)

4,泰國外匯市場的隱患

(1)外匯市場平衡靠吸引國際資金維持,一旦有風吹草動,遊資撤離,後果堪憂。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匯儲備平抑外匯市場。

(2)短期外債劇增,政府須保留大量外匯儲備償還外債。泰國的外債從90年代開始急劇膨脹,1990年其外債為280億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脹至900億美元,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僅1998年即將到期的短期外債就達400多億美元,超過其全部的現有外匯儲備。

(3)泰銖匯率不能自由浮動,不利於及時化解市場壓力。

5,國際投機基金的炒作

國際投機基金看準泰銖貶值趨勢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備而來,衝擊泰銖,成為引發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投機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買入大量外匯期貨合約。

b)借入大量有貶值壓力的貨幣(泰銖),在現匯市場買入外匯(美元),打壓泰銖,製造市場恐慌心理,引發外匯大幅升值。

c)等外匯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後,對沖囤積的外匯期貨合約,賺取投資利潤。

過程:

第一階段:

1,爆發: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2,擴散: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相繼受到衝擊,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盾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3,發展:10月下旬,港幣受到衝擊。同時,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新臺幣一天貶值3.46%。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至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烽煙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衝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幣遭受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行業,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與此同時,俄羅斯盧布也遭受攻擊。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佈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造成俄羅斯股市記錄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標誌著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直至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方告結束。在社科院讀金融,正好範德勝老師講到了這個專題。跟大家分享一下。

原理:

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在升值且樓市和股市過熱的時候,熱錢就會湧入。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就容易崩。

外匯儲備增加的途徑有兩條:

一是經常賬戶下的順差

一個是資本和金融賬戶下的資本流入。

當一國在經常賬戶下沒有順差的情況下,那他外貿上就有逆差了,外貿上有了逆差。一般有兩種方式彌補: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該國的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第二種方式就是讓外資源源不斷的流進來。

外匯如果進來的話他也是分兩種:一種是長期資本流入。就是投資你。另一種是短期資本流入。短期資本流入又叫熱錢或者遊資。熱錢一般都是盯在比較過熱的樓市或者股市上的。1997年的亞洲四小龍就是這個樣子,本國(地區)貨幣在升值,樓市和股市又很熱。熱錢就喜歡去這樣的地方。當這些地方的經濟由盛轉衰,由過熱經濟開始下行的時候。流進來的外資很可能就跑掉了。他們跑的時候,一定是拋掉本幣帶走外匯的。這一定會帶來該國貨幣貶值,該國物價上漲。

該國如果有用於償債的外匯的時候這就是一場債務危機。

該國如果沒有用於償債的外匯的時候呢?該國會尋求另外的方法:讓貨幣貶值。

下面詳細說一下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

1,貿易收支連年逆差,赤字逐年上升

1990年起,泰國的外貿逆差逐年遞增、經常項目赤字連年居高不下、外匯儲備每年只減不增:1990年外貿逆差、經常項目赤字和外匯減少額分別為:74.94億美元、72.82億美元和32.3億美元,到了1994年已分別增加到:92.68億美元、82.22億美元和41.75億美元。

貿易赤字產生的原因

(1)產業結構原因

國民收入與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後,產業結構未能及時調整升級,仍然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出口增長受阻。

(2)國際地緣政治變化原因

冷戰結束後,對美國戰略地位下降,美國開始加強施加壓力要求其開放市場,進口增加。

(3)泡沫經濟膨脹

長期高增長和泡沫經濟導致高消費傾向,進口劇增。

2,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開放資本市場,取消資本管制(1992)

(1)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需要:貿易逆變帶來國際收支巨大壓力,通過開放資本市場吸引國際資本流入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2)維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需要:公眾已經習慣了國民經濟維持高速增長,為了取得選民信任,歷屆政府都極力維持經濟高增長。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需要大量資金,在貿易收支逆差,維持經濟高增長資金來源缺乏之時,通過開放資本市場引進外資彌補國內資金不足。

開放資本市場造成的直接結果: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提供了炒作泰銖的條件。同時,國際遊資大量湧入、進一步助長泡沫經濟膨脹、導致外債劇增。

3,維持固定匯率制

泰國經濟以出口導向未主,因此維持匯率的穩定極為重要。為了防止外匯風險,創造良好的國際經濟發展環境,泰國政府在實行名義上的浮動匯率制的條件下,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維持泰銖匯率穩定(釘住美元,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長期維持在1:25的水平)

4,泰國外匯市場的隱患

(1)外匯市場平衡靠吸引國際資金維持,一旦有風吹草動,遊資撤離,後果堪憂。所以需要保持大量外匯儲備平抑外匯市場。

(2)短期外債劇增,政府須保留大量外匯儲備償還外債。泰國的外債從90年代開始急劇膨脹,1990年其外債為280億美元,到了1996年已膨脹至900億美元,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0%以上。僅1998年即將到期的短期外債就達400多億美元,超過其全部的現有外匯儲備。

(3)泰銖匯率不能自由浮動,不利於及時化解市場壓力。

5,國際投機基金的炒作

國際投機基金看準泰銖貶值趨勢和制度管理缺陷,有備而來,衝擊泰銖,成為引發危機的直接導火索。

投機基金的操作手法

a)悄悄買入大量外匯期貨合約。

b)借入大量有貶值壓力的貨幣(泰銖),在現匯市場買入外匯(美元),打壓泰銖,製造市場恐慌心理,引發外匯大幅升值。

c)等外匯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後,對沖囤積的外匯期貨合約,賺取投資利潤。

過程:

第一階段:

1,爆發:1997年7月2日,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

2,擴散: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匯率相繼受到衝擊,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衝擊。印尼盾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

3,發展:10月下旬,港幣受到衝擊。同時,臺灣當局突然棄守新臺幣匯率,新臺幣一天貶值3.46%。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降至1737.60:1。韓元危機衝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至此,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烽煙再起

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

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係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衝向世界

1998年8月初,港幣遭受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行業,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

與此同時,俄羅斯盧布也遭受攻擊。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佈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造成俄羅斯股市記錄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標誌著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範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直至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方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