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易經與傳統文化

在中國文明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六藝之原”。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小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經傳。這些成語蘊涵著極其豐富的精力內涵,其間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堪稱是對中華民族精力某個方面內容的經典概括,對後世影響持久而深入。締造社會主義中心價值體系,應當繼續發揮這種優異傳統文明的影響力。

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易經與傳統文化

(一)“自強不息”的進步精力

進步精力是中華民族精力的中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天行健,正人以自強不息”中的“自強不息”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力的經典概括。作為一種精力,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精力力氣,也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力動力。可以說,在中國前史上,自強不息精力一直是中華民族奮鬥進步、艱苦奮鬥、臥薪嚐膽的力氣源泉。

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易經與傳統文化

《周易》成語中,從不同方面側重這種進步精力的還有“朝乾夕惕”、“鍥而不捨”、“移風易俗”等。勤勞是中華民族進步精力中最出色的一個表現。中華民族素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586頁)。盤古開天闢地、神農遍嘗百草、虞舜勤勞躬耕等古代的神話、傳說,就出色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勤勞,就不會創造出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由《周易·乾》“正人整天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一語而濃縮成的“朝乾夕惕”這條成語,就是側重勤勉穩重的。

在漢語中,有200餘條成語源出《周易》,易經與傳統文化

“鍥而不捨”這條成語出自《周易·家人》“正人以言有物而行有恆”,這也是中華民族進步精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中華民族在長時間的前史展開過程中,面對各種崎嶇磨難,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民族前進和展開的追求。可以說,正是這種“鍥而不捨”的品格,才使中華民族一直堅持了剛強的生命力。

《周易·雜》中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記載,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移風易俗”這個成語。這是對中華民族送舊迎新展開觀念的準確概括,它是中華民族進步精力的又一重要內容,是我們民族前進的魂靈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二)“厚德載物”的寬恕精力

寬恕精力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精力的中心內容之一。語出《周易·坤》“地勢坤,正人以厚德載物”中的“厚德載物”這條成語,就是對這種精力的經典概括。它要求一個人像大地那樣厚實廣大,像大地承載萬物、生長萬物那樣,在待人接物方面心胸開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周易》成語中,建議這種寬恕精力的還有“殊途同歸”。《周易·繫辭下》有“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記載,後形成了“殊途同歸”這個成語。現在我們運用這條成語,一般是指“走不同的道路而抵達同一個目的地,比如選用不同的方法、方法得到相同的結果”,但其語源卻是建議不同派別、不同類型的思想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在一起的方針下完結有機的融合,實踐表現的是寬恕精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即強烈的兼容知道。

(三)“同舟共濟”的聯合精力

中華民族一貫對聯合一致有著深入的知道,自古就有“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荀子·王制篇》)和“有利地勢不如有利地勢,有利地勢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思想,以為只需內部調和聯合,上下齊心合力,力氣就會增大,就能無往而不勝。《周易·繫辭上》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之語,這段話後來形成了兩條成語:一條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意思是說兩個人一條心,力氣很大,如同尖銳的刀劍能堵截銅鐵;一條是“金蘭之友”,用來描述友誼非常深重的朋友。兩條成語均是側重聯合的力氣。

(四)“信及豚魚”的誠信精力

“誠信”也是中華民族精力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其內涵就是“誠實守信”。中華民族是崇尚誠信的民族,在求生存、求展開的前史過程中,視誠信為做人、立業和處世之本。《周易·乾》中有“正人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修辭立誠”這條成語,就是勸誡人們要重視文明教養,做到立身誠實。《周易》成語中出色表現“誠信”內容的還有兩條:一條是由《周易·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一語提取出來的“信及豚魚”,意思是對小豬和魚這樣寒微的東西也講信用,描述非常講信用;另一條是由《周易·乾》中的“閒邪存其誠”一語濃縮而成的“閒邪存誠”,意思是防備邪惡,存其真誠。

(五)“卑以自牧”的謙善精力

“謙善”是中華民族大力建議的美德之一,《周易》六十四卦中的“謙卦”,就是專門論述人應該具有謙善美德的,其卦辭“謙:亨,正人有終”,則標明謙道美善可行。《周易》成語中涉及到謙善美德的主要有“謙謙正人”、“卑以自牧”、“謙尊而光”、“大而能謙”等。

《周易·謙》中有“初六:謙謙正人,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正人,卑以自牧也”的記載,後形成了“謙謙正人”和“卑以自牧”這兩條成語。“謙謙正人”最初是指非常謙善、非常有修養的人。後來語義發生了改變,才用來指那些故作謙善而實踐虛偽的人。“卑以自牧”則是要求堅持謙善的情緒,進步本身的修養。

“謙尊而光”也出自《周易·謙》。《周易·謙》雲:“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穎達疏:“尊者有謙而更光亮隆重,卑謙而不可跨越。”意思是尊者謙善而更顯現其美德。

出自《周易·序》“有大者,不可以盈,有大而能謙必豫”一語中的“大而能謙”這條成語,後用來指既有一定的常識、聲望、位置或產業等,又能夠謙善待人的人。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精力的基本內容在《周易》成語中均有著生動的表現,《周易》成語在傳承中華民族精力方面有著出色的貢獻。研討《周易》成語所蘊涵的中華民族精力,關於在新的前史條件下更好地傳承中華民族優異傳統文明,締造社會主義中心價值體系,必將起到活躍的推動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