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多國限糧出口對中國影響有限

李湛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蔡娜

(首發:財新)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僅有2263.6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僅有208.9公斤。1996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0000億斤大關,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00公斤,達到412.2公斤。近年來,中國通過貫徹“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近以上。目前,中國的糧食產能穩定,產量保持在歷史較高水平。截至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277億斤,同比增長297.4億斤,增長0.9%。而中國人均佔有糧食也從改革開放之初的316.6公斤,提升至19年的475公斤,增長幅度50%,同時中國目前的人均佔有糧食量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約400公斤)。

中國是產糧大國,也是糧食進口大國,截至目前,中國糧食的進口量是世界第一。根據數據統計,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峰值,進口量為13062萬噸,同比增長13.9%。中國糧食進口量近年來一直保持在1億噸以上的水平,其主要是受中國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40萬公頃,及結構性短缺(大豆自給率較低)多方面所致。但總體而言,中國糧食進口量僅佔到整體糧食的一小部,中國整體糧食有保障,穀物自給率極高,進口糧食主要是用於調劑餘缺。

中國糧食作物主要由穀物、豆類和薯類組成,其中,穀物佔比高到93%。2019年,全國穀物產量為12274億斤,比上年增加73億斤,增長0.6%。其中,稻穀產量4192億斤,佔比為34%,同比下降1.2%;小麥產量2672億斤,佔比為22%,同比增長1.6%;玉米產量5215億斤,佔比最高為42%,同比增長1.4%。豆類產量426億斤,比上年增加42億斤,增長11.0%;其中佔豆類比例最高的大豆產量362億斤,同比增長13.3%。薯類產量577億斤,比上年增加3.6億斤,增長0.6%。

稻穀:長期實現自給自足,未來,水稻播種面積仍將基本保持穩定,水稻去庫存仍將繼續

根據USDA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大米產量及消費量基本吻合,2019年全球大米產量為4.99億噸,其消費量為4.92億噸。庫存方面,全球大米庫存量逐年遞增,2019年全球大米期末庫存量約為1.8億噸,其庫存消費比37.03%,迴歸至2000年(37.4%)的高位水平,表明全球大米庫存量較為充裕。從全球大米出口量數據看,亞洲作為全球水稻種植集中地,大米出口量排名前三的亞洲國家印度、泰國及越南已佔2019年全球大米出口量4500萬噸的57%,大米出口較為集中。近年來,在確保中國自身糧食安全的基礎上,中國的大米出口量佔全球大米出口量的比例逐年遞增,但與其他大米出口量較大的亞洲國家仍存一定差距。

截至2019年,中國大米進口量為240萬噸,大米出口量高於進口量為320萬噸,分別佔中國大米產量的1.6%和2.2%。可以看出,不管是中國大米進口量還是出口量,均佔中國大米產量的微小部分。目前,中國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跨越,而大米產業不管是技術還是產量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因此中國大米長期實現自給自足,供應不依賴於進口。進口大米方面,中國主要是為了兌現加入WTO的承諾,及為了進口優質大米來滿足消費市場消費升級所產生的需求。但由於整體進口體量佔比較小,導致國內大米市場與國際大米市場聯動性較低。在此次受疫情衝擊背景下,雖然2020年3月25日越南宣佈了臨時性暫停越南大米出口,導致越南大米到岸完稅價增幅明顯,但是整體越南進口稻米佔中國整體稻米體量佔比較小,對中國進口大米市場波及有限。另一方面,截至2020年一季度,柬埔寨向中國出口大米增長35%,整體產值達到1.61億美元,可以看出越南稻米出口限制對中國進稻米市場影響十分有限。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2008-2014年,政府連續7年上調國水稻最低收購價格,農民種植糧積極性高,導致中國水稻產量持續上漲,同時也使得中國水稻期末庫存持續攀升,長期處於供給過剩狀態。近年來,中國為了解決水稻供給過剩問題,調低水稻收購價,疊加種植成本逐步攀升,農民種植積極性減弱,截至2019年,中國稻穀產量為2.096億噸,同比去年減少252萬噸。雖然中國稻穀產量有所減少,但由於中國水稻種植技術不斷提升,中國稻穀單產量持續上升,水稻庫存依舊持續積累,仍呈現結構性過剩態勢,且水稻庫存比持續攀升至高位86%。

另一方面,根據中國稻穀消費市場分佈情況來看,中國稻穀最大需求來自食用消費,但隨著消費者飲食需求逐步轉變,主食大米需求逐年小幅遞減,2019年中國稻穀食用消費為1.58億噸,同比減少50萬噸,而用於飼用及工業消費的稻穀消費量逐年上升。但由於消費量佔整體稻穀消費量比例太小,中國稻穀供給過剩的問題依舊存在,2019年末,中國稻穀期末庫存1752萬噸。

中國稻穀供給方面,價格方面,自2015年起,為了解決水稻高庫存及市場供給過剩問題,國內水稻收購價格逐漸回落。但受到種植成本持續攀升影響,農民種植水稻盈利幾乎為零。進入2019年三季度,中國多數主產區市場糧源消化接近尾聲,市場水稻最低收購價格有小幅提升。產量方面,2018年起,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在去庫存背景下,整體水稻種植面積出現明顯下滑。截至2019年,中國稻穀水稻播種面積為2969.4萬公頃,同比下滑1.6%,但受益於中國種植技術不斷提升,中國稻穀單位種植面積產量同比增加0.032噸/公頃至7.06噸/公頃。預計2020年,為保障農民種植水稻產生受益,水稻最低收購價格或將小幅度上漲,播種面積仍將基本保持穩定,水稻去庫存仍將繼續。

玉米:玉米主要是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賴較低,整體去庫存接近尾聲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近年來,全球玉米產量及消費量基本保持平衡,2019年全球玉米產量為11.1億噸,其消費量為11.4億噸。庫存方面,近年來,全球玉米庫存受消費量逐年遞增的影響,其庫存量有所下降,2019年全球玉米期末庫存量約為2.97億噸,其庫存消費比下滑至26.2%,但依舊處於歷史高位水平,表明全球玉米庫存量較為充足。從全球玉米出口量數據看,玉米出口量排名前四的國家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及烏克蘭,其四個國家玉米出口量佔2019年全球玉米出口量1.65億噸的87.6%,全球玉米出口呈現高度集中。

根據中國玉米進出口數據來看,中國為了保障農民種植利益,使得中國玉米價格逐年遞增,2015年國際國內玉米差價高到700元/噸,使得中國玉米在全球市場失去競爭,中國出口玉米數量基本維持在2萬噸。另一方面,中國對玉米進口實行配額制,2015年-2020年,中國玉米進口量一直維持在配額以內。截至2019年,中國玉米進口量為470萬噸,同比上年減少22萬噸。但其實中國玉米進口數量佔中國玉米消費量之比較小,近年來,在玉米維持在進口配額以內的背景下,其整體的進口量僅佔中國玉米消費量2%左右,中國玉米主要是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賴較低。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自2016年起,中國為了緩解國內玉米庫存過高及玉米價格需求倒掛等問題,其對整體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將東北地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進行調整。根據數據顯示,玉米臨儲制度取消至今,中國玉米產量逐年下滑,國內玉米庫存隨之下滑,而中國玉米臨儲庫存也從2015年約2.1億噸的高位水平下滑至5000萬噸,庫存去化顯著,同時也加大了中國玉米的產銷缺口。截至2019年,中國玉米總產量為2.61億噸,同比增長1.4%,國內總消費量為2.79億噸。

根據中國玉米消費市場分佈情況來看,中國玉米最大需求來自飼料消費,約佔總消費的54%,2019年中國玉米飼料消費為1.65億噸,同比增長2.5%。中國玉米消費佔比第二為工業消費,佔比36.5%,其次是食用消費,佔比僅有2.9%。因此可以看出中國玉米消費量的變動主要來源於飼料消費及工業消費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國玉米飼料消費端逐步增長,從而帶動整體玉米消費量提升,2019年末,玉米庫存持續消化,中國玉米期末庫存消費比已從15年118.9%的高位水平下滑至39.9%,整體去庫存已進入尾聲。目前,中國玉米期末庫存為1.99億噸,庫存依舊能夠滿足保障供給。

中國玉米供給方面,價格方面,自2015年起,為了加快去庫存,玉米價格出現持續下跌。進入2019年,中國玉米庫存消化在進入尾聲,產銷缺口加大的背景下,玉米現貨價格出現小幅提升。產量方面,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在去庫存背景下,整體玉米種植面積從2015年的44968千公頃下降至2019年41280千公頃。預計2020年,在中國玉米去庫存進入尾聲週期,產銷出現缺口的背景下,中國玉米價格有望繼續小幅提升。另一方面,對於玉米產量方面,應當多加關注國內草地貪夜蛾防控情況。

小麥:中國小麥市場供給過剩,庫存仍在消化

根據數據USDA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小麥產量為7.64億噸,消費量為7.55噸,期末庫存量為2.87億噸,期末庫存比為38%,整體產量大於消費量,且全球庫存較為充裕。從全球小麥出口數據來看,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國家及地區為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及歐盟27國,2019年其總小麥出口量佔全球小麥出口量1.84億噸的63.8%。

根據中國小麥進出口數據來看,截至2019年,中國小麥進口量為370萬噸,同比上年增加10.2萬噸,中國小麥進口主要來源於加拿大、澳大利亞及美國等小麥研發實力較強的國家,其主要滿足於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小麥要求的缺口。但根據小麥進口量佔中國總消費量之比可以看出,進口小麥量僅佔3%左右,中國小麥主要是以自產為主,對進口依存度較低。

李湛:多国限粮出口对中国影响有限

自2004年起,中國小麥產量逐年遞增,長期大於市場需求量。截至2019年,中國小麥產量為1.33億噸,同比增長1.63%,全國小麥消費量為1.28億噸,同比增長2.4%。根據年末庫存消費比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小麥市場呈現供給過剩狀態,其比例自2014年起,持續攀升至目前91.15%。根據中國匯易測算,2020年中國小麥年末庫存消費比將達到115%,整體庫存量較高。

中國小麥供給方面,價格方面,2010至2015年期間,中國連續上調小麥最低收購價格,農民種植積極性提升,小麥產量持續提升。隨後,由於小麥庫存過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出現小幅下調,截至2019年,中國小麥最低收購價格為1.12元每公斤。產量方面,中國小麥種植面積在去庫存背景下,整體小麥植面積下降,截至2019年,中國小麥播種種植面積為2373萬公頃。雖然中國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下調,播種面積下降,但是由於中國小麥庫存較高,去庫存問題仍在解決。預計2020年,小麥收購價格有望繼續下調,去庫存任務仍將持續。

大豆:中國大豆自產有限,對進口大豆依賴度高

截至2019年,全球大豆產量為3.42億噸,消費量略超產量為3.5億噸。庫存方面,由於2019年大豆產銷出現缺口,全球大豆期末庫存小幅下滑至1.02億噸,庫存消費比從18年的32.63%下滑至29.26%,但全球整體庫存仍較充裕。出口方面,全球大豆前三出口國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其中出口量佔2019年全球大豆出口量1.52億噸的88.8%,其中,巴西大豆出國量佔比最大(51%)。由於大豆出口國較為集中,其三個國家大豆價格的波動將影響全球大豆市場價格變化。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本國大豆產量為1810萬噸,而中國國內大豆總消費為1.04億噸,中國自產大豆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其大豆自給率僅不到20%。中國大豆來源主要依靠於進口,2019年中國大豆進口量達到8851萬噸,佔中國大豆供給超過80%,進口依賴度極高。細分來看,中國大豆主要來源於巴西、美國及加拿大,三個國家大豆進口量佔中國總大豆進口量95%以上,其中,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巴西自2018年起成為中國第一大大豆進口國,取代美國。

由於中國大豆主要依賴於進口,自產產量有限,其大豆庫存消費比長期處於10%左右。近年來,受中國壓榨豆油消費量逐年提升,市場對大豆需求增加,截至2019年,中國大豆庫存消費比僅為7.8%,整體庫存偏低。進入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由於中國大豆對進口依賴較高,大豆到港量下降的預期增長,導致國內大豆、豆粕的現貨價格攀升。我們認為,後續應當持續跟蹤主要進口國家大豆播種情況。

進入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全球,疊加前期發生的澳大利亞山火及非洲蝗災等多種事件影響,全球糧食減產預期不斷上升。另一方面,自2020年3月以來,受疫情加重影響,部分國家採取了限制農產品出口政策,引起市場較大關注。對於中國糧食供給方面而言,我們認為,不管是水稻、小麥還是玉米等糧食,中國糧食庫存充裕,在自給自足的背景下,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糧食價格波動有限。同時,中國春播如期進展,國際糧食減產對中國糧食安全尚不構成威脅。對於全球糧食市場而言,應當持續關注疫情持續發酵對全球糧食的供給問題及後續全球主要糧食地區播種情況。

合作、版權請聯繫華小姐:136417055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