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農耕文明,千年歷史,薪火相傳。

農業生產,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農耕文化,時令、曆法、工具、信仰……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農業,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農耕文化輝煌燦爛,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原始社會古人從靠天吃飯到狩獵謀生,再到封建社會從自給自足到豐衣足食,直到現在從物質滿足到精神追求,乃至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期望,農業生產不斷創新發展、農耕文化豐富多彩繁榮。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一、農耕文化的歷史演變。

閱古鑑今,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領姬地率領族人渡黃河、鬥猛獸、聯合氏族戰蚩尤、最終統一華夏各部落,人們活動主要以男耕女織為中心,為得到上天護佑用活人祭祀……,隨著時間推移,在歷史的長河中、歲月的沉澱下,在勞動和生活中形成豐富的農耕文化及各種表現形式。這部電影《軒轅大帝》告訴了我們古代人類生產、生活的知識。走出故事進入現實社會,早在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農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反映了氣候與物候的關係。勞動人民創造的這些農耕文化成為歷史的積澱。如今,規模種植已是新景象,牛奶雞蛋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早上餐,不再為口糧短缺而遠走他鄉,農資店鋪村村可見,機械遍地走奔跑,手機、電腦、網絡、信息人不離手,人人都誇黨的政策好!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二、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徵。

農耕文化具有歷史性、文化性、時代性、地域性、多樣性、民族性等特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是歷史性。農耕文化發展過程漫長、歷史悠久,與社會發展繫系相關,與時代背景環環相扣。生產過程由人力耕種、人畜共種、半機械化、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轉變。二是文化性。文化作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符號,從朝代興亡更替、社會制度變革、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民俗民風習俗變革等多方面表現出來。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工具變革上,進一步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同時促進社會文化的繁榮。三是時代性。文化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農業生產工具從簡單的刀耕火種到人、畜、農機、計算機、網絡、數據庫、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逐步升級發展,到今天的現代農業時代,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方向,是時代科技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所以生產工具也體現了時代背景。

四是地域性。地域特點決定了農耕文化的特色,我國地域遼闊、區域跨度大、地域特色各異鮮明,勞動人民世代生存在高原、平原、沙漠、盆地、島嶼、山脈、河流、湖泊等地,因歷史、地理、氣候、資源、風俗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地域農耕文化。五是民族性。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農耕文化,體現多元化,增加認同感,也更有利於傳承與發展。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三、農耕文化的栽體形式。

農耕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文字、民歌、風俗、宗教等各類文明的發展。一是信仰和傳說。中國農耕文化的神話傳說已經流傳千百年,農耕信仰沿著“天人合一”的方向發展,先民希望通過祭祀天地而獲得消災降福和佑護。二是歌謠和農諺。以農耕、狩獵、愛情、婚葬、祭祀為主,通過詞曲、音調、歌唱、諺語等形式詮釋了人們喜、怒、哀、樂、悲、愛、恨、情、苦、仇等。三是技藝和作品。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紡線、織布、木工、燒酒、造紙和房屋、牛車、木桶、犁、鏵、耙、耱、轆、刺繡、瓷器、書畫、筆、墨、紙、硯等各種精湛的傳承技藝。四是食品和加工。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看到的莫過幹小麥加工麵粉、豆類礳成豆腐、高糧釀造白酒、葡萄釀造紅酒、麥麩製作食醋、醬水淹制泡菜等各種製作工藝,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結晶。

五是民俗和活動。“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流傳於鄉間的群眾性民間風俗文化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臘八節和過年、看燈、祭祖、吃棕子、獻月等,婚喪嫁娶、過生日、拜壽等活動中形成的吹、拉、彈、唱和器樂、曲譜、藝人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四、農耕文化開發利用。

挖掘、傳承農耕文化,是我國休閒農業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有故事的鄉村旅遊才有靈魂!有故事的鄉村旅遊才會留住客人!休閒農業是鄉村旅遊的創新體驗,田園綜合體是休閒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園綜合體在設計中如何體現“農耕文化”元素呢?綜合上述,必須堅持尊重自然、生態優先、環保低碳、合理開發、傳保並舉、示範教育的理念,將具自已獨特的農耕文化採取集中展示、分類展示、融合展示相結合的方式融于田園,在人們散步、觀賞、餐飲、消費、娛樂中得到親身體驗,增強田園綜合體的趣味性、觀賞性、科普性、教育性。展示內容上主要有工具器械、物種品種、耕作模式、文字圖集、場景模擬、舞臺影劇、仿真禮品等。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打好農耕文化“內涵牌”,創出休閒農業“新天地”。

民以食為天,食以耕在先。農耕文化的傳承一直在路上,休閒農業的發展才剛剛開幕。如果你是一個有眼光的投資人、開發商、管理者、技術專家、文化旅遊愛者,請一定要記得閱讀完本篇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