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农耕文明,千年历史,薪火相传。

农业生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农耕文化,时令、历法、工具、信仰……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农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辉煌灿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原始社会古人从靠天吃饭到狩猎谋生,再到封建社会从自给自足到丰衣足食,直到现在从物质满足到精神追求,乃至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期望,农业生产不断创新发展、农耕文化丰富多彩繁荣。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一、农耕文化的历史演变。

阅古鉴今,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领姬地率领族人渡黄河、斗猛兽、联合氏族战蚩尤、最终统一华夏各部落,人们活动主要以男耕女织为中心,为得到上天护佑用活人祭祀……,随着时间推移,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沉淀下,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丰富的农耕文化及各种表现形式。这部电影《轩辕大帝》告诉了我们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知识。走出故事进入现实社会,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反映了气候与物候的关系。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农耕文化成为历史的积淀。如今,规模种植已是新景象,牛奶鸡蛋成了普通老百姓的早上餐,不再为口粮短缺而远走他乡,农资店铺村村可见,机械遍地走奔跑,手机、电脑、网络、信息人不离手,人人都夸党的政策好!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二、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耕文化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多样性、民族性等特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历史性。农耕文化发展过程漫长、历史悠久,与社会发展系系相关,与时代背景环环相扣。生产过程由人力耕种、人畜共种、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变。二是文化性。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符号,从朝代兴亡更替、社会制度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民俗民风习俗变革等多方面表现出来。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变革上,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三是时代性。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农业生产工具从简单的刀耕火种到人、畜、农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逐步升级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农业时代,始终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是时代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所以生产工具也体现了时代背景。

四是地域性。地域特点决定了农耕文化的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区域跨度大、地域特色各异鲜明,劳动人民世代生存在高原、平原、沙漠、盆地、岛屿、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因历史、地理、气候、资源、风俗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域农耕文化。五是民族性。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体现多元化,增加认同感,也更有利于传承与发展。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三、农耕文化的栽体形式。

农耕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文字、民歌、风俗、宗教等各类文明的发展。一是信仰和传说。中国农耕文化的神话传说已经流传千百年,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二是歌谣和农谚。以农耕、狩猎、爱情、婚葬、祭祀为主,通过词曲、音调、歌唱、谚语等形式诠释了人们喜、怒、哀、乐、悲、爱、恨、情、苦、仇等。三是技艺和作品。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纺线、织布、木工、烧酒、造纸和房屋、牛车、木桶、犁、铧、耙、耱、辘、刺绣、瓷器、书画、笔、墨、纸、砚等各种精湛的传承技艺。四是食品和加工。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看到的莫过干小麦加工面粉、豆类礳成豆腐、高粮酿造白酒、葡萄酿造红酒、麦麸制作食醋、酱水淹制泡菜等各种制作工艺,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五是民俗和活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流传于乡间的群众性民间风俗文化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和过年、看灯、祭祖、吃棕子、献月等,婚丧嫁娶、过生日、拜寿等活动中形成的吹、拉、弹、唱和器乐、曲谱、艺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四、农耕文化开发利用。

挖掘、传承农耕文化,是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才有灵魂!有故事的乡村旅游才会留住客人!休闲农业是乡村旅游的创新体验,田园综合体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园综合体在设计中如何体现“农耕文化”元素呢?综合上述,必须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环保低碳、合理开发、传保并举、示范教育的理念,将具自已独特的农耕文化采取集中展示、分类展示、融合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融于田园,在人们散步、观赏、餐饮、消费、娱乐中得到亲身体验,增强田园综合体的趣味性、观赏性、科普性、教育性。展示内容上主要有工具器械、物种品种、耕作模式、文字图集、场景模拟、舞台影剧、仿真礼品等。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打好农耕文化“内涵牌”,创出休闲农业“新天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耕在先。农耕文化的传承一直在路上,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幕。如果你是一个有眼光的投资人、开发商、管理者、技术专家、文化旅游爱者,请一定要记得阅读完本篇文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