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就是這樣被學死的!

學中醫並不光是中醫專業的人的專利,而是一種情懷,一種修養,一項技能。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學習中醫。很多人都是受益無窮,當然,也有人深受其害。為什麼會受害呢?因為他們把中醫學死了。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這些人是如何把中醫學死的。


中醫,就是這樣被學死的!


1,現學現用

清朝醫家陸定圃在《冷廬醫案》中無奈地講,很多士大夫,也就是知識分子,不懂醫,又喜談醫事,研究不精,就孟浪服藥,往往誤事。見到無力疲乏,就以為是氣虛,就吃人參、黃芪,殊不知疲乏無力還可能是溼困或伏熱,越補氣越壅滯,補到最後會死人的!

當今社會,有知識的人多了,各種信息也很容易獲得,一知半解、現學現用的情況就更多了,誤事的也不少,他們自己還矇在鼓裡。誤事受害後,有人仍對中醫深信不疑,有人則開始罵中醫。

我喜歡早起讀書。有位初學中醫者問我,會不會早上看到書裡的新東西,白天就會去用?我說,不會,起碼半年後才用。要我仔細消化以後,才敢用。

2,盲目聯想

聽說大劑量的附子回陽救逆,能起死回生,就覺得太神奇了!太厲害了!其中到底是含有哪種強大的生命元素啊?我要是天天喝,豈不是會長生不老?即使不長生不老,延年益壽也好啊!永葆健康也好啊。於是,250克附子久煎喝下,幾年前曾是很多學中醫的人的一種風尚,有人喝的暈乎乎的了,有人流鼻血了,有人眼睛花了臉也黑了,有人趕緊找來蜂蜜或甘草救回一條命然後繼續說附子神奇中醫神奇,有人喝完精力充沛啥事沒有殊不知病根已經伏下……

其實,起死回生是起死回生,養生是養生。起死回生要用重藥,養生則貴在日常的用心珍惜和平淡堅持,急功近利地養生,基本是找死。

上面這兩條主要是針對中醫愛好者,他們把中醫學死,只能害自己和家人。但後面這四條,則是很多醫生容易犯的錯誤,他們如果把中醫學死,危害面就大了:


中醫,就是這樣被學死的!


3,望文生義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某頭銜很多的著名中醫,在那裡講養生,大談“酸能補肝,苦能補心,辛能補肺,鹹

能補腎”,這是哪裡來的理論呢?中醫只講“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鹹入腎”,入不等於補。一字之差,就看出一個人對中醫的理解是精還是粗。

其實,入了,然後才能考慮是補是瀉,而補瀉還分陰陽,不可一概而論,以酸為例,如肝後,可以柔肝養陰,則可以算是補肝陰,但從肝陽的角度講,酸則收斂肝陽,是偏瀉的。從肝的喜惡而言,肝喜散,喜條達,而酸收則是瀉肝的,《輔行訣》已有明言。說一句“酸能補肝”,比當街裸奔還丟人現眼。這樣讀古人的書,中醫在他的學問體系中,只是一具發臭的殭屍。

4,追求確定

你說參蘆有什麼用?馬上會有很多品學兼優的同學回答說:湧吐。

不錯,課本背得很溜!那麼咱們幾個弄點兒參蘆來嚐嚐,看看到底吐不吐?不吐?那加大劑量。還不吐,那再加大劑量。還不吐?那就得停下來動動腦子了。必須是虛人、上焦有邪,才能用參蘆湧吐。你一正常人,上焦又無實邪,那麼,參蘆它就不湧吐了。

可見,藥無定用。中藥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此外,用麻黃也有發不了汗的,用大黃也有大便瀉不下來的,參附湯也並不是每次都能起死回生……中藥書裡明明說某方某藥有什麼效果你用了卻沒有的,還見得少麼?你就從沒想過是什麼原因麼?受西方思維影響,當然也是出於自身惰性,人們總是希望有定義、有定性,但實際上,你一追求這些確定的東西,中醫就被你學死了。中醫總是不確定的,中醫越老越膽小,江湖越走越擔心。

我有位老師,出版社請他寫書,可他總是說東西還不不成熟。而在私底下,他對我說,臨床起大作用,給人大啟發的,就是這些不成熟的東西,不能講,一講就會被人批駁,甚至會被人誤讀誤用,但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可以肆無忌憚地講,大家有默契,心照不宣,這些不成熟的東西就像一朵朵含苞未放的花那樣美。


中醫,就是這樣被學死的!


5,固步自封

哪本書好哪本書不好,我從來不問別人。很多人,尤其是學有所成的那些前輩們,都有一個毛病,對書的評判有主觀偏見,合自己胃口的,就說是好書,不合自己胃口的,就說不好。跟自己的知識結構吻合的書,就說是好書,邊讀邊讚歎,其實他並不是在讚歎這本書,而是在讚歎自己的知識,這樣讀書讀下來,他進步並不大。跟自己已有知識結構不吻合的書,他就說不好,直接排斥,其實是在固步自封,排斥異己,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惰性。

實際上,古人的書能流傳到現在,都是值得重視的;今人的書能出版,也都是有一些東西在裡面的。善讀書的人,無論什麼書,都能從其中有所收穫。而一箇中醫一旦固步自封,馬上就有一種錯覺,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誰都瞧不起,這就更麻煩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中醫互相不服氣,互相瞧不起。其實,不服氣別人、瞧不起別人,正提示他知識結構的欠缺,以及由這種知識欠缺產生的嫉妒或惶恐。

關注我中醫學習不迷路,趕緊來吧!

想獲取更多中醫師承資料,請關注我並私聊我可免費領取中醫學習大禮包一份,僅限前100名,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歡迎大家來文章底下評論,從我們中醫的角度來回答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