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颜值超高的伟大小说家卡夫卡

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卡夫卡《变形记》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在我成长的年代里,如果一个男生连卡夫卡都没看过,是没办法追到女生的。

当时文艺青年最占上风,那时还没有什么富二代,也没有什么海天盛筵。文艺青年们经常在户外的草地上聊天、弹琴。

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有一部长篇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可以说我们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随下成长的。

卡夫卡的书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读一遍,中年读一遍,晚年还应该再读一遍。不同的阶段读卡夫卡,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年轻的时候读卡夫卡会觉得非常神奇、诡异、荒诞,而且前卫、先锋,觉得自己读卡夫卡好有文化。那时读卡夫卡完全是怀着那种我必须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

其实我当时读卡夫卡并没有特别深的感受,就像《城堡》这种小说,冗长极了,我记得看的过程中我睡着了七八次,但还是要坚持着看完,因为是文艺青年就一定要读卡夫卡。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卡夫卡与其最著名的作品《变形记》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来。其中有一部叫《出门》(又译《起程》),写主人跟仆人之间的对话:

远处传来了号角声,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他不知道,他什么也没听到,什么也没听到。

在门口他拦住我说:‘你这是要去哪儿啊,我的主人?’

我说不知道:‘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离开这儿就是我的目标。’什么口粮也不能搭救我,这可是一次真正没有尽头的旅程。

这篇短文特别好地表现了卡夫卡作品的风格,即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当时的文学作品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卡夫卡的表现主义风格奠定了整个西方现代文学的一大流派。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现主义色彩,他订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没有结成。从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极为颓丧,不能入世。

表现主义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从充满热情入世的生活态度变成了对这个世界“冷眼嘲观”。卡夫卡就长了这样一双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观自己,冷眼旁观这个世界。

就是在这样的颓废和沮丧中,卡夫卡度过了一生,终年只有四十一岁。

卡夫卡实际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种介绍都说他是奥地利作家,因为当时还没有捷克这个国家,奥匈帝国是当时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家,它包括后来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个波兰、半个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属于奥匈帝国。

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犹太人真的很厉害,我最喜欢的几个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犹太人。

我曾经去过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们这儿的大作家故居那么豪华,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简陋,是一间特别低矮的小房子,也没做过什么特别的装修,就是原来的样子。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卡夫卡的故居(左侧蓝色小屋)

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辈子,一直都在做小职员,一生不得志,临终前他立的遗嘱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烧掉。

还好执行人没有执行他的遗嘱,这才有了后来伟大的波澜壮阔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物质须用精神加工:卡夫卡语录

以睿智的目光重新审核一遍整个生活道路,从而看到,最坏的事情并不是识破那些显而易见的恶行,而是看穿那些曾经认为是善的行为。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与死神的一次遭遇中获胜,会使你强壮起来的;物质必须用精神进行加工。

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青年充满阳光和爱。青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看到美。这种能力一旦失去,毫无慰籍的老年就开始了,衰落和不幸就开始了。谁能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

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待在原地不要动,大千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

是的,人太可怜了。因为他在不断增加的群众中一分钟一分钟地越来越孤独。

欲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人无法通观自己,他处在黑暗中;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富人的奢侈生活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我们生活在一个恶的时代。现在没有一样东西是名符其实的。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一不抱怨,二不解释,绝对是个人才;从真正的对手那儿有无穷的勇气向你涌来。

你对这些话的领会程度,取决于你的孤独有多深;我永远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为冷而烧成灰烬。

我们清醒地穿过梦境:我们自己只不过是过去的岁月的一个幽灵。

有信仰的人无法给信仰下定义,没有信仰的人下的定义则笼罩着被嫌弃的影子。

幸福并不取决于财产。幸福只是定向问题。这就是说,幸福者看不见现实的黑暗边缘。

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

人们是永远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彻底坦白出来的事情,后来也显示出还有根子留在内心深处。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什么是财富?对于甲,一件旧衬衫就是一笔财富,而乙有一千万元还是贫穷的。

财富是完全相对的东西,不能使人满足的东西......财富意味着对占有物的依附,人们不得不通过新的占有物、新的依附关系保护他的占有物不致丧失。这只是一种物化的不安全感。

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柱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无论什么人,只要你在活着的时候应付不了生活,就应该用一只手拨开笼罩在你的命运的绝望,但同时,你可以用另一只手草草记下你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

畏惧即不幸,但并不等于勇气即幸福。幸福只是无所畏惧,平静的、直视的、忍受一切的。相信心中的不可摧毁性,但不去追求它。不要强迫自己做任何事,但也不要为没有强迫自己,或不得不强迫自己而垂头丧气。

一生孤独: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

卡夫卡自身的情感经历也很波折。1923年卡夫卡与朵拉热恋,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父亲对他说:“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别的衬衣,布拉格的犹太女人们就会用这一套来勾引男人,你一见到这件衬衣,自然就决定娶她了”。

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去世。当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时,朵拉拼命往坟墓里跳,被在场人员紧紧抱住。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虽与朵拉有过这样一场热恋,但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

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视之为同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爱读卡夫卡,他的一本小说就叫《海边的卡夫卡》。此外,受到卡夫卡影响的中国作家甚多,有残雪、格非、余华等。

英国诗人奥登说:“卡夫卡对人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主要作品一览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高晓松:不读卡夫卡追不到女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