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內向者如何正確認識自己,現在,就要將有關知識運用到今天這篇內容中,如何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

隨便上網一搜,滿屏都是,“孩子為什麼內向,多數和家長什麼什麼分不開”,

“為什麼孩子內向,容易有厭世心裡?”等等,

此處的“內向”明顯帶有貶義。

洛肯博士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為,在溝通與人格發展方面,內向與外向的孩子,各有其特殊的需求,家長應該幫助他們在個性基礎上發展。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她進一步建議:

對於年幼的內向者而言,當他們進入幼兒園與中小學時,就是進入一個以外向為“尊”、為“酷”的世界裡,能讓他們懂得欣賞自己的優勢與偏好,將是彌足珍貴的。

不過,即便是外向孩子,最好也能儘早讓他們瞭解自己的優勢與障礙所在。

從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人一旦有了孩子,就有責任充分了解內向者與外向者的需求,從而妥善地培養孩子。

對待兩種性格的孩子,養育方法是不同的。

夫妻雙方如有一方是內向型,則孩子成為內向型的概率為50%。需要先評估孩子的性格傾向,然後按如何養育內向型孩子或者如何養育外向型孩子的方法去做。

洛肯博士的提倡的養育觀,其實是順其自然的方式。側重在“個性基礎上”發展,而不是矯正、改良甚至改變。

這種養育觀和西方有大量的左撇子不無關係。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一、洛肯博士非但不認為兒子的行為模式有問題,反而由衷地以兒子為榮

我對內向型孩子有很深的瞭解,因為我自己就養育了一個!


我的“兒子大人”是個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從小他便與外向的同齡者有顯著的區別。


他一點也不喜歡大規模的團體或人群,我們得費盡心機才能勸說他去參加小朋友的慶生會。


讀幼兒園的時候,他豐富的心智活動就已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些見識恐怕某些成人都未必能及。

字裡行間,絲毫看不出洛肯博士對兒子獨特性格的擔憂,相反,她以兒子為榮。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六歲時,他便求家長饒了他,免去他身著節慶服裝、參加聖馬丁節的遊行,他不喜歡人山人海,他


覺得遊行音樂既吵又難聽。


八歲那年,他不僅得出了“每位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上百隻動物性命”的研究結果,更因此長期放棄了肉食。


他不喜歡大規模的團體或人群,得費盡心機才能勸說他去參加小朋友的慶生會。


放學回家後,他會與他的好友們——巴赫、貝多芬、肖邦、拉赫瑪尼諾夫在鋼琴旁待上整整一小時,以便從教室的喧囂中恢復過來。他的朋友不多,但全是知心好友。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她的兒子8歲那年,自己研究得出了“每位素食者每年可以拯救上百隻動物性命”的結論,於是就長期放棄了肉食。

要是換了其他家長,可不得了啦,什麼營養不良,什麼發育不健全,一定大驚小怪起來了。

可是這位內向型學者,卻放任自流,允許8歲大的兒子長期素食。內向者確實比較重視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還有,許多心理學家指出,內向型孩子剛開始,確實比他人發展得慢些。

在中小學階段,由於學校、同學以及課業帶來的多重壓力,讓內向型孩子難以招架,致使他們可能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其實,就連不少內向者大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喜歡同時或一次專注於一件事情,許多事情同時壓下來,就吃不消。而外向者則正相反,可以同時輕鬆處理許多事情,精力永遠用不完。

不過,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並瞭解了自己的需求與傾向,諸如居住狀況、學習專業、工作形態、社會生活等方面,他們照樣能獲得幸福與成功。

儘早幫助孩子瞭解自己。如同,成人需要了解自己一樣。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二、如何養育內向型孩子

憑藉養育內向型孩子的親身經驗,憑藉對內向型孩子的深刻了解, 洛肯博士從無數的對話與思考中總結了一套方法,與內向型孩子相處的秘訣。

看完這些內容,你會發現,洛肯博士與目前流行的養育觀念相左。

她的養育方法完全遵循順其自然的方式,不搞“嫁接”。

以下幾點可以說事無鉅細,請務必認真參考,它們凝聚了洛肯博士滿滿的愛心。

●讓孩子可以與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疏離


●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需求


●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


●在孩子中小學階段給予支持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01讓孩子可以與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疏離

洛肯強調,內向的孩子往往從很小開始就需要獨處的空間以恢復活力。

有條件,就準備一間專屬房間;無條件,至少準備一個不受干擾的區域,每天有一段固定時間供孩子專用。

弄明白孩子所能承受的肢體親密接觸程度(例如依偎、在車裡互相緊靠著),並且尊重他們的舒適區。

02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需求

請注意,別對孩子的需求表達個人好惡。以身作則地引導孩子如何發現自己需求,例如運用“我能做什麼”“我現在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倘若內向型孩子在家庭會議上語氣有所保留,不妨找機會多徵詢他們的意見。

若內向的孩子有外向的兄弟姐妹,注意公平分配對他們的關懷、談話時間與決定等。

孩子越早知道人們有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性格,就越有好處!以身作則。倘若你自己喜歡且能輕鬆地與親朋好友們互動(在有需要的時候同樣能輕鬆地抽離),內向型孩子也能通過對你的觀察學到很多。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03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

“你總是很謹慎,這樣很好”,這樣誇獎孩子不好。

“你在下水之前還會先檢視一下水深,我覺得這麼做很棒!”這樣就好多了。

同樣是誇獎“謹慎”這個稟賦特徵,前者不夠具體,太概念化。後者就是特定、具體的。這種稱讚才能效力持久。

04在孩子中小學階段給予支持

內向型孩子在課堂上往往不受矚目,老師給予他們的關注,少於那些較為醒目的同學。

在口語考試中,內向型孩子的成績也不如在筆試中那麼客觀。

內向型孩子容易被視為被動,在團體合作中他們的貢獻往往會被忽視。

請你通過與老師保持聯繫來改善這種狀況。雖然內向型孩子的大腦可能需要較長的信息處理時間,但他們的思考會比那些外向型同學來得更為徹底,並且可以更長時間專注於一件事情。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三、如何養育外向型孩子

作為內向者,養育外向型的孩子對你而言是一種挑戰。

●讓孩子有個能說話的對象

●鼓勵孩子利用經驗與印象

●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

●增進注意力


01讓孩子有個能說話的對象

一位內向型媽媽談到她的外向型兒子:“我愛他,可是跟他在一起,我就好像一直聽著收音機。凡是在他腦袋裡閃過的事,他就非得說出來不可。有時我真的快被他搞瘋了!”

可是隻有表達出來,外向者才比較容易建構出自己的想法,不僅能從中獲取能量,還能獲得良好的發育。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因此,內向者的你,儘早促進孩子與不同的溝通夥伴建立友誼及互動,這對你自己和你的孩子都有幫助。你可以讓孩子邀請朋友來家裡玩,或是允許他們去朋友家或親戚家過夜,偶爾也可以帶他們去參加適合小朋友的活動或聚會。

02鼓勵孩子利用經驗與印象

由於大腦中傳導路徑較短,外向者傾向於迅速、衝動地做出反應。他們一方面可以飛快地從一個活動轉換到另一個活動,可是另一方面也容易因此分心。

內向的你不妨利用自己的優勢幫助孩子,讓他們能夠暫時停下腳步反思一下: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誰想要什麼?有沒有別的方法同樣可以解決問題?怎樣才能讓情況好轉?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03稱讚孩子特有的稟賦

外向者有多麼需要被他人關注!特殊的稱讚格外能夠鼓舞外向型孩子。

因此,多強調正面的事情,對外向孩子會格外有益。

"湯姆,你的作業做得真好,字跡工整,答案全對了,”

“湯姆,我太喜歡你挑選的母親節禮物了,”等等。

04增進注意力

外向型孩子在口頭參與或團體合作上多半沒什麼問題,比較為難的,是較長時間獨自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不過,專注是可以訓練的。你不妨模擬競賽,讓孩子在20分鐘內挑戰看看,可以做對多少數學題。這種寓教於樂的形式格外能激勵外向型孩子專注於一件事情上。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四、結語

洛肯博士不止一次地提到,當今世界以外向為“尊”,以外向為“酷”。所以,養育內向型孩子肯定要比外向型孩子多費心思。

然而她的觀點依然鮮明:接受並鼓勵內向型孩子保有其特質,這對他們的幫助會是長久的。

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便不會因為苛刻的自我批判態度將自己封閉起來。

與外向型孩子相比,內向型孩子更容易懷疑自己,批判自己。家長尤其不要將自己的煩躁情緒轉嫁給內向型孩子,他們很可能會因此自責。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內向,多數和家長什麼什麼分不開”,這些命題的錯誤之處在於,不是孩子內向有什麼不好,而是身為內向型,孩子更容易產生失敗感、自責感等。大部分情況可能就是源於家長的態度。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②:內向?外向?孩子到底該怎麼養?


春秋時期,孔子善於根據學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導他們。

子路問他聽到正確意見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讓他先請示一下父兄;孔子轉而對冉有說可以立即照做。

學生公西華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為人謙讓應鼓勵,子路輕率剛猛要慎重行事。

孔子的意思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所以,要養育好孩子,家長自己就必須要學習性格方面的知識。人云亦云,今天一套方法,明天一條妙招,不如看懂一本書,再實踐。

總之,引導孩子越早認識自己的優勢與障礙,孩子就越能接受自己。

人生起跑線,你以為是什麼?

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能夠在一個尊重自己所有特質的原生家庭長大,並且這些特質還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那麼他的人生已經有了最好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